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一量,找規律教案
教學目標:1、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測量、統計和方程等知識,通過動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規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皮筋、木棒、盤子細線、鉛筆和直尺
教學過程:一、談話引入,自制實驗教具。
(1)師:課前老師布置了任務讓大家做簡易秤,做了嗎?通過自己親自動手,你認為作秤時應該注意什么呢?(生答)大家說的都很好讓我們來看大屏,了解一下做秤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出示課件①:做秤注意事項:
(2)修整簡易秤,每組選出一桿標準秤,并及時做評價。
二、動手實踐,收集整理實驗數據,根據統計結果歸納推理。
(1)小組合作要求:師:大家選出的秤做的都非常好,你們想不想用自己動手做的秤來稱量呢?出示課件②:課本圖,
師:觀察圖,你認為在進行小組合作稱量時要怎么樣分工,需要做好哪幾項工作呢?(生答)出示課件③:小組合作要求
(2)稱量要求:師:小組分工很明確了,讓我們一起來看表一:同學們有什么問題要問嗎?(生答)其實同學們的問題就是我們在量的時候的稱量要求,出示課件④:稱量要求:
(3)動手稱量,師指導。
(4)選定某一組數據,完成折線統計圖。師:同學們做的都非常好,我們現在就以這一組同學表中的數據為標準,完成課本78頁的折線統計圖。
(5)觀察統計圖中的曲線信息,你發現了什么?(反復說,小組內說一說規律)
(6)如果要稱量七本書,皮筋會伸長多少呢?
滲透一次函數 y = a x。玝
‖ ‖ ‖ ‖
總長=伸長數+本數+原長
如果要稱量10本,皮筋會伸長多少呢?
(7)折線統計圖為什么不從0開始呢?(皮筋原長不為0)
(8)如果要稱量的課本越來越多的話,皮筋會怎么樣呢?得出結論:隨著稱量課本本數的增加,皮筋的長度不斷增加,每增加一本課本導致皮筋增加的長度基本相等,但前提是不能超過皮筋的彈性范圍。幫助學生理解上述二者的關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彈性限度之內的,反之,二者的關系不存在。
三、運用推理,解決問題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可以用y=ax+b解決的問題,讓我們帶著我們剛剛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吧。(聯系實際,進行練習)
四:課堂小結:你還見過類似的可以稱量物體重量的裝置?(舉例說說)
五、課外作業:
寫一篇數學實驗日記!
請教問題:1 如何設計題目應用這個規律
2 對各環節教學設計提出建議和修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