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第三節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規定
2.掌握黨中央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三大改造的方針及意義
3.了解“一五”計劃期間經濟建設的成就
4.理解1954年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包含的內容、原則
三、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的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內容的含義和特點,培養學生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問題的能力。
2.通過分析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和大規模經濟建設同步進行、有機結合的史實,深刻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辯證關系的原理。
3. 通過對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史實分析,提高學生綜合理解問題和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這是中國共產黨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國情提出的,它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從而提高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2.全面理解并掌握一五計劃期間經濟建設方面的偉大成績,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3.通過對三大改造的方針政策講述,讓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改造的特色及改造完成的意義。
4.通過對1954年憲法的講述,讓學生認識到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航程提供了法律保障,提高遵紀守法觀念。
教學重點
1.三大改造的完成及意義
2.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3.1954年社會主義憲法
教學難點
1.對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實質的分析
2.對“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原因的分析
3.對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條件的分析
教學方法
進述法、演示法、綜合歸納法、啟發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新中國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政權和恢復與發展國民經濟的措施,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工農業生產和各項建設事業蓬勃發展。這就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為實現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1953年黨中央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一、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一五”計劃的制定
1.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1)正確認識過渡時期的概念。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一個過渡時期,即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時期。1949年我國建立起來的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質的社會,而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例如從經濟上看,建國初五種經濟成分,即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同時并存。由上可見,非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很大。從整體上看,新民主主義社會還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但它又具有社會主義社會的決定因素。我們說過渡時期的新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就其發展方向而言的;說這個時期是新民主主義國家,是就其政權形式的某些特點和多種經濟成分并存而言的。這個過渡時期,從完整意義上講,是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2)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的背景
這個問題可以從國內和國際兩方面探討。
首先從國內形勢來看,人民政權的鞏固和1952年底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創造了良好的國內環境。
其次從國際形勢來看,當時,帝國主義對我國軍事上的侵略威脅,經濟上嚴密封鎖。新中國倒向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蘇聯的巨大成就,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我國具有巨大的榜樣作用。正是在上述條件下,為加速我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現,中國共產黨制定了過渡時期總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