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冊17課《內戰烽火》-(精選4篇)
八上冊17課《內戰烽火》- 篇1
點擊下載:本課課件 內戰視頻 報道視頻 電影片斷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美帝國主義支持國民黨陰謀發動內戰,重慶談判,全面內戰爆發,轉戰陜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培養學生識別圖畫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備通過圖畫獲取知識、處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圖畫的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抗戰勝利后,美帝國主義和蔣介石政權相勾結,陰謀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的資料,認識到美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
討論探究蔣介石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目的和毛澤東冒險去重慶談判的原因,學會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問題,理解中共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
了解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史實,認識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取勝的法寶之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與國民黨反動派的專制、獨裁進行斗爭的史實,使學生感知和平民主來之不易,增強學生維護和平民主的自覺性,并增強對黨的熱愛之情。
通過感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解放軍為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歷盡艱辛、英勇作戰、不畏犧牲的精神,使學生確立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
【教學重點】
重慶談判
重點突破:運用《美助蔣搶奪勝利果實》的影視資料,蔣介石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電文等,提出一系列問題:如美幫蔣運兵,說明了什么問題?蔣是“以國家大計為重”邀請毛澤東去談判嗎?通過討論,認識到重慶談判雖然不能改變蔣發動內戰的既定方針,卻使我黨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主動。
【教學難點】
挺進大別山
難點突破: 運用地圖,《挺進中原》影視片段,讓學生生動地感知戰略反攻前的形勢和挺進大別山的宏偉氣勢。
【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收集美蔣勾結,陰謀發動內戰的資料。
引導學生識別圖片,使學生通過圖畫獲取歷史知識信息,用圖畫的形成陳述歷史問題。
【教學方法】
按照“知、疑、學、解。創”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走近歷史,體驗歷史。
【教學手段】
多媒體演示,討論探究,自主合作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日本投降的時間。抗戰勝利的意義。
情境導入:觀看《美助蔣發動內戰》的影視資料。
2.講授新課:
蔣介石一邊運兵,一邊又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這是為了什么?(進一步贏得內戰的準備時間,也為了制造輿論來欺騙人民。)
毛澤東去重慶談判,能改變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既定方針嗎?(不能。因為蔣介石的既定方針是要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治,中共的目的是要推翻這種反動統治。)
既然阻止不了內戰的爆發,作為中共中央領導核心的毛澤東該不該親自到重慶去談判?(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只要能夠自圓其說,不管說該或不該,都應給予鼓勵。因為說不該的同學,至少還保持著對蔣介石的警惕,對毛澤東安全的顧慮。這種樸素的情感應該得到呵護。)
事實是──毛澤東冒險去了,結果怎樣?(揭露了蔣介石假和談的陰謀,同反動派在政治上進行了較量,最終達成了有利于人民的《雙十協定》,使自己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主動),但是蔣介石很快就撕毀協定、1946年6月對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標志全面內戰的開始。
由于共產黨執行了正確的方針策略,國民黨對解放區發動的全面進攻很快失敗。國民黨被迫改全面進攻為重點進攻。目標定在陜甘寧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1947年毛澤東率黨中央主動撤離延安,彭德懷、賀龍率西北解放軍同敵人展開周旋,打退了敵人對陜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西北人民解放軍為什么能夠粉碎敵人的進攻?(主動撤離──保存實力;“蘑菇”戰術──拖垮敵人;引進“口袋”──全殲敵軍。)這個歷史事實說明什么道理?(中共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和方法,才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粉碎敵人的進攻。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勝利的關鍵。)
當時蔣介石的主要兵力同時也在山東進行“重點進攻”,毛澤東說他這種兵力部署“好比兩個拳頭一張,胸膛就露出來了。只要攻其薄弱,從中間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脅敵人的心臟地區。承擔這項戰略任務的是劉鄧大軍,他們進攻的方向是大別山。
教師小結、過渡:挺進大別山頭一年里,戰況如何?(敵人對中原解放區、陜甘寧解放區、山東解放區等地發動進攻,戰場主要在解放區內,戰略上,敵人進攻,我方防守。但是我軍在正確戰略作戰方針指導下,大量殲滅敵軍,粉碎了敵軍的進攻。戰爭形勢的變化,使人民解放軍具備了轉向全國性戰略反攻的條件。)
展示地圖和《挺進中原》影片片段。
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當時戰局已經發生變化,敵軍的進攻被粉碎,我軍具備了反攻條件。劉鄧大軍這個軍事行動采取的是進攻態勢,把戰場擺到國民黨統治區去了,嚴重威脅著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并帶動了其他各戰場的解放軍轉入反攻。)
【課堂活動】
以記者的身份,報道一件跟本課所學內容有關的事件。(如重慶談判、挺進大別山)
八上冊17課《內戰烽火》- 篇2
教學重點 重慶談判、挺進大別山
