量一量大班教案(精選4篇)
量一量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正確測量長度的方法,并記錄測量結果。
2、培養幼兒運用工具實踐操作的能力。
3、感知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體驗測量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探索材料:吸管、小棒、筷子等。
2、記錄材料:幼兒人手一份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一塊桌布,引導幼兒猜想桌布的長短。
教師:“這是什么?是什么形狀的?我還需要再來裁幾塊這樣正方形的桌布,但我還不知道這塊桌布的邊到底有多長,所以今天就請小鋪來幫我量一量這桌布的邊有多長?”
2、引導幼兒討論用吸管測量桌布的正確方法
教師:“你想到用哪些工具來量這塊桌布呢?(幼兒自由討論)
教師:“其實量桌布可以用很多的工具,今天我給小朋友每人準備了一根一樣長短的筷子,請你來量一下這塊桌布的邊有多長?”
教師:“請你們想一想,試一試,只有一根筷子的時候應該怎么樣來量?并且把你量的次數的結果記錄在桌上的紙上。”
3、幼兒進行第一次操作,并總結正確的測量方法。
(1)幼兒講解自己測量的方法。
教師小結:從頭開始量,量一下在末尾做一個記號,然后再從這個記號接著量,中間不能留縫隙,這樣才不會重復,也不會漏掉。量一次數一次,量了多少次就代表桌布有多長。
(2)教師:那我們來看看,我們用一樣長短的筷子測量了桌布,次數是多少?你從這張表里發現了什么?
教師小結:同樣長短的同一工具在測量相同長度的東西的時候,它測量的結果是一樣的。
量一量大班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并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的探究對象"。大班幼兒對于數的認識已經不斷加深,測量也是他們認識數的一種方法,孩子們在科學活動中親手探索的過程遠比直接得到結果更感興趣。設計此次活動,讓孩子們自主選擇生活中常見的自然測量工具探索正確的測量方法,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孩子們即感受到探索的樂趣,又體驗了成功的喜悅,讓孩子們在不斷嘗試中快樂、自主地學習。
活動名稱:科學
活動內容:量一量
活動目標:
1、能借助自然工具測量周圍的物體,測量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也不同。
2、學習正確測量長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記錄測量結果。
3、喜歡動手操作,體驗自主探索的樂趣。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重點:能借助自然工具測量周圍的物體,測量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也不同。
活動難點:學習正確測量長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記錄測量結果。
活動準備:紙棍、記錄表、水彩筆、鉛筆、毛線、吸管、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故事《去超市的路》
--小熊從哪一條路去超市更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熊還想知道這條最近的路到底有多遠?你們幫他想想辦法。
二、過程
1、第一次探索測量
①介紹并發放測量工具好記錄表1,幼兒嘗試量一量。
幼兒人手一根相同長度的紙棍,每人一張記錄表,用自己的方法測量事先準備好的小路且做好記錄。
②請幾個幼兒介紹自己的測量結果,教師做記錄。
③集體討論:為什么相同的路程、相同的工具,量出來的結果會不一樣?請個別幼兒再現剛才的測量方法,嘗試找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④教師示范正確量法:頂端要對齊,首尾要相接,并且用水彩筆做記號。
2、第二次實踐正確測量方法
①再次發放相同長度的紙棍,幼兒分組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量一量,并做記錄。
②小結:測量同一物體時,測量工具一樣,測量結果也一樣。
3、第三次應用測量
①提問:除了剛才用的紙棍能測量物體外,生活中還有那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
出示教師準備的材料,介紹記錄表2,猜測:不同量具測量同一種物體,結果一樣嗎?
②幼兒5-6人為一組,每組一張記錄表,分別用不同工具完成兩個不同測量任務。
③集體驗證結果,小結:測量同一物體時,測量工具不一樣,測量結果也不一樣。
三、延伸活動:自然測量這種方法還可以幫我們測量那些東西?我們一起去試試。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量一量大班教案 篇3
這個活動是由實驗幼兒園張一嵐老師帶來的一個大班數學活動“魚兒量一量”。整個活動她制定的目標是1.在情境中激發自然測量的興趣,學習重復使用一個單位測量長度的方法。理解測量中單位長度和所需單位數量之間的相反關系,能選擇適宜的貝殼進行測量,并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這個關于測量的活動跟我們以往看到了測量不同,非常的創新不但幼兒學起來有濃厚的興趣,就連聽課的老師也對于這位老師準備操作材料充滿了好奇。
