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愛的人
為反抗侵略,工人脫下工作服換上軍裝,農民撂下鋤頭去扛槍,母親送兒上戰(zhàn)場。
同學們,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人民一道抗擊美國侵略者。下面,請同學們再結合課本上“動腦筋”欄目里關于中國是否應該出兵的討論,參照毛澤東對參戰(zhàn)的看法,討論一下,形成你們自己的意見。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生甲]中國應該出兵,朝鮮是中國的近鄰,美國侵占朝鮮,中國的安全也受到威脅,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中國臺灣。中國人民必須對美國的侵略加以禁止。
[生乙]朝鮮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應當出兵幫助。援助朝鮮,也就是保家衛(wèi)國了。唇亡齒寒,應當認識到這一點。
生丙:新中國剛剛成立,需要盡快地恢復經濟,鞏固政權,而要實現這些,就需要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先不說美國飛機已經轟炸了我國東北邊境的城市,就是把戰(zhàn)爭局限于朝鮮半島內部,有人在你家門口打架,你的心也不會踏實。在這種情況下,你是搞不好經濟建設的。
生丁:中國不應該出兵,新中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國內恢復經濟的工作剛開了個頭,如果再打仗,在財政上就吃不消。而且從裝備等方面來看,和美軍相差太遠,如出兵參戰(zhàn),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生戊:我們可以看毛澤東主席的一段話:“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zhàn),必須參戰(zhàn),參戰(zhàn)利益極大,不參戰(zhàn)損害極大。”由此可看出,中國出兵是必然的。
(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及時地加以引導)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3次戰(zhàn)役示意圖”,我們把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的情況大致講一下,使同學們對此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投影顯示]
[教師講述]第一次戰(zhàn)役:一○年十月十八日黃昏時,我隨志愿軍先頭部隊跨過鴨綠江。十九日晨到拉古哨電站,二十日晨到達鎮(zhèn)西北之小山溝。二十一日晨我四十軍之某師通過北鎮(zhèn)不遠,即與李承晚偽軍遭遇。第一次戰(zhàn)役是一個遭遇戰(zhàn),須立即改變原先行軍部署,打退追敵美偽軍,立穩(wěn)足跟。敵乘汽車、坦克追擊,先頭一部已抵鴨綠江。二十五日即勝利結束了第一次戰(zhàn)役。美、英軍和偽軍利用機械化裝備迅即退至清川江與德川地區(qū)集結,構筑野戰(zhàn)工事,主要是坦克部隊交織成防御體系。我們未跟蹤猛追,因為沒有消滅敵之主力,僅消滅偽軍六、七個營、美軍一小部;敵利用機械化部隊運動迅速,構筑工事亦快,已經構成防御體系。以志愿軍現在技術裝備去和敵軍進行陣地戰(zhàn),是不利的,甚至可能打一個敗仗。
第二次戰(zhàn)役:以小部隊與敵保持接觸,利用有利地形,在離敵進攻出發(fā)地三十公里左右,隱蔽構筑反擊陣地。在敵大舉進攻時,我以小部隊節(jié)節(jié)抗擊,至黃昏時,將敵引至我反擊陣地前沿。我兵力、火力預先適當配備,至時以排山倒海之勢沖入敵陣,以手榴彈、刺刀與敵短兵混戰(zhàn),使敵優(yōu)勢火力不能發(fā)揮。此種打法,敵軍未見過,也是出敵不意,是我爭取第二次戰(zhàn)役勝利的正確辦法,舍此沒有第二種好辦法。十一月中旬×日,麥克阿瑟坐飛機在天空偵察,用英語對他所屬部隊廣播:“要加緊準備,打到鴨綠江,回去過‘圣誕節(jié)’。”我軍判斷敵即將進攻,一切準備就緒。十一月二十日前后,敵向我猛烈進攻,我按上述部署作戰(zhàn)。敵黃昏到達我預定反擊地區(qū),乘其立足未穩(wěn)之際,又是一天疲勞之時,我軍奮勇沖殺,打得敵軍人翻馬倒,車輛橫七豎八,阻塞于途。此役勝利很大,報銷了敵軍汽車六千輛以上,坦克、炮車數百輛。但這些裝備,被敵大量凝固汽油彈所燒毀,故繳獲只是小部。敵軍狼奔豕突,放棄平壤,退回三八線。此役奠定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基礎,收復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大部分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