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知識點(diǎn)歸納
第一節(jié) 地勢和地形:
1.地勢總特征: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由西向東依次是第一級階梯、第二級階梯、第三級階梯)
一、二級階梯的分界山脈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二、三級階梯的分界山脈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主要山脈走向:
東西走向:
天山―陰山—燕山 昆侖山脈――秦嶺
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脈――-武夷山
中國臺灣山脈
南北走向:賀蘭山——橫斷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 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我國主要地形區(qū):(課本p24)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最高、最大)、內(nèi)蒙古高原(最平坦)
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yán)重)、云貴高原(地形崎嶇)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
準(zhǔn)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
柴達(dá)木盆地——地勢最高的盆地,礦產(chǎn)資源豐富有“聚寶盆”之稱
四川盆地——“紫色盆地”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3.我國五種地形面積由大到小排列: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4.山區(qū)(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2/3。
5.地形特點(diǎn):地形復(fù)雜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
第二節(jié) 氣候多樣 季風(fēng)顯著
1.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大,越往北去,氣溫越低。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區(qū)外,我國大多數(shù)地方普遍高溫,7月平均氣溫大多在20℃以上。
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緯度因素。 (還有地形因素的影響)
1月0℃等溫線大致經(jīng)過秦嶺—淮河一線。
2.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的漠河鎮(zhèn),夏季最熱的地方是x疆的吐魯番。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重慶、武漢和南京。
3.我國的五個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由北往南氣溫升高)一個高原氣候區(qū)(見書p33)
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也在秦嶺—淮河一線
4.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nèi)陸遞減(主要影響因素—海陸位置) 800mm等降水量線即秦嶺—淮河一線。降水最多的地方—中國臺灣火燒寮;降水最少的地方—x疆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5.根據(jù)降水量和蒸發(fā)量的對比關(guān)系,我國分為四個不同的干濕地區(qū):(見書p36)
濕潤地區(qū)、 半濕潤地區(qū)、半干旱地區(qū)、干旱地區(qū)
東部地區(qū)以耕作業(yè)為主,西北干旱地區(qū)以畜牧業(yè)主。南方地區(qū)以水田為主,北方地區(qū)以旱地為主。
6.我國季風(fēng)氣候特點(diǎn):雨熱同期(或稱夏季高溫多雨)(見書p38)
(成因: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的雙重影響,主要是海陸熱力差異導(dǎo)致的)
名稱 源地 風(fēng)向 性質(zhì)
冬季風(fēng) 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 西北、東北風(fēng) (偏北風(fēng)) 陸地吹向海洋 寒冷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