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內戰烽火》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全面內戰爆發前后的基本史實,包括抗日戰爭勝利后,美帝國主義支持國民黨陰謀發動內戰;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全面內戰的爆發;轉戰陜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通過思考“毛澤東為什么要去重慶談判?”培養學生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認知《美國軍用飛機空運國民黨軍隊到內戰前線》《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毛澤東率領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轉戰陜北》《劉鄧大軍勝利到達大別山》四幅插圖,培養學生識別圖畫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備通過圖畫獲取知識、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圖畫的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抗戰勝利后,美帝國主義和蔣介石政權相互勾結,陰謀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的資料,能夠認識到美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要在中國繼續實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獨裁統治的本質。通過閱讀“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去重慶商談和平的電報” 的內容,共同討論、探究蔣介石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目的和毛澤東冒險去重慶談判的原因,學會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問題,認識國民黨反動派政治欺騙的手法和獨裁內戰的反動本性,理解中共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了解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史實,思考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和人民解放軍粉碎敵人進攻的原因,初步認識是由于中共執行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和方法,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取勝的法寶之一。了解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史實,探究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戰爭開始轉入戰略進攻的原因,從而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中共為爭取和平民主與國民黨反動派的專制獨裁進行斗爭的史實,使學生感知和平民主來之不易,增強學生維護和平民主的自覺性,并增強對黨的熱愛之情。
通過感知在中共領導下,人民解放軍為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歷盡艱辛、英勇作戰、不畏犧牲的精神,使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抗戰勝利后,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本課的主題在于使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 的情況有比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第一個子目“重慶談判”是內戰烽火燃起前,國共雙方在談判桌上的政治較量。首先在“重慶談判”這一子目中介紹了美蔣陰謀發動內戰、蔣介石為贏得備戰時間耍出的政治欺騙手段以及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為爭取和平民主冒風險赴重慶談判的概況;第二個子目“轉戰陜北”是內戰烽火燃起后的第一年,戰爭初期雙方的軍事斗爭。在“轉戰陜北”這個子目中介紹了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概況;第三個子目“挺進大別山”是內戰發生后第二年的戰況。在“挺進大別山”這個子目中介紹了人民解放軍由守轉攻,開始外線作戰的概況。
“重慶談判”是本課的重點。在抗日戰爭勝利還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蔣介石連發三電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其目的是在政治上蒙騙輿論并贏得準備內戰時間,掩蓋他陰謀發動內戰的真相。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是為了在政治上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重慶談判是國共雙方在談判桌上的政治較量。除應注意講清上述雙方的目的,還應強調我黨在談判中,在不損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則下,做出了一定的讓步。經過43天的談判斗爭,終于迫使蔣介石在10月10日簽訂了國共雙方“會談紀要” 即“雙十協定”。蔣介石被迫承認了和平團結的方針,使我黨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主動。充分體現了:我黨在談判中所表現出的堅定的原則性和策略上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