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案(通用4篇)
語文課堂教案 篇1
知識與能力:
認識本課9個生字,積累新詞和優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向往古代文明,熱愛祖國西部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通過上網或者去圖書館等方式,查詢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歷史變遷或人物故事等相關信息。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出示絲綢之路的相關風景圖片,配樂介紹:絲綢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被稱為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蠻荒之路,可是自漢代張騫冒死開拓之后,這條崎嶇荒僻的道路上卻出現了隊隊商旅,悠悠駝鈴。從此,東方的文明古國和西方的許多國家便開始了不絕如縷的聯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來發起的“絲綢之路研究計劃”,把絲綢之路意味深長地稱作“對話之路”,當代的中國人稱它為“開放之路”。為什么稱它是“對話之路”“開放之路”呢?今天,我們就沿著這條絲綢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絲綢之路稱為“對話之路”,當代的中國人稱它為“開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寫的中國使者稱它為什么呢?
2.學生尋讀課文,回答老師的提問。
3.齊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4.進一步激疑:聽了這句話,你有什么想問的嗎?啟發學生多層面追問:為什么說這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一起了?聯系我們的僅僅是一條路嗎?中國使者為什么稱它為“偉大的路呢”?偉大體現在哪里?
5.小組合作討論。要求擺出觀點,層次清晰地羅列事實以證明。
6.鼓勵各小組陳述自己的觀點,教師在和學生的對話中相機梳理思路──友誼之路、商貿之路、文化之路、科學之路?
三、深入讀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誼之路”。
(1)自由讀課文描寫大漢國和安息國使節見面的部分,在原來小組同學發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掘:兩國人民友誼體現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發。教師在對話中點撥:安息國(今伊朗)方面:迎候之遠──邊境線上;迎候之眾──感受“浩浩蕩蕩”的意思,讀出浩蕩的氣勢,然后引史實以佐證:20000多人;迎候之熱──表情、
語言、動作、禮物、節目。大漢國方面:謙遜有禮──沒有盛氣凌人的傲慢;薄禮不薄──史料記載:西方宮廷皇族和貴族以穿絲綢服裝為時尚,絲綢與黃金在當時幾乎等價;羅馬國和安息國交戰,見安息帝國士兵身上穿的絲綢服裝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宛如天神,嚇得不知所措,結果潰不成軍。教師同時注意鼓勵學生不僅要理解正確,而且要讀出人物當時的感情。
(3)小結:一條路,打通了隔膜,增進了了解,加深了友誼,這怎能不是一條偉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2.感受經濟(科技)之路。
(1)絲綢之路是偉大之路,除了因為這是一條友誼之路,還因為這是一條經濟之路、科技之路。
(2)讀課文第十三自然段。
(3)為什么說這是一條經濟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發。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以向深層探究:為什么說將中國的養蠶、冶鐵等技術帶向國外,將國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帶到中國,就會促進經濟或者科技的發展呢?
(5)有感情地朗讀。
3.感受文化之路。
(1)絲綢之路的偉大還體現在它是一條文化之路。
(2)齊讀“我國音樂、舞蹈、繪畫,由于吸收外來文化的長處,
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3)你是怎樣理解這一句的?(楊貴妃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說明了這種舞蹈在當時的風行。已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向達先生曾撰有長篇論文《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我們可以從這篇史學名作中,一覽唐代長安的種種胡化景象。)
(4)小結:絲綢之路猶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非洲的古文明聯系在了一起,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綿的絲綢之路古道上,遺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跡,傳達給人們的卻是超越國界和民族差異的精神共鳴,這怎能不是一條偉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四、總結升華,領會現代意義
1.教師有感情地激疑:望著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望著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對往日商貿繁榮的遐想。同學們,從這些首尾似乎重復的話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交流、生發。(絲綢之路對古代經濟、文明的巨大貢獻;深情的民族自豪感;絲綢之路對現代西部人的一種感召力──西部大開發)3.激情朗讀。
五、作業
1.結合課文上所講的內容,說說“為什么絲綢之路是一條偉大的路”。
2.有條件的,可以開一個“絲綢之路故事會”。
課后小結
語文課堂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課8個生字,靈活運用,積累新詞和優美的句子。
2、感受課文,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3、生熱愛祖國西部的情感。
教學重點:
積累新詞和優美的句子,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西部的情感。
教學難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課前準備:
搜集、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教學方法:
朗讀感悟,講解討論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
閱讀課后的“資料袋”。
學生出示搜集的關于絲綢之路的資料,向大家介紹你所了解的絲綢之路。
二、整體感受課文。
1、小組合作,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生字,把文章讀通順。
2、課文采用的什么樣的敘述順序?插敘
1、12、13寫現在,2-11回憶過去
3、默讀課文,思考:你認為“絲綢之路”是一條怎么樣的路?
