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一量 找規律》教案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77——78頁。教材分析:
綜合應用“量一量找規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單元“簡易方程”的教學之后安排的,旨在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統計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動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規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學生分析:
活動課是學生們非常喜歡的一種上課形式,在活動課的課堂上學生們可以比平常較自由的進行發言、交流、互動,課堂氣氛比較輕松活潑,所獲得的知識也較為貼近生活,真實有趣,所以深受學生的歡迎。這節課首先就有一個制作簡易稱的實踐操作,一下子把單一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了起來,學生在享受制作成功的快樂時也充滿了一種驗證的欲望,想試試自己成品的功效。五年級的學生又都知道皮筋具有一定的彈性,在外力作用下能夠拉伸變長,在加上學生們已具有較為準確的測量能力和數據統計能力,再結合剛剛學過的方程知識,以小組的團隊力量要破譯這節課的規律易如反掌。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1皮筋拉得太長以致使用的工具尺無法測量;2皮筋超出彈性限度發生永久變形;3目測時不夠水平以致統計的數據不夠精確;4所用木棍太細引起變形等。這些都需要老師在課前準備器材時予以及時的提醒。
教學思路:
“量一量找規律”活動由以下四部分組成。
1.自制實驗工具。
學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義的基礎上,利用皮筋、木棒、盤子和細繩等材料小組合作制作一個簡易秤。具體的做法是用細繩將盤子拴住做成一個托盤,然后用皮筋分別將托盤和木棒拴住。
2.收集實驗數據。
學生利用自制的簡易秤,依次稱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數量的課本,在統計表中記錄稱量的課本數和相應的皮筋總長度,并計算出每增加一本書皮筋伸長的長度。
3.整理分析數據。
引導學生觀察統計表中的信息,并根據表中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啟發學生討論從統計圖表中能夠獲得哪些信息。
4.根據統計結果歸納推理。
根據統計圖表的結果小組合作探究皮筋長度和課本數二者之間存在的規律及此規律適用的范圍。
整個活動不僅使學生經歷從收集實驗數據、整理數據、制成統計圖表到根據統計結果推理事物之間內在本質關系的全過程,而且促使學生進一步體驗運用所學知識探究未知事物的樂趣。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1. 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統計和方程方面的知識,通過探究發現皮筋(彈簧)長度和課本數量之間存在的規律, 滲透函數的數學思想。
2. 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經歷自制簡易稱,并探索用簡易稱稱量物體的規律過程,體驗探究發現規律的樂趣,培養探究與創新的精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活動中感知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數學知識的奧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一)2 4 8 16 32 64(學生找出這一組數字之間的規律)
(二)出示課前準備的一副圖片,學生觀察上面圖形的排列規律
教師:我們生活的世界上,很多的事物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規律,有些是比較明顯的,有些是比較隱性的,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發現,它都能被我們破譯。過去的四年我們曾破譯了不少,也收獲了不少,今天,又有一輪新的挑戰在等著我們,同學們,你們能把它破譯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