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二)
第24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二)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近代后期,在文學藝術領域里,涌現出以魯迅、郭沫若、趙樹理、丁玲、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等為代表的一批巨匠;弘揚科學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謳歌光明,鞭撻黑暗,成為進步文藝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聯系舊有知識,使學生認識,中國近代后期的時代特征是宣傳科學進步,反對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抨擊專制獨裁;謳歌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是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民國時期進步的文學藝術家;
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眾多的知識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考生看榜圖》,質疑此圖反映了什么?并對此做簡要評價。引導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已經不能適應近代中國的需要,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必須進行變革。從而引而新內容的學習。
出示學習目標:
1.了解新式學堂的出現、新式教育體制的擬定和科舉制度的廢除。
2.了解中國近代后期進步文學藝術家的神圣使命。
3.了解近代后期進步文學藝術家及其作品。
自學指導:
自學要求:學生帶問題閱讀課文,在課本上勾畫出基本的知識點,自學掌握基礎知識,然后同學之間補充完善,完成自學任務。學生展示自學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出示《京師大學堂》、魯迅、《義勇軍進行曲》等相應的資料和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的印象。
1.我國近代前期的新式教育體制是怎樣逐步建立起來的?
2.近代進步文學、藝術家的神圣使命是什么?
3.完成下表:
近代進步文學、藝術家 作品
教師要充分利用“溫故知新” 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回憶舊知識,如提出“新式學堂在中國是什么時候出現的?”“當時有哪些著名的新式學堂、’“它們新在何處呢?” 等一系列問題,要求學生思考、回答。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思考,維新變法運動失敗后,科舉考試恢復八股文,這給教育事業帶來什么危害呢?”弄清了這個問題,社會各界進步人土,紛紛呼吁廢科舉、興學校,就不講自明了。迫于形勢,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宣布廢除科舉制,自然順理成章。建議教師對《奏定學堂章程》給一個明確的評價!蹲喽▽W堂章程》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系統完備并付諸實施的法定學制。它順應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具有進步性。但是,它是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的思想指導下制訂的,所以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如經學,課時最多,仍然是立足于做官。這是它的局限性。另外,教師還需說明的一點是,19xx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廢除的時間起點是19xx年。
2.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民國時期的時代特征,然后指出:民國時期的時代特征決定了歷史賦予民國時期文化的新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民國時期文化的主旋律——宣傳科學進步,反對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反對專制獨裁;謳歌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進步的文學藝術家都是高奏主旋律的。教師可以選擇課本上任何一位文學家或藝術家的代表作,重點分析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揭示其謳歌光明,鞭撻黑暗。激勵人民英勇奮斗的巨大號召力,從而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然后,啟發學生效法教師,選擇課本上另外一位文學家或藝術家的代表作去進行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