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一量,找規律教案(通用2篇)
量一量,找規律教案 篇1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77——78頁。
教材分析:
綜合應用“量一量找規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單元“簡易方程”的教學之后安排的,旨在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統計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動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規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學生分析:
活動課是學生們非常喜歡的一種上課形式,在活動課的課堂上學生們可以比平常較自由的進行發言、交流、互動,課堂氣氛比較輕松活潑,所獲得的知識也較為貼近生活,真實有趣,所以深受學生的歡迎。這節課首先就有一個制作簡易稱的實踐操作,一下子把單一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了起來,學生在享受制作成功的快樂時也充滿了一種驗證的欲望,想試試自己成品的功效。五年級的學生又都知道皮筋具有一定的彈性,在外力作用下能夠拉伸變長,在加上學生們已具有較為準確的測量能力和數據統計能力,再結合剛剛學過的方程知識,以小組的團隊力量要破譯這節課的規律易如反掌。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1皮筋拉得太長以致使用的工具尺無法測量;2皮筋超出彈性限度發生永久變形;3目測時不夠水平以致統計的數據不夠精確;4所用木棍太細引起變形等。這些都需要老師在課前準備器材時予以及時的提醒。
教學思路:
“量一量找規律”活動由以下四部分組成。
1.自制實驗工具。
學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義的基礎上,利用皮筋、木棒、盤子和細繩等材料小組合作制作一個簡易秤。具體的做法是用細繩將盤子拴住做成一個托盤,然后用皮筋分別將托盤和木棒拴住。
2.收集實驗數據。
學生利用自制的簡易秤,依次稱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數量的課本,在統計表中記錄稱量的課本數和相應的皮筋總長度,并計算出每增加一本書皮筋伸長的長度。
3.整理分析數據。
引導學生觀察統計表中的信息,并根據表中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啟發學生討論從統計圖表中能夠獲得哪些信息。
4.根據統計結果歸納推理。
根據統計圖表的結果小組合作探究皮筋長度和課本數二者之間存在的規律及此規律適用的范圍。
整個活動不僅使學生經歷從收集實驗數據、整理數據、制成統計圖表到根據統計結果推理事物之間內在本質關系的全過程,而且促使學生進一步體驗運用所學知識探究未知事物的樂趣。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1. 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測量、統計和方程方面的知識,通過探究發現皮筋(彈簧)長度和課本數量之間存在的規律, 滲透函數的數學思想。
2. 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經歷自制簡易稱,并探索用簡易稱稱量物體的規律過程,體驗探究發現規律的樂趣,培養探究與創新的精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活動中感知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數學知識的奧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一)2 4 8 16 32 64(學生找出這一組數字之間的規律)
(二)出示課前準備的一副圖片,學生觀察上面圖形的排列規律
教師:我們生活的世界上,很多的事物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規律,有些是比較明顯的,有些是比較隱性的,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發現,它都能被我們破譯。過去的四年我們曾破譯了不少,也收獲了不少,今天,又有一輪新的挑戰在等著我們,同學們,你們能把它破譯出來嗎?
二、新知探索
㈠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拉力器
談話:這是用來健身的拉力器,拉力器主要是用彈簧做的,誰能來試試把它拉開?(邀請兩位學生來拉一拉)
教師:請同學們注意觀察,用力拉的時候拉力器有什么變化?
學生:拉力器變長了。
教師:兩位同學拉的時候,彈簧伸長的長度一樣嗎?為什么?如果想讓彈簧伸得更長應該怎么辦?
教師:那么你們認為彈簧伸長的長度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關系呢?
教師因勢利導:拉力越大,伸得越長;拉力越小,伸得越短。(板書)
教師: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就是彈簧與受力大小之間的規律。(板書課題)
㈡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教師:我知道,關于這一節內容同學們課前已經做了認真的預習和充分的準備,現在,把你們準備的東西拿出來,讓老師欣賞一下。
(學生拿出自己制作的簡易稱。)
1、 教師檢查學生準備的簡易稱
提問:為什么用皮筋制作的簡易稱老師要求你們至少要使用兩根皮筋以上?
