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大決戰》導學案
教學重點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解放南京
教學難點 對渡江戰役歷史作用和蔣家王朝覆滅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面一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并用動態板書演繹解放戰爭發展形勢:
1、蔣介石何時發動內戰?(1946年6月)
2、頭一年里,戰況如何?(敵人對中原解放區、陜甘寧解放區、山東解放區等地發動進攻,戰場主要在解放區內,戰略上,敵人進攻,我方防守。但是我軍在正確戰略作戰方針指導下,大量殲滅敵軍,粉碎了敵軍的進攻。戰爭形勢的變化,使人民解放軍具備了轉向全國性戰略反攻的條件。)
3、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當時戰局已經發生變化,敵軍的進攻被粉碎,我軍具備了反攻條件。劉鄧大軍這個軍事行動采取的是進攻態勢,把戰場擺到國民黨統治區去了,嚴重威脅著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并帶動了其他各戰場的解放軍轉入反攻。)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隨著各戰場的解放軍轉入反攻,國民黨軍隊被消滅的數字達到200多萬。他們只能把兵力收縮到沈陽、北平、徐州等戰略要地。通過決戰徹底打垮敵他們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解放戰爭進入了戰略大決戰階段。(布置學生閱讀93——98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三大戰役
1、學生根據94頁《三大戰役示意圖》與教師在黑板上手書的草圖比對,通過認識地理范圍加深理解各個戰役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在書上做標記:
a、東北——遼沈戰役——“關門打狗”——解放東北全境
b、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淮海戰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礎
c、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地——平津戰役——“分而取之”——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
2、組織小組探討:三大戰役為什么選擇東北作為突破口?(用“分層法”啟發引導:
a.兵力對比:轉入反攻后,東北地區的人民解放軍兵力超過了國民黨[這是當時最新的變化]。
b、敵軍態勢:國民黨軍隊被孤立分散,活動范圍小,補給困難,是戰是守舉棋不定。
c、我軍態勢:解放軍根據地廣闊,物質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剛完成土地改革]。
d、戰局延伸:勝利后可揮師入關,有利于華北、華東作戰;還能以東北的工業支援全局。
3、“動腦筋”,讓學生討論回答:陳毅的話說明了什么?(人民群眾的支持[直接參軍、組織民兵、踴躍支前等]是解放戰爭勝利原因之一。)
4、繼續探討: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繼續用“分層法”啟發引導——
a、和平民主是當時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古跡和文物、保護環境不受破壞;
c、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進一步瓦解敵人。)
5、完成97頁“練一練”:填《三大戰役》表
教師補充、過渡:三大戰役后,人民解放軍打到長江邊,國民黨妄想依靠天險“劃江而治”,要求和平談判,當時國際上也都認為中國將重現歷史上的“南北對峙”格局。黨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為重,同國民黨談判,擬出了“懲辦戰犯”等和平協議。但是,在蔣介石的“遙控”下,國民黨代表拒絕簽字。于是,黨中央決定發動渡江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