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清末民初的文化與教育教案設計
教師 :在小組展示中要給予積極評價和鼓勵,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科舉制確立的過程以及帶給社會的影響,幫助學生完成設計。如“1、我們學過科舉制確立的過程是什么?2、科舉制帶給社會的影響是什么?3、自己來作個對比,現在我們學校設置的課程,哪些是清末新式學堂課程中有的,哪些是沒有的。說說自己對新學堂的看法。4、為什么到了近代科舉制卻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學生:1、隋朝的時候確立,唐朝的時候完善;科舉制度的建立,擴大了統治階級的統治基礎。2、有利于學習西方先進的近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有利于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有利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這是中國近代教育發展、進步的重要表現。3、現在學校設置的課程中,語文、外語、歷史、地理、數學、生物、物理、化學、美術、體育等絕大多數的課程在清末新式學堂中已有設置。由于時代的局限性,近些年發展起來的計算機、心理學等學科則沒有,而我們現在的教育也不再開設講經讀經等課。我對新學堂的看法是:新式學堂的建立是順應時代的產物,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一個重大發展;課程設置全面,基本上與現代的學校教育制度一致,具有重大的進步性,也有時代的局限性和大量的封建殘余,是封建教育發展到現代教育的過渡。4、科舉制度變得十分嚴密,各種弊端也愈發嚴重。為了在科舉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學生從小就死背經書,練習八股文的寫作,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實際能力。八股文這種死板的考試形式,在明初到清末的五百多年里,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使應試者都向酸腐迀拙、不學無術方向發展。舞弊現象也時有發生。(看抄滿經文的綢內衣),科舉制走入了死胡同。
意圖:教師備課中設計兩種方案,可以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層次教學的目的。了解中國近代教育正在跟隨世界經濟潮流前進和發展,認識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教師:在時代潮流的影響下,迫于社會的壓力,清政府進行了以制訂新學制、開辦新式學堂、廢除科舉制度為標志的教育改革。19xx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以教育法令的形式公布了新學制,那么新學制與今天的學制有何異同?在當時產生怎樣的影響?
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從入學年齡和最終完成學業的年齡進行比較;從小學、中學、大學的學年進行比較;學生提出義務制教育等其他方面的不同,都可以。分析影響是新學制促進了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各地逐漸建立起各級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有利于社會的發展,促使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
意圖:本問題設問的重點是使學生強化按年齡、分年級進行教育的近代教育制度觀念。從新學制與現在的教育制度的比較中,理解歷史發展的連續性。深刻地認識教育制度的改變影響到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思想觀念的變化又會影響到人們的社會實踐。鼓勵學生主動大膽進行比較和分析,培養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申報》的創辦:
教師:打出投影展示今天各種各樣的商業性的報紙,提問“報紙在你的生活中的意義是什么?” “你知道今天商業性報紙的鼻祖是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
意圖:采用比較觀察的方法,增強內容的形象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調整課堂氣氛。引出下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