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大決戰 教學設計
c.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地——平津戰役——“分而取之”——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2.組織小組探討:三大戰役為什么選擇東北作為突破口?(用“分層法”啟發引導:
a.兵力對比:轉入反攻后,東北地區的人民解放軍兵力超過了國民黨[這是當時最新的變化]。
b.敵軍態勢:國民黨軍隊被孤立分散,活動范圍小,補給困難,是戰是守舉棋不定。
c.我軍態勢:解放軍根據地廣闊,物質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剛完成土地改革]。
d.戰局延伸:勝利后可以揮師入關,有利于華北、華東的作戰;還能以東北的工業支援全局。)
3.修改95頁“動腦筋”,讓學生討論回答:陳毅的話說明了什么?(人民群眾的支持[直接參軍、組織民兵、踴躍支前等]是解放戰爭勝利原因之一。)
4.繼續探討: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繼續用“分層法”啟發引導——
a.和平民主是當時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古跡和文物、保護環境不受破壞;
c.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進一步瓦解敵人。)
5.組織學生完成97頁“練一練”,填《三大戰役》表
戰役名稱
發起時間
共計殲敵人數
歷史意義
遼沈戰役
1948年9~11月
殲滅和改編敵軍150多萬人
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淮海戰役
1948.11~1949.1
平津戰役
1948.11~1949.1
【教師補充、過渡】
三大戰役后,人民解放軍打到長江邊,國民黨妄想依靠天險“劃江而治”,要求和平談判,當時國際上也都認為中國將重現歷史上的“南北對峙”格局。黨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為重,同國民黨談判,擬出了“懲辦戰犯”等和平協議。但是,在蔣介石的“遙控”下,國民黨代表拒絕簽字。于是,黨中央決定發動渡江戰役。
百萬雄師過大江
1.學生閱讀97頁“文獻資料”,即時回答:百萬雄師過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徹底消滅敵軍,解放全中國,捍衛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著什么?(提醒學生聯系98頁“自由閱讀卡·鄧小平走進原總統府”回答:
a.反動勢力方面:統治全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產黨代表勞動人民接管了國家領導權,勞動人民的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
3.根據98頁“活動與探究”,小組討論:共產黨為什么在三年內就能以弱勝強?(從五個層面進行啟發:
第一層面:力量對比[如表格所列數字,這是可以隨著戰爭進程發生劇烈變化的];
第二層面:軍隊士氣、人心向背[如書上原因a和d];
第三層面:政權性質、國家職能[國民黨政權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對內壓迫和鎮壓人民,對外成了帝國主義的走狗,是舊社會三座大山的總代表,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第四層面:戰爭指揮者的素質[如書上原因b和c];
第五層面:歷史發展趨勢[國民黨發動內戰,違背了抗日戰爭勝利后和平民主的歷史發展趨勢,也違背了全國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敗。共產黨代表全國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順應了抗戰后和平民主的歷史發展趨勢,所進行的事業是正義的、進步的,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勝利。
上述第二、五層面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
【鞏固小結】
1.根據新學案67頁[知識網絡]梳理本課知識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