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課程標準〗知道1954年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簡述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意義,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
簡述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通過辯論,培養辯論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處理不同意見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聯系社會主義制度,認識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是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通過新中國前后外交狀況變化的對比,認識新中國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社會所產生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通過分析比較周恩來在萬隆會議的外交政策,了解周總理高超的外交藝術,逐步培養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和對歷史的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學習,認識政治和經濟是密切相關的,以法治國、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并且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地完善。通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會議的學習,認識新中國的外交是以熱愛和平而又不畏強暴的嶄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及其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萬隆會議的史實。
難點如何采取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對憲法、原則、會議這些枯燥、理性的知識產生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學準備〗
教師和學生共同搜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影視資料,制作有關課件。搜集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外交狀況和萬隆會議的相關資料,模擬萬隆會議辯論會。
〖教學方法〗
比較法、模擬場景法、討論法、聯系實際解決問題法、學生自主學習法、質疑法。
〖板書設計〗
第3課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一、新中國的內政:
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頒布, 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新中國的外交: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d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內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處
萬隆會議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新中國的內政
教師請學生們觀看多媒體(或錄像)播放的有關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通過的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紀錄片片段。
學生觀看錄像,了解會議的大概內容,感受會場的氣氛,提起學習興趣。
教師提出相關的問題,學生通過快速搶答等形式,將從紀錄片中所獲得的信息說出來,如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出席會議的主要領導人以及第一部憲法頒布的時間、名稱等。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可以進一步質疑):大家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什么沒有馬上頒布憲法呢?
引導學生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處境,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國家正由新民民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等方面來思考回答。(注意不宜過多地解釋,點到為止,避免難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