我們生活在沿海城市,張一嵐老師就用了這一點來進行導入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接下來用到的測量工具也是幼兒日常都吃過的海鮮水產,在第一次用淡菜殼進行測量魚的長度的時候教師先出示然后對測量的方法進行了講解。再讓幼兒對花蛤測量魚進行了嘗試操作,在幼兒自主操作的時候教師播放海浪的背景音樂,給幼兒營造了一個海邊的環境。接著在檢驗的過程中也沒有出現測量不當的事件,該教師方法講解的非常到位。
通過了第一次幼兒的實踐操作,該教師又提出了兩點,第一點是:“為什么測量同一條魚,用淡菜和用花蛤出來的結果卻是不一樣的呢?”讓幼兒感知測量同一物體的時候,測量工具越長結果越少,測量的工具越短結果越多。第二點是:大魚比較長用較大的測量工具測量比較方便,小魚比較小用較小的測量用具較好。而這兩點是教師引導幼兒說出來的而不是教師直接進行的灌輸。
最后一個環節是“我們的約定”,讓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大小不同的魚,根據要求來選擇是放生還是抓捕。由于整個活動中教師把知識要點、難點,都進行了很好突破,所以在此環節中就非常的順利。
整個環節一個環節緊扣一個環節層層遞進,在每個環節的最后教師都會進行及時的小結幫助幼兒進行總的梳理 ,思路非常清晰而且測量的方式也新穎。雖然這是個數學的測量活動但是該教師還是把保護生態環境等都放入了活動中,我們要傳授幼兒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更重要的還是習慣、態度。
量一量大班教案 篇4
目標
1 學習用刻度尺連續測量并記錄蠶豆的生長過程,對測量活動感興趣。
2 對植物生長過程有探究愿望。
活動準備
種植區——蠶豆小火車;各種自然測量工具(火柴棍、回形針、積木、油畫棒……);可供制作刻度尺的卡紙;記錄本等。
活動過程
1 量一量豆苗有多高。
(1)師:小朋友們種的蠶豆苗都發芽了。現在,我們要來比一比誰種的豆苗長得高。你們有什么辦法?(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說出測量的多種方法:疊拳頭、虎口碼、木棍量……)
(2)幼兒自由測量,記錄測量結果。(幼兒選擇喜歡的測量工具測量自己的豆苗)
(3)展示、交流測量結果:你選用了什么測量工具,你的豆苗有多高?(用手指頭量,有一個手指節高;用拳頭量,比一個拳頭矮一點;用積木疊,有四塊積木高……)
2 比一比誰的豆苗高。
(1)師:你們都量出了自己的豆苗有多高,現在你能說出誰的豆苗最高?為什么?(如“親親的豆苗高,因為有四塊積木高,果果的豆苗矮,只有一個拳頭高,四當然比一大了”。“不對,雖然四比一大,可是,積木很小的,四個疊在一起還是很矮”……)
(2)師:到底誰的豆苗高?用你們的方法能比出來嗎?(引導幼兒將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演示比對)
3 討論測量豆苗的最好方法。
(1)師:用什么樣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測量并比較豆苗的高度?(引導幼兒說出“用同一種方法進行測量”。)
(2)介紹刻度尺。
(3)為每棵蠶豆苗制作一把刻度尺(指導幼兒裁剪卡紙條。用統一的方形積木塊作刻度),布置測量環境:火車新干線。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每日進行觀察,每一個星期將觀察結果在刻度尺上作一次標記,并記錄時間。引發幼兒觀察思考:第幾天的時候誰種的蠶豆苗長得超過了誰種的?同樣是蠶豆,為什么有的長得快?有的長得慢?
活動二:時間測量——有趣的滴漏
活動目標
1 發現物體的滴漏速度與滴孔大小、裝量多少及物體的材質有關。
2 對滴漏計時方法在生活中的巧妙運用感興趣。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大小(容積、小孔)相同的水漏、油漏、沙漏計時器各一個;標記條;親子制作的各種滴漏瓶若干。(漏孔、容積、時間的設定按教學需要確定1
經驗準備:對古代計時工具有初步認識;已認識過時鐘。
活動過程
1 夾珠比賽導入。
(1)出示水漏:今天我們要進行一次夾珠比賽,用水漏來計時,當水漏里的水全部漏完,小朋友們就停止夾珠。
(2)交流:小朋友數一數夾了多少顆珠子?(提醒幼兒簡單記錄)
(3)出示沙漏、油漏:現在我們再來進行一次夾珠比賽,這一次用同樣大小的沙漏和油漏同時計時。當其中一個滴漏里的東西全部漏完,小朋友們就停止夾珠。
(4)交流:哪個滴漏先滴完?這一次,你夾了多少顆珠子?跟第一次比多了還是少了?
2 討論發現不同材質的物體流動速度不一樣。
(1)師:你發現沙、水、油在大小一樣、漏孔一樣的滴漏瓶里流動的速度一樣嗎?誰最快?誰最慢?你是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啟發幼兒通過比較夾珠的數量發現:第一次夾珠少,說明水流得最快;第二次夾珠多,說明沙流得慢,油流得最慢。)
總結:珠子夾得越多,說明瓶子里的東西流動越慢;珠子夾得越少,說明瓶子里的東西流動越快。
3 玩一玩,進一步發現滴漏計時的有趣現象。
(1)師:請兩個小朋友一組,分別選擇時間一樣、材料不一樣和滴孔大小不一樣、裝量一樣的計時器玩一玩,看一看,這一次又是什么東西流動快?什么東西流動慢?
(2)請你們將自己的新發現告訴其他小朋友。
4 活動拓展。
這些有趣的計時器在生活中用得到嗎?你想用在什么地方?
活動延伸
選擇一個“30分鐘”滴漏瓶,為幼兒午餐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