在課文中尋找一句合適的話來說明。
課堂討論交流:
(1)“商人們在這個東方大都市開了眼界,正滿載貨物返回故鄉。”——這是一條運送貨物的路。
(2)“望著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這是一條繁忙的路。
(3)“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這是一條偉大的路。
(4)“從那以后,一隊隊駱駝上對在這漫長的商貿大道上行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這是一條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進“絲綢之路”。
1、朗讀課文第2-11自然段,思考:課文描寫了一個怎么樣的場景?
2、討論交流。
(1)時間:公元前115年。可以從現在推算時間,讓學生感受年代的久遠。
(2)地點:伊朗高原北部。
(3)人物:安息國的將軍、中國使者。
聯系課外搜集的資料向學生介紹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和貢獻。
(4)事情:安息國將軍熱情迎接中國使者,雙方交換禮物。
(5)連成一兩句話說一說。
3、讀課文第2-13自然段
想象:安息國的將軍和中國使者見面的時候,是怎樣的場面?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并說說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隆重,熱情。
“將軍其在高頭大馬上,身后兵馬不計其數?”
“‘列隊歡迎!’將軍發出命令。騎兵迅疾分列兩隊,一左一右,擺出夾道歡迎的陣式。樂隊奏起軍樂,人群一片歡騰。”
有感情地朗讀第3-7自然段。
讀課文第8-12自然段。
說說當時雙方為什么表現得這么熱情?
因為這是在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因為雙方交換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很高興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8-12自然段。
4、說說“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朗讀:“從那以后,一隊對駱駝商隊在這漫長的商貿大道上行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倫美奐。”)
用自己的話說說“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四、談感受。
1、學完了課文《絲綢之路》,你對中國歷史上與外界的交流是不是有了一些了解?有什么想說的嗎?
2、做一個關于“絲綢之路”的調查小報告或者搜集資料,做一份關于“絲綢之路”的介紹。
五、板書設計。
2“絲綢之路”
一條運送貨物的路
一條繁忙的路
一條偉大的路
語文課堂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激發學生向往古代文明,熱愛祖國西部的情感。
2、認識本課9個生字,積累新詞和優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通過上網或者去圖書館等方式,查詢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歷史變遷或人物故事等相關信息。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出示絲綢之路的相關風景圖片,配樂介紹:絲綢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被稱為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蠻荒之路,可是自漢代張騫冒死開拓之后,這條崎嶇荒僻的道路上卻出現了隊隊商旅,悠悠駝鈴。從此,東方的文明古國和西方的許多國家便開始了不絕如縷的聯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來發起的“絲綢之路研究計劃”,把絲綢之路意味深長地稱作“對話之路”,當代的中國人稱它為“開放之路”。為什么稱它是“對話之路”“開放之路”呢?今天,我們就沿著這條絲綢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絲綢之路稱為“對話之路”,當代的中國人稱它為“開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寫的中國使者稱它為什么呢?
2、學生尋讀課文,回答老師的提問。
3、齊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4、進一步激疑:聽了這句話,你有什么想問的嗎?啟發學生多層面追問:為什么說這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一起了?聯系我們的僅僅是一條路嗎?中國使者為什么稱它為“偉大的路呢”?偉大體現在哪里?
