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一量 找規律》教案
實驗記錄表單位:厘米
所稱課本數0123456…?…皮筋總長度46810121416…22…皮筋伸長長度2222222…2…
四、綜合運用,課外延伸
教師出示:彈弓、(電話用)彈簧線
讓我們想一想,它們是怎樣發揮作用的?
教師:通過今天的活動你們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課后請同學們,找一找人們在哪些地方運用了我們發現的規律。它們的運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幫助我們解決了哪些題?
附板書設計:
量一量 找規律
拉力越大 ,伸得越長;拉力越小,伸得越短。
每增加一本書,彈簧伸長長度大約相等 (在一定范圍內)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綜合應用的活動課,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探究發現皮筋(彈簧)長度和課本數量之間的存在的規律。教學難點是實驗過程中數據的測量及皮筋或彈簧受力情況的把握。在這節課中我使用的教具有拉力器和彈簧簡易稱,學生使用的學具是已經制作完工的簡易稱(有彈簧的也有皮筋的)和米尺。制作簡易稱本是這節課的一個內容,我把它放在課前完成就是為了不耽誤教學重點的完成和教學難點的突破了,因為根據我的實踐經驗,這個稱的制作看似簡單,其實中間要把握的東西很多,課前我有充分的時間幫助學生去選擇器材和指點制作的方法,為的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個精良的學具使用,能達到最好的實驗效果,順利的完成這節課的教學任務。但是一節課下來,盡管我課前對種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做了預測和預防,但這節課我還是上得很累。使我累的感覺有:1 學生在動手測量時每一次的起點和終點找不準;2測量皮筋(彈簧)長度時不知道要等橡皮筋和秤盤均處于穩定狀態時再測;3稱量時不知要設法使木棒保持水平后再量……這些都是使測量數據誤差減少的重要因素,也是能正確的,盡快的發現規律的基石。而我在課前恰恰對這些細節的情況缺少預測和部署,以致在課堂上發現時已有些為時已晚,這節課的基調和節奏被打亂,感覺非常的吃力。所幸規律的發現并不難,課堂中間雖度過了一段艱難時段,結尾還算是有些光彩。此外由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平時訓練較少,課上時間緊張,動手也有些茫然主動性不強。總的感覺就是活動課看起來容易,上起來難。雖能上個熱鬧,卻很難駕馭。
評析與研討:
試教后教研組組織教師對這節課進行了評價和研究提出了如下存在的問題:
(一)這節課聽起來像是一節中學物理課。缺少小學生天真、活躍,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在不停的記錄,實驗,課堂的高潮沒有體現,少了一種吸引人的東西。
(二)這節課中教師始終在用“一只無形的手”牽著學生走,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我”在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而不是自發主動地要探究規律,學生課堂的參與度降低。
(三)關于實驗注意要點部分師生互動分析,教師說得多,有時學生不能準確地說出要點教師還是有包辦代替現象。
(四)在學具的使用方面,比如簡易秤的制作還是應由學生在課堂上更多的動手參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