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洋務運動》導學案
一、教材內容分析
19世紀60-90年代的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它引起了西方國家的近代生產方式,培養了一批技術人員,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對外國經濟勢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由于洋務運動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封建制度,而且存在著各種消極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控制,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雖然這次自救運動失敗了,但是因它而產生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和受過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為接下來的中國奠定了基礎。
二、課程標準
1、了解洋務派“自強”、“求富”而創辦的主要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
2、評價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局限性。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歷史知識;通過對洋務運動的作用的客觀分析,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發展的觀點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的方法,感知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辦洋務以維護清朝封建統治為目的,進而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興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雖未達到富強,但卻使中國邁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培養學生史論結合、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辯證客觀地評價洋務運動,培養創新的思維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洋務運動興起和發展的概況。
難點:洋務運動的評價。
五、 教學流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展示:先猜兩個謎語
19世紀晚期中國上海的一則廣告上寫道:
“勝地無須秉燭行,圓珠替月明分明。何須浪擲金錢買,海上天開不夜城。”
“東西遙隔語言通,此器名稱德律風。滬上巨商裝設廠,幾如面話一堂中。”
教師:廣告上描繪的是什么時期的什么先進的器物?
學生:洋務運動; 電燈和電話。
(設計意圖: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教師:洋務運動使中華民族開始了強國之夢,在中國引進了西方文明的曙光,是中國處于十字路口時歷史的選擇。那么,洋務運動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又是如何破產的?我們應該如何去評價它?讓我們一起來探究這些內容。
(二)教師引領,合作探究
一、洋務運動的背景
播放:視頻《洋務運動》。
教師:思考: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面臨什么樣的形勢?
學生:內憂: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者。
外患:西方列強侵略。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訓練學生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教師:假如你是當時的清朝官員,為了解除“內憂外患”,首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具體怎么做的?
二、洋務運動的概況
展示:目前資夷力以助剿濟運,得紓一時之憂,將來師夷智以造炮制船,尤以期永遠之利。 __曾國藩
中國欲自強,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不必盡用其人。 ——李鴻章
教師:他們的建議有什么共同點嗎?
學生:師夷長技。
教師:曾國藩、李鴻章是洋務派的地方代表。首先了解什么是洋務派?什么是洋務運動?
學生:洋務派: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較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這些官員被稱為“洋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