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春潮再起教學設計
1992年的中國發生了什么歷史性的事件呢?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當時的中國,學習一下當時的歷史。
【講授新課】
一、 鄧小平視察南方
(講述)唱著《春天的故事》,你會感到有一位慈眉善目的長者在輕輕地給我們講述一個個奇跡般的春天的故事,聽起來讓人感到十分親切。歌曲沒有把更多的贊美堆砌在鄧小平身上,而是把著眼點放在他的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上:“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 深刻地描繪出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政策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物質生活的改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識上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的出現,我們都要感謝鄧小平同志的偉大決策。那么歌聲中唱到的“1992年的春天”,鄧小平同志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事呢?
(回答)
(出示圖片,講述)1992年1月,已經88歲高齡的鄧小平視察南方。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教師介紹教材小字部分內容,重點介紹鄧小平在深圳考察的情況)在這次視察南方的過程中,鄧小平多次發表講話。這些講話的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發表的呢?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講述)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遇到姓“社”姓“資”等問題的困擾。這些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就會影響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關鍵時刻,鄧小平1992年春天乘火車抵達深圳、珠海等地視察,并發表了舉世轟動的“南巡講話”,為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步伐吹響了前進號角。
在當時那樣的背景下,鄧小平同志多次講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他想為中國的前進解決一個什么問題?
(學生結合教材,回答)“南巡講話”里提出的一些觀點,后來成為同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的指導原則。它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一個新里程碑,對中國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也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概括起來,“南巡講話”的內容可以分成以下六個部分。一、堅持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一百年不變,關鍵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進行改革開放,促進經濟建設。二、改革開放膽子要更大一些,要敢于試驗,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三、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四、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只手都要硬。五、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要把我們的軍隊教育好,把專政機構教育好,把共產黨員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六、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去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認識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社會主義中國應該用實踐向世界表明,中國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永不稱霸。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
從“南巡講話”的主要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次“南巡講話”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如此重要的講話,在中國歷史上、在中國近代的歷史上有什么樣的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