指名學生回答后,教師在自己的單線皮筋簡易稱上放不同本數的教科書進行演示,讓學生觀察皮筋的變化。得出:一根皮筋的彈性和受力極限太差,容易拉死造成實驗數據不準確。
2、 引導學生把握實驗要點
教師:古人云“謀定而后動”意識是:謀劃好了再行動。你們覺得實驗中要注意什么,否則會影響實驗的準確性?
教師邊演示,便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要點:
①明確測量的起點和終點。
②穩定狀態再測量。
③擺正尺子,不可歪斜。
④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水平。
⑤設法使鐵棒保持水平。
⑥邊測量數據,邊填寫實驗記錄單。
(邊分析,邊大屏幕顯示)
3、出示實驗記錄表
實驗記錄表
第 小組 單位:厘米所稱課本數123456皮筋總長度 皮筋伸長長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記錄表,使學生明確需要采集那些數據。)
4、小組長進行分工,分組開始實驗。
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
5、探索規律
實驗完畢后,小組討論2個問題:
①每增加一本書,彈簧大約伸長多少厘米?
②從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先請1個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教師:我們現在采用“變中抓不變”的眼光去看表中的數據,哪類數據是在不斷變化的?哪類數據幾乎是不變的?
學生:課本數和彈簧總長度不斷變化,每增加1本書彈簧伸長長度大約相等。
再任意找2個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全班交流,發現類似規律存在。
教師:彈簧總長度隨著課本數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想一想我們學過哪一種統計圖能夠清楚地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
學生:折線統計圖
教師:為了更好地分析數量的變化規律,我們大家根據誤差最小的這一小組的數據,繪制折線統計圖,并思考下面問題:
①如果要稱7本書的話,請你估計一下彈簧大約會伸長到多少厘米?(請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并在折線統計圖相對應的位置標出點來。)
②如果是8本書、10本書呢?如果是13本書呢?(學生根據得出的規律進行回答)
6、知識延伸
教師:剛才我們只是掛了6本書,如果繼續掛10本、100本、1000本甚至10000本,彈簧還會無限制伸長嗎?
學生:不會,會斷掉。
教師:規律也有一定的適用范圍。
板書:在一定范圍內
三、提高性練習
觀察老師課前測量的實驗記錄表中的數據,你能想出稱量多少本書,彈簧的長度是22厘米嗎?你是怎么想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實驗記錄表
單位:厘米
所稱課本數0123456…?…皮筋總長度46810121416…22…皮筋伸長長度2222222…2…
四、綜合運用,課外延伸
教師出示:彈弓、(電話用)彈簧線
讓我們想一想,它們是怎樣發揮作用的?
教師:通過今天的活動你們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課后請同學們,找一找人們在哪些地方運用了我們發現的規律。它們的運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幫助我們解決了哪些題?
