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歷史上冊教案全冊4
d. 萌芽 e. 短暫的“黃金時代” f. 再度受挫,凋謝萎縮
g. 在歷史趨勢的作用下,官民“自強、求富”(此點由老師講解即可)
h. 帝國主義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 i. 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
2、簡述101頁“閱讀文字”關于“榮氏企業”興衰歷程。(提醒學生運用“提煉法”:
a、初創發展:“黃金時代”加上艱苦奮斗
b、屢遭挫折:“九一八”事變后,陷入困境;“七七”事變后,毀于一旦。
c、抗戰勝利后:有所恢復,但遠未達到戰前水平。)
3、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特征是什么?(發展進程艱難曲折,發展程度極不平衡[地點集中于沿海沿江工業城市,類型集中于輕工業],發展水平整體落后,帶有顯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鞏固小結
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102頁選擇題:應選d(帝國主義忙于戰爭,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提醒學生預習第20課《社會生活的變化》。
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兩次工業革命和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
掌 握 火車、輪船、電報、電話以及照相、電影的傳入,新聞報紙、出版事業的出現,中國社會習俗的演變概況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理解資料處理信息 認識近代工業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順應人類歷史潮流的變化,是歷史的進步;同時也使中華民族付出了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沉重代價
認識作用分析利弊 火車輪船的傳入,一方面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
討論探索 我國的科技發明在古代領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卻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約和農業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社會進步發展觀點 工業文明的傳入,在改造中國社會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改造著中國人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這個歷史趨勢說明了人類社會總是向前發展著、進步著的 ,我們必須自覺地與時俱進
思想意識 辛亥革命對中國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代表著人類歷史文明發展變化的主流趨勢和人類優秀文化的發展方向,功不可沒
教學重點 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
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現了怎樣的趨勢?(a、經濟上:自然經濟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在曲折中發展,出現工業化趨勢;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體,出現民主化趨勢;c、思想文化上:出現了提倡民主科學的趨勢。)
設問導入:我們今天看看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布置學生閱讀104——109頁全課內容,對外國傳入的重要交通通訊工具、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變遷的事實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