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科技教育與文化
第六單元 科技教育與文化
第17課 科學技術的成就(一)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以鄧稼先和袁隆平為代表的杰出科學家為國爭光的動人事跡
掌 握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閱讀資料獲取信息
有效利用課本圖片和課外網絡等資源,分析新中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原因和幾位科學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網絡探索
通過歷史網《史海蕩舟》,創造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處理歷史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通過學習建國以來科學技術的成就,讓學生明白我國有些科技領域已經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繼承傳統立志成材
通過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為振興中華而刻苦鉆研、奮發圖強的先進事跡,增強學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
教學重點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學家為國爭光的動人事跡
教學難點 建國以來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兵力和裝備都不弱于日軍的清朝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于自己國家的威海衛港灣內。但是,新中國建立剛到半個世紀,人民海軍就能駕駛著國產的導彈驅逐艦環球訪問、遨游世界各地。大家都已經知道發生這么強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國科技有了長足的進步。那么,新中國科技取得長足進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安排學生先閱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后根據自己搜集整理的有關資料,進行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兩彈一星”
1誰來介紹什么是“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
·教師講解:“兩彈一星”現在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但是最初的“兩彈”指的是原子彈和氫彈。例如,鄧稼先被譽為“兩彈元勛”,就是因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彈和氫彈。后來原子彈和氫彈合起來稱為一彈,另一彈專指導彈。“一星”則指人造地球衛星。
2 原子彈是怎樣研制出來的?(以鄧稼先為首的老一輩科學家挑選了20多名剛畢業的大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刻苦鉆研、奮發圖強、協力攀登科學高峰。他們在缺乏資料的“真空”狀態下,夜以繼日地工作,終于在羅布泊的戈壁沙灘上空點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彈爆炸特有的“蘑菇云”。
·指導學生觀看課本彩色插圖第3頁第13幅《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圖以及網站《史海蕩舟》所展示的其它資料,體驗科技實驗成功的歡樂、自豪等情感。
3 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武器,我們這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和國家,為什么也要研制它?(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對新中國和世界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進行威脅,中國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彈,才能粉碎帝國主義的核威脅,人民才能過上安寧的日子。)
·接著指導學生觀看課本86、87頁的導彈和衛星圖片,聯系第14課《鋼鐵長城》有關知識,加深印象,并重點補充網站《史海蕩舟》登載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遨游太空》資料,其url是。
4課本介紹了另一為杰出的科學家是誰?(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