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進步,感受到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生發對社會主義中國的熱愛之情。認識到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識與能力
了解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掌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制度發生的變化及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況;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運用漫畫、地圖、實物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采用分組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強學生間的團結協作;設計課后延伸內容,讓學生拓展知識,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合理方案。
教學思路
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方法
1.重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變化。組織學生分組學習,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變化。
2.難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制度的變化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過學生的社會調查和教師的適時引導突破難點。
課前導學
師:根據教學實際設計活動方案,提前預測課堂上出現的多種情況。
生:分組開展調查,搜集資料,進行知識補充,制作小展板,撰寫文章。
教學滲透
1.以服裝史為內容開展第二課堂專題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
2.認識到在鄉村和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中,應處理好聚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3.以《我看城市交通》為題撰寫稿件,為城市交通建設出謀劃策,啟發學生思考,增強環保意識。
4.結合所學內容使學生認識到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板書設計
教學資源
1.投影。
2.閱讀資料《傳統聚落與世界文化遺產》。
3.閱讀資料《生態城市──21世紀城市發展的模式》。
教學設備
實物投影儀。
--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第21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在學習新課之前先請同學們來看一幅漫畫。
過去男女談婚論嫁,常以“四大件”作為物質基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舊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這樣的變化得益于什么呢?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得到全面發展,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人們生活方式的新變化。
學生觀察漫畫“四大件”,理解它的含義。
得益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改革開放。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學生可能從各個方面進行總結,教師進行適時引導。
展示幾張布票
提醒學生課后閱讀自由閱讀卡。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服飾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哪個小組的同學做好了準備,能為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談談從長輩那里了解到的情況,改革開放前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很單調。
學生出示展板,展板上有家庭照片,配有說明文字,包括照片攝制年代,照片中人物的穿著特點:
1.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很快城里人開始穿中山裝、人民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