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清末民初的文化與教育教案設計
第10課 清末民初的文化與教育教案設計
所屬學科或領域:(歷史)
適于的學段/年級:(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
一、教材分析
《清末民初的文化與教育》是北師大版課程改革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十課。本課屬于第二單元《近代化的艱難起步》中的內容。體現了近代化的艱難起步過程中文化和教育方面的表現。
本課主題是學習清末民初中國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變化,感受這些文化教育事業的變化對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認同、學習先驅者們的開拓創業精神。
教學重點:知道中國近代教育的發端和早期的大眾傳播媒體產生的基本史實,了解它們對于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比較真切地感受到這些文化教育事業的變化對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認同、學習先驅者們的開拓創業精神。
本課雖然不是第二單元的重點課目,但是能體現近代化艱難起步的完整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傳統的教育與文化事業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位于世界領先地位,到了近代卻漸漸落后了。恰恰證明封建制度的腐朽導致中國近代從政治到文化各方面發展都極其艱難。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經過初一歷史學習的培養,已經具備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本課教學內容,學生略知一二但又比較陌生,從知識本身而言,缺乏故事性、生動性,但又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發揮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通過比較觀察的方法,增強本課的形象性,啟發學生思考一些制度措施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從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思維能力。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京師大學堂的創辦、科舉制度的廢除,簡潔地說出中國近代教育發端的基本情況。
2知道<申報)和商務印書館,了解它們的特色和意義。
3通過解答“想一想”和材料閱讀題,培養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收集有關封建社會學堂、清末明初新式學堂和現代學校的基本情況進行比較發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清末民初教育與文化事業情況的學習,了解中國近代教育與傳媒事業正在跟隨世界潮流前進和發展,認識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眾傳播媒體的重要性以及積極影響,從中感受創辦者的開拓敬業和獻身精神。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教師在本課教學中應起到主導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教師在引導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重視發展認識能力,尤其是綜合能力。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知識,使學生能面臨新的問題時把舊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景,只有具備知識遷移的能力才算真正具備歷史學習能力。
教學中注重拓展學生思維領域,強調綜合意識;既立足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提倡方法和能力的培養。主要采用資料收集法、比較法、觀察法、談話法等多種方式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如:收集有關封建社會學堂、清末明初新式學堂和現代學校的基本情況,將它們進行比較,談談自己的看法;教師收集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書籍,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其編印、出版書籍的特色。
計劃采用小組活動的評價方式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或活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