5、小組合作討論。要求擺出觀點,層次清晰地羅列事實以證明。
6、鼓勵各小組陳述自己的觀點,教師在和學生的對話中相機梳理思路──友誼之路、商貿之路、文化之路、科學之路
三、深入讀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誼之路”。
(1)自由讀課文描寫大漢國和安息國使節見面的部分,在原來小組同學發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掘:兩國人民友誼體現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發。教師在對話中點撥:安息國(今伊朗)方面:迎候之遠──邊境線上;迎候之眾──感受“浩浩蕩蕩”的意思,讀出浩蕩的氣勢,然后引史實以佐證:20000多人;迎候之熱──表情、語言、動作、禮物、節目。大漢國方面:謙遜有禮──沒有盛氣凌人的傲慢;薄禮不薄──史料記載:西方宮廷皇族和貴族以穿絲綢服裝為時尚,絲綢與黃金在當時幾乎等價;羅馬國和安息國交戰,見安息帝國士兵身上穿的絲綢服裝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宛如天神,嚇得不知所措,結果潰不成軍。教師同時注意鼓勵學生不僅要理解正確,而且要讀出人物當時的感情。
(3)小結:一條路,打通了隔膜,增進了了解,加深了友誼,這怎能不是一條偉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2、感受經濟(科技)之路。
(1)絲綢之路是偉大之路,除了因為這是一條友誼之路,還因為這是一條經濟之路、科技之路。
(2)讀課文第十三自然段。
(3)為什么說這是一條經濟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發。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以向深層探究:為什么說將中國的養蠶、冶鐵等技術帶向國外,將國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帶到中國,就會促進經濟或者科技的發展呢?
(5)有感情地朗讀。
3、感受文化之路。
語文課堂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注意積累材料的習慣。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四自然段。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中有關潮來時的描寫。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置境引入
1、播放錄像
錢塘江大潮自古被稱為天下奇觀,我們盼望著能親眼看到這一奇景。(錢塘江大潮錄像的部分內容)
2、談話
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本,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好嗎?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了解了什么?(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通過閱讀課文,展開想像的翅膀,來感受大自然創造的奇異景象。
通過預習,我們讀懂了什么?(提出預習中不懂的問題)
二、聯結感悟
1、潮來前,作者介紹了什么?(板書:籠罩白霧
風平浪靜)指導朗讀。
2、潮來了,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從哪里感受到的?默讀課文,做上記號。
3、小組合作學習
⑴交流感受,品讀佳句。
⑵作者又是按怎樣的順序寫潮來時的景象的?
⑶分工進行有語氣地朗讀。
4、反饋交流,教師及時引導、點撥。(適時播放課件)抓住以下要點,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談自己對詞句獨特的.感悟。注意品讀結合:
⑴作者按由遠及近的順序來寫潮來時的景象的。(板書:遠近)
⑵遠:抓住潮的聲、形來寫潮剛來時的景象:隆隆響聲,像悶雷滾動;水天相接處一條白線。潮雖遠,但氣勢已現。(板書:聲如悶雷
遠處白線)讀讀描寫潮的句子。
⑶近:抓住潮的形、聲、色寫出了潮的氣勢之宏偉:白線很快移來,加長、變寬、橫貫江,寫出了潮水由遠及近的變化。(看圖片)白浪翻滾、白色城墻寫出了潮水的浪頭之高,氣勢越來越大:形如千萬匹戰馬齊頭并進,聲如山崩地裂。(看圖片)(板書:白浪翻滾
山崩地裂)(看錄像片斷)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讀出潮的氣勢: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練讀,再進行賽讀,最后安排齊讀。(讀整段時注意讀出潮水形聲的變化,氣勢由小到大。)
⑷指導學生背誦:背自己喜歡的句子。
5、課文中還從哪些地方能看出錢塘潮的氣勢雄偉壯觀?讀第五自然段體會,抓住要點感悟。
霎時時間短暫,潮頭卻已西去,潮水奔騰之快。余波涌來,也使江面風號浪吼,江水平靜后,江水已漲了兩丈來高,都可以看出潮來之猛,氣勢之大。指導學生朗讀。(適時板書:漫天卷地風號浪吼)
三、生成新知
1、學完課文,你們知道為什么人們稱錢塘潮為天下奇觀了嗎?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2、通過學習,我們對錢塘潮有了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壯麗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導游,你怎樣向不了解錢塘潮的游客介紹錢塘江大潮呢?
3、再次播放錄像和圖片,編寫導游詞,然后向同學們介紹。(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內容)
4、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