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課例設計
第二節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課例設計
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本次教學活動將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閱讀大量的有關地理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分類、選擇、取舍、整理、分析、概括,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課前)以及必要的信息技術工具和地理教材上相關的內容資料進行自主探究,最后通過辯論賽展示出來。在活動過程中注意發揮教師在整個活動中的指導作用:如教學活動之前的準備、指導和策劃,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在網上或地理教材上相關的內容查找、選擇、閱讀和整理地理材料,并把這些材料提供給辯論賽的正反雙方;在活動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建議。
課程標準
1.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說出各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2.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明確秦嶺-淮河一線是劃分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界線。
(2)通過閱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比較圖,明確區域主要的自然特征。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比較,了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差異以及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差異。
(2)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區域地理。
(3)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各種途徑收集信息,特別是利用網絡進行材料搜集和取舍的技能。
(4)在眾多紛繁的資料中,要學會根據馬克思主義有關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鑒別有用資料,要做到取其精華,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
(5)對所用資料可以大膽批判、懷疑、探索、交流和創新,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南、北方地區各有利弊)。
(6)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按小組進行分析、研究,與其它小組進行交流、辯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我國南北方人民的智慧和人地關系的協調和諧之美。
(2)在活動中學會與人合作、交流,學會與人分享成果,并用合適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看法。
學法指導
把本節內容改為“是生活在南方好還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課題,讓學生自選一方,然后讓學生通過網絡查詢、查閱書籍、訪問、調查等活動來收集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然后通過雙方激烈的辯論,從而得出南北方地區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選擇南北方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加以研究,考慮每個學生都能參加,重點放在辯論人選的選撥過程,在最后辯論時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的原則。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第一節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四大地區的區域特征。本節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內容涉及“總論”中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中國地形的分布和特點、中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中國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國的農業生產等知識。本節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同屬我國的東部季風區,與西部地區有明顯的差異,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對于區域內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沒有一一羅列,而是用比較的方法,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進行了闡述。
首先,教材通過圖5.9,對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自然景觀(主要體現植被)做對比描述來體現。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都位于地形地勢的第二級和第三級階梯上。北方地區的西部是黃土高原,東部是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南方地區西部是云貴高原和四川盆地,東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東南丘陵。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以秦嶺—淮河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