附板書設計:
量一量 找規律
拉力越大 ,伸得越長;拉力越小,伸得越短。
每增加一本書,彈簧伸長長度大約相等 (在一定范圍內)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綜合應用的活動課,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探究發現皮筋(彈簧)長度和課本數量之間的存在的規律。教學難點是實驗過程中數據的測量及皮筋或彈簧受力情況的把握。在這節課中我使用的教具有拉力器和彈簧簡易稱,學生使用的學具是已經制作完工的簡易稱(有彈簧的也有皮筋的)和米尺。制作簡易稱本是這節課的一個內容,我把它放在課前完成就是為了不耽誤教學重點的完成和教學難點的突破了,因為根據我的實踐經驗,這個稱的制作看似簡單,其實中間要把握的東西很多,課前我有充分的時間幫助學生去選擇器材和指點制作的方法,為的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個精良的學具使用,能達到最好的實驗效果,順利的完成這節課的教學任務。但是一節課下來,盡管我課前對種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做了預測和預防,但這節課我還是上得很累。使我累的感覺有:1 學生在動手測量時每一次的起點和終點找不準;2測量皮筋(彈簧)長度時不知道要等橡皮筋和秤盤均處于穩定狀態時再測;3稱量時不知要設法使木棒保持水平后再量……這些都是使測量數據誤差減少的重要因素,也是能正確的,盡快的發現規律的基石。而我在課前恰恰對這些細節的情況缺少預測和部署,以致在課堂上發現時已有些為時已晚,這節課的基調和節奏被打亂,感覺非常的吃力。所幸規律的發現并不難,課堂中間雖度過了一段艱難時段,結尾還算是有些光彩。此外由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平時訓練較少,課上時間緊張,動手也有些茫然主動性不強。總的感覺就是活動課看起來容易,上起來難。雖能上個熱鬧,卻很難駕馭。
評析與研討:
試教后教研組組織教師對這節課進行了評價和研究提出了如下存在的問題:
(一)這節課聽起來像是一節中學物理課。缺少小學生天真、活躍,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在不停的記錄,實驗,課堂的高潮沒有體現,少了一種吸引人的東西。
(二)這節課中教師始終在用“一只無形的手”牽著學生走,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我”在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而不是自發主動地要探究規律,學生課堂的參與度降低。
(三)關于實驗注意要點部分師生互動分析,教師說得多,有時學生不能準確地說出要點教師還是有包辦代替現象。
(四)在學具的使用方面,比如簡易秤的制作還是應由學生在課堂上更多的動手參與更好。
量一量,找規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測量、統計和方程等知識,通過動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規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皮筋、木棒、盤子細線、鉛筆和直尺
教學過程:一、談話引入,自制實驗教具。
(1)師:課前老師布置了任務讓大家做簡易秤,做了嗎?通過自己親自動手,你認為作秤時應該注意什么呢?(生答)大家說的都很好讓我們來看大屏,了解一下做秤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出示課件①:做秤注意事項:
(2)修整簡易秤,每組選出一桿標準秤,并及時做評價。
二、動手實踐,收集整理實驗數據,根據統計結果歸納推理。
(1)小組合作要求:師:大家選出的秤做的都非常好,你們想不想用自己動手做的秤來稱量呢?出示課件②:課本圖,
師:觀察圖,你認為在進行小組合作稱量時要怎么樣分工,需要做好哪幾項工作呢?(生答)出示課件③:小組合作要求
(2)稱量要求:師:小組分工很明確了,讓我們一起來看表一:同學們有什么問題要問嗎?(生答)其實同學們的問題就是我們在量的時候的稱量要求,出示課件④:稱量要求:
(3)動手稱量,師指導。
(4)選定某一組數據,完成折線統計圖。師:同學們做的都非常好,我們現在就以這一組同學表中的數據為標準,完成課本78頁的折線統計圖。
(5)觀察統計圖中的曲線信息,你發現了什么?(反復說,小組內說一說規律)
(6)如果要稱量七本書,皮筋會伸長多少呢?
滲透一次函數 y = a x +b
‖ ‖ ‖ ‖
總長=伸長數+本數+原長
如果要稱量10本,皮筋會伸長多少呢?
(7)折線統計圖為什么不從0開始呢?(皮筋原長不為0)
(8)如果要稱量的課本越來越多的話,皮筋會怎么樣呢?得出結論:隨著稱量課本本數的增加,皮筋的長度不斷增加,每增加一本課本導致皮筋增加的長度基本相等,但前提是不能超過皮筋的彈性范圍。幫助學生理解上述二者的關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彈性限度之內的,反之,二者的關系不存在。
三、運用推理,解決問題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可以用y=ax+b解決的問題,讓我們帶著我們剛剛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吧。(聯系實際,進行練習)
四:課堂小結:你還見過類似的可以稱量物體重量的裝置?(舉例說說)
五、課外作業:
寫一篇數學實驗日記。
請教問題:1 如何設計題目應用這個規律
2 對各環節教學設計提出建議和修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