教學難點 挺進大別山的正確性——戰局發生變化、由守轉攻時機成熟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回顧前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中共七大的召開,在歷史上起了什么作用?(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2、中共七大認為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面臨著哪兩種前途?(答:黑暗的前途——老狀態,光明的前途——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國家)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蔣介石依靠美國的支持,想要維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獨裁統治。美國則希望通過支持蔣介石的統治來維護它在中國的利益。他們勾結起來,陰謀發動內戰。中共中央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局面,為了爭取光明前途進行了一系列斗爭,在歷史上留下了值得細細品味的片段。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重慶談判
1、學生觀察88頁插圖《美國軍用飛機空運國民黨軍隊到內戰前線》,思考回答:
a、這幅圖反映的歷史事實是什么?(抗戰勝利后,在蔣介石的要求下,美國幫助蔣介石運兵,準備進攻解放區。)
b、美國的目的是什么?(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
2、但是,蔣介石一邊運兵,一邊又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這是為了什么?(進一步贏得內戰的準備時間,也為了制造輿論來欺騙人民。)
3、毛澤東去重慶談判,能改變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既定方針嗎?(不能。因為蔣介石的既定方針是要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治,中共的目的是要推翻這種反動統治。)
4、“活動于探究”:既然阻止不了內戰的爆發,作為中共中央領導核心的毛澤東該不該親自到重慶去談判?(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只要能夠自圓其說,不管說該或不該,都應給予鼓勵。因為說不該的同學,至少還保持著對蔣介石的警惕,對毛澤東安全的顧慮。這種樸素的情感應該得到呵護。)
5、事實是——毛澤東冒險去了,結果怎樣?(揭露了蔣介石假和談的陰謀,同反動派在政治上進行了較量,最終達成了有利于人民的《雙十協定》,使自己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主動)
教師小結、過渡:后來蔣介石很快就撕毀協定、發動進攻,但也很快地走向失敗。
轉戰陜北
1、完成91頁“練一練”:應選b(中原解放區)。
2、西北人民解放軍為什么能夠粉碎敵人的進攻?(主動撤離——保存實力;“蘑菇”戰術——拖垮敵人;引進“口袋”——全殲敵軍。)
3、這個歷史事實說明什么道理?(中共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和方法,才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粉碎敵人的進攻。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勝利的關鍵。)
教師小結、過渡:當時蔣介石的主要兵力同時也在山東進行“重點進攻”,毛澤東說他這種兵力部署“好比兩個拳頭一張,胸膛就露出來了!敝灰テ浔∪酰瑥闹虚g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脅敵人的心臟地區。承擔這項戰略任務的是劉鄧大軍,他們進攻的方向是大別山。
挺進大別山
1、蔣介石何時發動內戰?(1946年6月)
2、頭一年里,戰況如何?(敵人對中原解放區、陜甘寧解放區、山東解放區等地發動進攻,戰場主要在解放區內,戰略上,敵人進攻,我方防守。但是我軍在正確戰略作戰方針指導下,大量殲滅敵軍,粉碎了敵軍的進攻。戰爭形勢的變化,使人民解放軍具備了轉向全國性戰略反攻的條件。)
3、“動腦筋”: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當時戰局已經發生變化,敵軍的進攻被粉碎,我軍具備了反攻條件。劉鄧大軍這個軍事行動采取的是進攻態勢,把戰場擺到國民黨統治區去了,嚴重威脅著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并帶動了其他各戰場的解放軍轉入反攻。)
八上冊17課《內戰烽火》- 篇3
八年級上冊《內戰烽火》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全面內戰爆發前后的基本史實,包括抗日戰爭勝利后,美帝國主義支持國民黨陰謀發動內戰;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全面內戰的爆發;轉戰陜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通過思考“毛澤東為什么要去重慶談判?”培養學生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認知《美國軍用飛機空運國民黨軍隊到內戰前線》《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毛澤東率領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轉戰陜北》《劉鄧大軍勝利到達大別山》四幅插圖,培養學生識別圖畫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備通過圖畫獲取知識、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圖畫的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抗戰勝利后,美帝國主義和蔣介石政權相互勾結,陰謀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的資料,能夠認識到美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要在中國繼續實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獨裁統治的本質。通過閱讀“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去重慶商談和平的電報” 的內容,共同討論、探究蔣介石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目的和毛澤東冒險去重慶談判的原因,學會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問題,認識國民黨*政治欺騙的手法和獨裁內戰的反動本性,理解中共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了解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史實,思考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和人民解放軍粉碎敵人進攻的原因,初步認識是由于中共執行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和方法,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取勝的法寶之一。了解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史實,探究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戰爭開始轉入戰略進攻的原因,從而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中共為爭取和平民主與國民黨*的專制獨裁進行斗爭的史實,使學生感知和平民主來之不易,增強學生維護和平民主的自覺性,并增強對黨的熱愛之情。
