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二)-
點擊下載:本課課件 義勇軍進行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使學生了解新式學堂的出現,京師大學堂的創辦,新式教育體制的擬定及科舉制度廢除等史實;了解民國時期著名文學藝術家魯迅、徐悲鴻、聶耳、冼星海、郭沫若、趙樹理、丁玲及主要成就。
②指導學生歸納本課文藝成就,提高歸納、概括能力;引導學生分析民國時期時代特征,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編演短劇,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歷史有直觀、深刻的印象,從而揭示歷史現象的本質;指導學生歸納民國時期文藝成就,創制表格,使學生對本課知識條理清晰,以便從宏觀上把握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并服務于社會,對學生進行唯物史觀教育。通過對民國時期文藝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思路
↘重點及處理
①科舉制度廢除。利用已有知識,創設短劇《蔡元培訪談》,突出重點;②近代文藝成就。閱讀歸納,制作表格《民國時期文藝成就》。
↘難點及處理
①知識點雜亂,頭緒多;②郭沫若歷史劇《屈原》的思想性。通過搜索知識要點,編寫提綱突破難點①;通過討論及編演歷史小話劇突破難點②。
↘教學方法
討論法,活動法,多媒體教學手段。
↘課前導學
①預習搜索本課知識要點。②學生課前通過網絡等渠道搜集有關民國時期文藝作品的資料,加深對作家、作品的了解。③編排短劇《蔡元培訪談》;歷史小話劇《屈原》(片段)。
↘教學滲透
①通過上網查詢有關資料及剪輯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②通過編演短劇滲透相關語文學科知識。③通過歌曲欣賞演唱滲透音樂學科知識。
○教學資源
多媒體教學設備及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與設計理念 導言部分 展示:《考生看榜圖》,設疑:該圖反映了什么?并對此做一簡要評價。 觀察,思考,回答。 學生能認識到科舉制度曾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產生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明清時期,已嚴重阻礙了社會進步。 設計理念:關注學生知識現狀,溫故知新,使學生盡快進入情境,為學習新課作鋪墊。 導言部分 教師小結,引出新課: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反映了當時落后的教育制度,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了。設疑: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么辦?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晚清政府迫于形勢,邁出近代教育改革第一步,這是本課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這節課還有一個主要內容,即民國時期文藝成就。板書課題:第22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二) 學生討論,探究,回答。 使學生認識到:改革舊的教育體制是當務之急。 設計理念:引發學生積極探究,創造參與課堂的機會。 講授新課 請同學們展示本課“知識結構”,查看學生課前準備,并作簡要評價。 學生互相交流,完善。口頭表達自己搜尋的知識要點。 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本課主要內容,抓住關鍵,高度概括,梳理知識結構。 設計理念:注重學習方法和自主學習精神的培養。 幻燈片展示: 《北大教學樓》《北大校門一角》《北大未名湖》 提出問題:這些圖片反映的是什么地方?它的前身是什么?它的創辦在中國教育史上什么重要意義? 學生觀察,閱讀教材,并思 考回答。 使學生能認識“北大”是近代中國第一所國家建立的高等學府,是戊戌變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創辦表明近代中國教育改革邁出了重要一步。 設計理念:從現實入手,搭建歷史與現實的平臺。 學生回答上述問題后,教師置疑:近代洋務運動以來,中國有識之士為什么創辦新式學堂,啟動新式教育?它新在哪里? 學生表演后,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評價。 學生短暫交流后,以模擬采訪形式分角色表演短劇《蔡元培訪談》 通過短劇,揭示創辦新式教育的原因、過程及新舊教育的主要區別,認識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之間的關系。 設計理念:注重相關學科知識滲透;培養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展示討論題,引導學生討論探究: ①對照《奏定學堂章程》里的中學里的課程,課時與今天課程、課時設置,看有什么區別?為什么有這種不同? ②如果你在那個時代上中學,你會從哪些方面培養自己?說明理由。 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分組討論,各組代表闡明本組觀點。 ①使學生認識到《奏定學堂章程》仍然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 ②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感。 設計理念:培養學生通過分析史料得出結論的能力,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講授新課 播放視頻《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片段。展示問題: ①說出這兩首歌的曲作者,創作背景。 ②這兩首歌曲有哪些藝術特點?在當時起什么作用? 學生欣賞,思考,回答問題。 提高學生對歌曲藝術欣賞水平。使學生認識到歌曲產生于民族危難的抗戰時期,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斗志。 設疑:《義勇軍進行曲》創作于抗戰時期,為什么把它作為今天的國歌? 學生欣賞,思考,回答問題。 學生討論回答。 使學生認識到國歌今天仍然鼓舞著中國人民為國家強盛而奮勇拼搏。 使學生認識到國歌今天仍然鼓舞著中國人民為國家強盛而奮勇拼搏。 設計理念:情境的創設縮小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增強社會責任感。 教師小結: 民國時期,正值國家多難之秋,許多文學家,藝術家用手中的筆作武器,謳歌光明,鞭撻黑暗。那么這一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文學藝術家及代表作品呢?指導學生制作表格。 展示《民國時期文藝成就》表格,作為小結。 學生以表格形式歸納民國時期文藝作品。 使學生掌握制作表格的方法,提高學生動手制作表格的能力。 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討論: ①民國時期時代有什么特征?這一特征決定了文藝作品怎樣的主旋律? ②通過對你熟悉的文藝作品的分析,談談這些文藝作品怎樣體現時代特征的? ①學生分組討論,并作簡要回答。 ②表演歷史小話劇《屈原》片段。 使學生能正確認識到文學藝術要站在時代前沿,為現實社會服務。 設計理念:培養學生從文藝作品中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進行唯物史觀教育。 課后小結 引導學生梳理本課知識結構,強化記憶。 學生提煉能反映本課要點的關鍵詞。
板書設計
第22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二)
一、新式教育開端
1.新式學堂出現和京師大學堂的創辦
2.新式教育評價和科舉制度的廢除
二、民國時期文學藝術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