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奮斗 教學設計
2.土地改革的經過(板書)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并從當年冬天開始在新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改革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實行了分批推進的政策。到1952年冬,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以外,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國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大約4600萬公頃土地和大量的生產資料。
(教師注意講明)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減少土地改革的阻力,保護中農和小土地出租 者,穩定民族資產階級,這次土地改革將過去征收富農多余的 土地財產,改變為保存 富農經濟,這是這次土地改革同以往土地改革不同的地方。
3.土地改革的意義(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43頁最后一段小字部分,思考土改的意義)第一,徹底廢除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摧毀了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勢力。第二,廣大農民在經濟上、政治上徹底翻了身。第三,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創造了條件。第四,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第五,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四、民族區域自治(板書)
同學們都聽過宋祖英演唱的《愛我中華》,這首歌說明了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共有56個民族,十分復雜,如果關系處理不當,對于新生的人民政權無疑是一個“定時炸彈”。
(指導學生聯系地理學科的相關知識,思考我國民族分布的格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系,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根據我國民族分布的這個特點,中央人民政府本著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互助的原則,確定以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44頁小字部分,了解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這一政策對于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課堂小結】
新中國成立后,面臨著重重困難:國民經濟千瘡百孔,斗爭形勢錯綜復雜。首先要做的是鞏固人民政權。為阻止美帝國主義顛覆新生的政權,進行了抗美援朝運動;為鞏固工農聯盟,完成新民主主義遺留的任務,進行了土地改革運動。同時,還組建了新的兵種,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 些不但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也為國民經濟恢復發展創造了安定的社會環境。
板書設計
第6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奮斗
一、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
1.抗美援朝的背景
2.抗美援朝的經過
3.抗美援朝的意義
二、新兵種的組建
1.人民海軍
2.人民空軍
三、農村的革命
1.土地改革的背景
2.土地改革的經過
3.土地改革的意義
四、民族區域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