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查閱的資料,同學之間互相回答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可參與其中,穿插引導,糾正錯誤等。(師生互動,共同探討,同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課程標準進行問答,不能遠離教學重點,并且要調控課堂秩序,把握時間)
在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看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為什么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1954年憲法的頒布有什么意義”。(該問題學生難以理解,故做進一步的分析)
學生:可圍繞分析社會主義有哪些基本特征,歸納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權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等。
新中國的外交
教師:新中國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會主義法治,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學習本目之前,老師先給同學們提出幾個問題,然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所搜集的資料一起來解決。
教師屏幕展示問題:
1.新中國成立前的外交狀況怎樣??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什么影響?
學生:(對于難以解決的問題,分組進行討論,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問題。討論后,小組代表發言。學生分小組時,應考慮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適當的組合:如默默無聞型和社交型的分配在一起,厭學型和努力學習型的分配在一起,效果會好些,同時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
關于新中國成立前的外交狀況,通過學生介紹自己所搜集并整理好的資料,師生一起進行對比并得出結論: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倒在地上辦外交的呢?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迅速肅清了帝國主義的在華特權,把舊中國的屈辱外交一掃而光。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蘇聯等17個國家同我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通過介紹和對比,學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國在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關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可以從建國之初面臨的國際環境和新中國開展外交工作的目的進行分析。
關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本內容,可利用競賽等方式,使學生盡快掌握。(不能忽視重點知識的記憶和掌握)
關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什么影響,學生可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
萬隆會議
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可模擬萬隆會議場景,展開辯論。
辯論會可由六名同學組成,其中一名同學做主持人,一名同學扮演周恩來,兩名同學代表亞洲政府首腦,另兩名同學代表非洲政府首腦。
學生通過課前搜集、查閱的資料,根據萬隆會議的主要內容舉行小型辯論會,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
辯論過程中,要求學生辯之有理,辯之有據,不要使用過激語言。
辯論之后,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主要圍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