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運動 教學設計示例(一)
一、導入
方案一教師可先提問“九·一八”事變和《塘沽協定》的結果,再總結。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東北已淪陷,華北門戶洞開,中華民族危機加深,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掀起新的高潮,以此引入新課。
方案二先讓學生講他們所知道的“一二·九”運動和“西安事變”是怎么回事?指出“一二·丸’“西安事變”是在“九·一八”以后,面對日本的得寸進尺,蔣介石不抵抗政策,全國人民為挽救民族危機而發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從而導入 新課。
二、講授新課
1.華北危急
可作為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出現的背景來講。
引導學生首先回憶《塘沽協定》的結果?其次,讓學生找到標志華北危急出現的事件?(1935年,《何海協定》)再次,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華北危急加深的標志(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結合《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圖》和本目小字說明漢奸殷汝耕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和“冀察政務委員會”的設立,實際上使冀察兩省已經“自治”。在中國地圖上,華北五省偌大一片國土,將繼東北三省和熱河而淪喪,中華民族處在亡國滅種的生死關頭!
2.“一二·九”運動
在日本侵略東北、華北時,與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相比,中共的態度如何?方針怎樣?讓學生閱讀課文后作答。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并于1935年底,瓦窯堡會議上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出示《瓦窯堡會議舊址》幻燈片)
為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和方針,愛國學生首先行動起來。北平學生于1935年12月9日舉行大規模游行示威,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反對華北自治!”教師出示《參加“一二·九”游行的學生同反動軍警搏斗》幻燈片,使學生感受和體會當天的情景。北平學生的英勇斗爭,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和響應!耙欢ぞ拧边\動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講到此處,引導學生學習“一二·九”時期愛國學生關心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的偉大愛國精神。
在抗日救亡運動高漲的形勢和愛國學生行動的鼓舞下,社會各界愛國人士也加入到救亡運動的隊伍中,國民政府卻一意孤行,又制造了駭人聽聞的“七君子事件”(1936年)
3.西安事變
關于“西安事變”學生通過影視渠道已有所知,可結合課文直接設問。
(l)張學良,楊虎城是什么人?(2)事變之前他們和陜北紅軍關系如何?(3)張、楊為什么能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對紅軍停戰。(4)張、楊對蔣介石實行“兵諫”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適當總結。(也可讓學生課前事先準備,課堂上模擬事變前后張、楊對蔣介石的勸說和“兵諫”的大致經過)
“抓住蔣介石以后怎么辦?”可充分地引導、啟發學生思考、討論。(亦可用一課時來讓學生討論、辯論)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以及“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后出現的復雜形勢,從具體分析中使學生明白“西安事變”只有和平解決才有利于抗日、有利于人民、有利于革命,才符合全民族的利益。歷史和現實證明,中國共產黨和平解訣西安事變的政策是英明的、有遠見的,從而增強學生熱愛共產黨的意識。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立下頭功的是周恩來等人。要求學生掌握《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周恩來回到延安。博古,張聞天,毛澤東,彭德懷,林伯渠,蕭勁光等到機場迎接》圖。
4.“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意見
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要求,使國民政府改變了對日妥協不抵抗和對中共圍剿政策,使中國革命出現了轉機。所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為時局的轉折點,從此,十年國共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了。
5.總結、擴展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步步進逼,《何梅協定》的簽訂,“華北自治”的推進,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國民政府蔣介石堅持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在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推動下,“一二·丸”運動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十年內戰,迎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新局面的到來。
板書設計
抗日救亡運動
一、背景——華北危急
二、標志“一二·九”(935年12月9日北平)
三、西安事變
1.背景
2.經過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對蔣介石實行“兵諫”
3.和平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