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一量 找規(guī)律(精選2篇)
量一量 找規(guī)律 篇1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同學們愿意用鉛筆、橡皮筋、直尺、細線、一次性方便碗等做彈簧秤嗎?老師拿出用搪瓷碗蓋做的托盤彈簧秤讓學生欣賞。漂亮嗎?想作嗎?那我們打算怎么做,制定一下計劃好嗎?
二、活動要求:
1、指導學生寫出活動計劃。
2、確定活動內容。
(1)用鉛筆、橡皮筋、直尺、細線、一次性方便碗等做好的彈簧秤。
(2)用搪瓷碗蓋做的托盤彈簧秤
3、明確活動目的。
1)、 通過教學,提高學生對實驗進行研究的興趣。
2)、 提高學生準備器材進行實驗的能力,并學習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3)、 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4、活動準備:(1)分小組進行活動。(2) 用鉛筆、橡皮筋、直尺、細線、一次性方便碗自制教具,桿秤等。
5、日程安排:本次活動大約兩周時間完成。
(1)一天制定計劃,讓學生欣賞用搪瓷碗蓋做的托盤彈簧秤、用鉛筆、橡皮筋、直尺、細線、一次性方便碗作的彈簧稱。
(2)一周分組收集制作桿秤、彈簧稱等的材料。
(3)兩天制作桿秤、彈簧稱。
(4)一天班級交流。
6、預期效果:提高學生準備器材進行實驗的能力,學習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7、注意事項:(1)收集時注意安全。(2)收集材料時注意講究衛(wèi)生。(3)制作要精致。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談話,引入實驗。
師:請將你們課前準備的東西拿出來,讓老師欣賞一下。
(同學們迅速拿出了用鉛筆、橡皮筋、直尺、細線、一次性方便碗等做好的彈簧秤。有幾個同學拿出了用搪瓷碗蓋做的托盤彈簧秤。〕
二、指導看書:明確具體要求。
1、各自看書,小組討論,這個實驗的具體要求是什么?要達到什么目的?
2、交流說說實驗要求與步驟
3、指導小組合作,組內做好分工。
師:量一量放一本數學書時橡皮筋的長度。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測量、作記錄〕
師:量一量放二本數學書時橡皮筋的長度。
〔學生繼續(xù)分組動手操作:測量、作記錄〕
師:量一量放三本,四本、五本……數學書時橡皮筋的長度。
三、四人小組進行合作實驗并做好記錄,嘗試寫出實驗的發(fā)現。
師巡回進行指導。
四、交流驗證。
1、指名說說實驗所得。
2、師請學生合作演示實驗并記錄在黑板上。
3、師根據統計圖繪制統計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小組討論統計圖上的曲線告訴我們什么信息。再對照統計圖表,請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如果姚乘涼7本書,皮筋會伸長多少?8本?10本呢?”
4、師生共同分析實驗報告。
5、得出結論:
隨著稱量課本本數的增加,皮筋的長度不斷增加,每增加一本課本導致皮筋增加的長度基本相等,但前提是不能超過皮筋的彈性范圍。
討論:課本越來越多,皮筋會怎樣?
五、課堂小結:
你還見過類似的可以稱量物體重量的裝置?(舉例說說)
六、課外作業(yè):
寫一篇數學調查報告。
量一量 找規(guī)律 篇2
綜合應用“量一量找規(guī)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單元“簡易方程”的教學之后安排的,旨在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統計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動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量一量找規(guī)律”活動由以下四部分組成。
1.自制實驗工具。
學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義的基礎上,利用皮筋、木棒、盤子和細繩等材料小組合作制作一個簡易秤。具體的做法是用細繩將盤子拴住做成一個托盤,然后用皮筋分別將托盤和木棒拴住。
2.收集實驗數據。
學生利用自制的簡易秤,依次稱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數量的課本,在統計表中記錄稱量的課本數和相應的皮筋總長度,并計算出每增加一本書皮筋伸長的長度。
3.整理分析數據。
引導學生觀察統計表中的信息,并根據表中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啟發(fā)學生討論從統計圖表中能夠獲得哪些信息。
4.根據統計結果歸納推理。
根據統計圖表的結果小組合作探究皮筋長度和課本數二者之間存在的規(guī)律及此規(guī)律適用的范圍。
整個活動不僅使學生經歷從收集實驗數據、整理數據、制成統計圖表到根據統計結果推理事物之間內在本質關系的全過程,而且促使學生進一步體驗運用所學知識探究未知事物的樂趣。
教學建議
1. 這部分內容可用1課時進行教學。
2. 這個活動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活動,教學時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放手讓學生嘗試,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教師只在關鍵處予以一定的引導和點撥。
3.在制作實驗工具部分,教師可提前布置學生準備制作材料,并引導學生思考:對制作簡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體要求,啟發(fā)學生選擇彈性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稱量6本數學書時不會超出彈性限度或發(fā)生永久變形;選擇的木棒要盡量做到長度適中、粗細均勻,在稱量時不會彎曲、變形。此外,拴盤子時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繩的長度,使托盤在稱量時保持水平、穩(wěn)定。當然,教師也可根據情況靈活安排,如可用彈簧來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時用鐵鉤等代替木棒達到稱量的目的。
4.在收集實驗數據部分,教師可在實驗之前要求學生先明確書本第77頁中統計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導學生討論測量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例如,要明確測量的起點和終點;測量皮筋長度時要等橡皮筋和秤盤均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時再測;稱量時要設法使木棒保持水平……這樣得到的數據誤差較小。具體實驗的實施可采取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整理分析數據部分,教師根據統計表繪制出折線統計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統計圖表,想一想統計圖表呈現的特點,并討論它們傳達出的信息。然后,對應統計圖表,請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如果要稱量7本書,皮筋會伸長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據統計結果歸納推理部分,老師引導學生思考皮筋長度和課本數二者之間存在的規(guī)律,向學生初步滲透函數的思想。如果有的小組實驗數據與理論上 y=a+bx(a代表皮筋原長,b代表每增加一本書皮筋伸張的長度)的關系存在一定誤差,老師可引導學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學生客觀說明。
7.在學生總結出二者之間存在的規(guī)律后,老師還可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要稱量的課本越來越多的話,皮筋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幫助學生理解上述二者的關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彈性限度之內的,反之,二者的關系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