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崛起
評價:利:使蘇聯躋身于 國家的行列,為后來取得 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弊:從長遠看,阻礙了蘇聯的 建設和 的持續發展, 妨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 三、 【合作探究 展示點評】(10 )分鐘 1、材料分析: 材料一: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內跑完這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敵人打倒。 材料二: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制造業。 讀后自主或者合作討論下列問題: (1)根據材料一分析當時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面臨怎樣的國內外背景?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明從1928年開始蘇聯通過什么措施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什么工業化的重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3)為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蘇聯在農業方面實行什么方針? (4)說一說你或者你所在的小組收集到的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成就的圖片或者表格資料。 (5)議一議這一時期蘇聯取得社會主義建設巨大成就的原因。 2、活動探究: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1918年,列寧說:“在一個遭受帝國主義戰爭破壞的國家里,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不僅是維持生活和對付戰爭,已經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務,而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主要門徑。” ——列寧 材料二:糧食稅自然是意味著農民在納稅后有支配余糧的自由……余糧的自由也就必須意味著資本主義的自由發展……在一個遭受極度破壞和落后的小農國家里,受無產階級國家監督與調節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有益,而且必要,因為它能立刻促進農業的高漲。 ——列寧 材料三: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鄧小平 (1)材料一中是哪一種經濟政策?依據材料分析,當時為什么要實行這一政策? (2)材料二是哪一種經濟政策?你的依據是什么?請從材料中找出關鍵詞。 (3)材料三中說“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指的是哪一政策?為什么說這一“思路”比較好? (4)材料三中僵化的“蘇聯模式”具體指什么?這一模式的特點是什么?有什么弊端?四、【拓展提升】( 5 )分鐘 (5)說一說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是如何變化的?根據你的認識,請分析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 (6)議一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對我們有何啟示? 【訓練案】
一、【當堂檢測】(6 )分鐘 1、下表所示,蘇聯工業總產值所占位次發生顯著變化,其主要原因是( ) 1928—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在歐洲和世界所占的位次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在歐洲所占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