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內戰烽火
第17課 內戰烽火教學目標基礎知識
了 解抗日戰爭勝利后的國內形勢和內戰初期戰局的演變
掌 握美蔣勾結、重慶談判、內戰爆發、轉戰陜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識別插圖處理信息從課文和插圖中搜集有關資料,認識美蔣勾結的實質、中共的正確對策,理解中共為爭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兩手準備)
梳理教材分析時局通過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劉鄧果斷插向大別山等史實,認識中共分析時局的準確性和作戰方針方法的正確性
討論探索毛澤東去重慶談判的原因、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愛黨情感中共中央為了爭取國家的光明前途,靈活機動地應對和處理復雜局勢,顯示了作為中國革命事業領導核心的風采,她是值得信賴的
思想意識在黨的領導下,人民解放軍歷盡艱辛、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必須發揚光大,青年學生必須具備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堅強意志教學重點 重慶談判、挺進大別山 教學難點 挺進大別山的正確性——戰局發生變化、由守轉攻時機成熟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中共七大的召開,在歷史上起了什么作用?(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2、中共七大認為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著哪兩種前途?(答:黑暗的前途——老狀態,光明的前途——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國家)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蔣介石依靠美國的支持,想要維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獨裁統治。美國則希望通過支持蔣介石的統治來維護它在中國的利益。他們勾結起來,陰謀發動內戰。中共中央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局面,為了爭取光明前途進行了一系列斗爭,在歷史上留下了值得細細品味的片段。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重慶談判 1、學生觀察88頁插圖《美國軍用飛機空運國民黨軍隊到內戰前線》,思考回答: a、這幅圖反映的歷史事實是什么?(抗戰勝利后,在蔣介石的要求下,美國幫助蔣介石運兵,準備進攻解放區。) b、美國的目的是什么?(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 2、但是,蔣介石一邊運兵,一邊又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這是為了什么?(進一步贏得內戰的準備時間,也為了制造輿論來欺騙人民。) 3、毛澤東去重慶談判,能改變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既定方針嗎?(不能。因為蔣介石的既定方針是要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治,中共的目的是要推翻這種反動統治。) 4、“活動于探究”:既然阻止不了內戰的爆發,作為中共中央領導核心的毛澤東該不該親自到重慶去談判?(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只要能夠自圓其說,不管說該或不該,都應給予鼓勵。因為說不該的同學,至少還保持著對蔣介石的警惕,對毛澤東安全的顧慮。這種樸素的情感應該得到呵護。) 5、事實是——毛澤東冒險去了,結果怎樣?(揭露了蔣介石假和談的陰謀,同反動派在政治上進行了較量,最終達成了有利于人民的《雙十協定》,使自己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主動) 教師小結、過渡:后來蔣介石很快就撕毀協定、發動進攻,但也很快地走向失敗。 轉戰陜北 1、完成91頁“練一練”:應選b(中原解放區)。 2、西北人民解放軍為什么能夠粉碎敵人的進攻?(主動撤離——保存實力;“蘑菇”戰術——拖垮敵人;引進“口袋”——全殲敵軍。) 3、這個歷史事實說明什么道理?(中共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和方法,才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粉碎敵人的進攻。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勝利的關鍵。) 教師小結、過渡:當時蔣介石的主要兵力同時也在山東進行“重點進攻”,毛澤東說他這種兵力部署“好比兩個拳頭一張,胸膛就露出來了。”只要攻其薄弱,從中間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脅敵人的心臟地區。承擔這項戰略任務的是劉鄧大軍,他們進攻的方向是大別山。 挺進大別山 1、蔣介石何時發動內戰?(1946年6月) 2、頭一年里,戰況如何?(敵人對中原解放區、陜甘寧解放區、山東解放區等地發動進攻,戰場主要在解放區內,戰略上,敵人進攻,我方防守。但是我軍在正確戰略作戰方針指導下,大量殲滅敵軍,粉碎了敵軍的進攻。戰爭形勢的變化,使人民解放軍具備了轉向全國性戰略反攻的條件。) 3、“動腦筋”: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當時戰局已經發生變化,敵軍的進攻被粉碎,我軍具備了反攻條件。劉鄧大軍這個軍事行動采取的是進攻態勢,把戰場擺到國民黨統治區去了,嚴重威脅著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并帶動了其他各戰場的解放軍轉入反攻。) 鞏固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