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動人,以史育人”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課堂,老師不能是“單田芳”,訓練學生的交流能力也并不是語言學科的專利。在本節課中,學生沒有充當可憐的傾聽者,而是在老師的幫助引導下積極參與課堂對話。
比如師生對話:交流中國臺灣印象,激活學生思維、在和諧的氣氛中暢所欲言,貼近生活、切合學情。
比如圖文對話:源自于讀圖時代的啟發,在這里我引用了一幅網絡中的漫畫來輔助教學,學生通過對漫畫“少了這一點就不是中國”的解讀,不僅論從史出的證明了“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而且從戰略地位、自然資源、民族等多個角度對“中國臺灣之于中國的重要性”加以論證,實現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升華,落實了我們的過程方法目標。
比如情境模擬對話:在看過一段flash動畫以后,提出問題:“假如你見到了分子,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學生很喜歡這種貼近現實但又富有想象力的思考方式,他們的發言活潑鮮明、張顯個性,有的理性,比如:“同根同源,合則雙贏,分則兩傷”;有的俏皮幽默一語雙關,如“阿扁,回家吧”;有的則慷慨激昂,如:“多少錢能收買我們的情感,多少權能不要我們的祖先?”實際的教學驗證,這樣的方法遠比枯燥的給孩子說教如何反分裂、反有效。
三、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人的認知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體地建構。
在本節課中,學生自編自演了短劇《團聚》,在角色扮演中體驗兩岸割舍不斷的親情,并用詩意的語言堅定兩岸統一的信心:“燕子飛了,有再來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兩岸暫時的別離,終有團圓的時候。”
引導學生在感悟歷史中反思,組織學生登陸“你好中國臺灣網站”,收集兩岸關系發展的最新動向與前沿信息,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個網站并非教師自己制作,而是直接利用了inter網上的資源,節省時間,可以說是網絡環境下教學資源利用方法的有益嘗試。針對網絡環境下學生自控能力易受干擾的情況設定具體目標任務:1.“設計一條呼喚中國臺灣回家的宣傳語”;2.“結合連宋大陸行,嘗試擬訂一個新聞報道的標題。”(宣傳語摘錄:“本是同根,赤子情深”、“歸來吧,歸來喲”,“同流炎黃先祖血,共涌華夏兒女情”;新聞報道標題摘錄:“兩岸和解,相見未晚”、“來而不往非君子,我們也要去中國臺灣”、“打破堅冰之旅”、“兩岸是一家,情牽你我他”、“兩岸和解,造福華夏”、“和平解決中國臺灣問題的努力嘗試”、“跨越海峽的握手”……
通過以上兩個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對兩岸關系發展的前景進行展望,又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評說,整節課中,他們的情感流露真摯自然,他們的表現才華橫溢,作為老師的我有理由相信:當一個45分鐘的歷史課堂轉身離去,會有新的主角誕生在更加瑰麗的舞臺上,續寫感悟自己、感悟人生的理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