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單元目標]知識與能力
1、了解我國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及其實質,認識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2、了解我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XX年,由于缺乏經驗,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全國人民的努力,終于克服了困難,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經濟建設遭到嚴重破壞的史實及沉痛教訓。
3、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認識這次全會作出的有關改革開放的決策,認識這次全會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的開創意義。
4、了解中國的改革首先是從農村開始的,認識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重要性;了解我國創辦經濟特區的史實,認識對外開放的歷史作用。
5、了解鄧小平南方談話重要作用,認識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認識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6、了解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重要歷史意義。
7、了解中共xx大關于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決策,充分認識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意義。
過程與方法
1、教師應精選典型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建構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輪廓;組織小組教學,啟發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以其討論成果在班級交流,及時評價學生學習表現。
2、搜集整理改革開放初期XX年間我國農村改革、城市企業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史料,教學生學會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3、教師應抓住蘇東劇變、中共十四大、上海浦東開發、中共xx大等歷史重大事件,引導學生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科學性和實踐的艱巨性。啟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及時評價學生學習表現。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在這個時期,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難題。
2、“文化大革命”長時間的社會動亂,造成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緩慢,拉大了中國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使中國失去了一次極其寶貴的發展的機遇。
3、通過感受改革開放初期XX年間我國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過程和成就,加深學生對黨的改革開放路線方針政策的理性認識,強化對黨的領導的信念和社會主義的信心。
4、通過學習20世紀最后十年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充分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認識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5、中共xx大關于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化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決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認識深化,為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業全面推向前進奠定了理論基礎。
[課標要求]
1、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
2、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