通過感知在中共領導下,人民解放軍為*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歷盡艱辛、英勇作戰、不畏犧牲的精神,使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抗戰勝利后,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本課的主題在于使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 的情況有比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第一個子目“重慶談判”是內戰烽火燃起前,國共雙方在談判桌上的政治較量。首先在“重慶談判”這一子目中介紹了美蔣陰謀發動內戰、蔣介石為贏得備戰時間耍出的政治欺騙手段以及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為爭取和平民主冒風險赴重慶談判的概況;第二個子目“轉戰陜北”是內戰烽火燃起后的第一年,戰爭初期雙方的軍事斗爭。在“轉戰陜北”這個子目中介紹了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概況;第三個子目“挺進大別山”是內戰發生后第二年的戰況。在“挺進大別山”這個子目中介紹了人民解放軍由守轉攻,開始外線作戰的概況。
“重慶談判”是本課的重點。在抗日戰爭勝利還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蔣介石連發三電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其目的是在政治上蒙騙輿論并贏得準備內戰時間,掩蓋他陰謀發動內戰的真相。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是為了在政治上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重慶談判是國共雙方在談判桌上的政治較量。除應注意講清上述雙方的目的,還應強調我黨在談判中,在不損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則下,做出了一定的讓步。經過43天的談判斗爭,終于迫使蔣介石在10月10日簽訂了國共雙方“會談紀要” 即“雙十協定”。蔣介石被迫承認了和平團結的方針,使我黨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主動。充分體現了:我黨在談判中所表現出的堅定的原則性和策略上的靈活性。
正確理解“挺進大別山”是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向全國性戰略進攻的開始,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教師應強調在解放戰爭的頭一年,戰場主要在解放區,戰略上敵人進攻,我方防御。但我軍在正確的作戰方針(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指導下,英勇善戰,粉碎了敵人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進攻。這樣,戰爭的形勢就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此,人民解放軍具備了轉向全國性進攻的條件。毛澤東做出了英明的決策:“奪取中原,將尖刀插入敵人胸膛”,由守轉攻,開始外線作戰。劉鄧大軍挺進中原,開辟大別山根據地,直接威脅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顯然是在進攻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中共中央英明決策的結果,戰場轉向外線——國統區。與此同時,其他戰場的人民解放軍也轉入進攻,全國性的戰略進攻開始了。
二、教法建議
教師首先說明本課和下一課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使學生在整體上認識這段歷史的地位。然后引導學生回憶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毛澤東在中共“七大” 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所指出的“目前擺在中國人民面前有兩個前途”、“我們要努力爭取實現光明的前途” 等內容,使學生感知,抗戰勝利后,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刹捎糜嬎銠C投影或播放錄像中共“七大”有關內容,使學生了解抗戰勝利時的國內局勢。
“重慶談判”一目:使學生弄清三個問題:國民黨*的陰謀;中共去談判的原因;談判的結果。1.美蔣陰謀發動內戰。建議教師通過直觀手段,如計算機投影,向學生展示《美國軍用飛機空運國民黨軍隊到內戰前線》圖,或觀看課本插圖,向學生提出問題:(1)這幅圖中的內容發生在什么時間?美國的做法是什么?(2)你想想美國為什么要這么做?在啟發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可提供其他有關資料,使學生了解:抗戰勝利后,在蔣介石的要求下,美國幫助國民黨運兵,準備進攻解放區。從而認識到美國的目的是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發動內戰是蔣介石的既定方針。2.蔣介石耍出政治欺騙手法邀請毛澤東去重慶談判;3.中共采取政治反擊赴重慶談判。教師可采用計算機投影展示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去重慶商談和平的電報資料,教師在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后,提出問題:(1)從字面上看,蔣介石急于邀請毛澤東去重慶談判。他這樣做,是否為了“國家大計”“以國家利益為重”?其真實意圖是什么?(2)毛澤東是否應邀到重慶談判?(3)他為什么要冒風險去談判?(4)毛澤東赴重慶談判能改變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既定方針嗎?為什么?(5)既然阻止不了內戰的爆發,毛澤東還應不應該赴重慶談判?談談你的看法。建議分組討論,每組圍繞一個問題進行探究,教師結合《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圖和《雙十協定》的內容引導學生歸納。使學生認識到:*堅持內戰方針,要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政權,不可能改變既定方針;但中共為了爭取和平民主,揭露蔣介石假和談的陰謀,在政治上同國民黨*進行了較量,最終達成了有利于人民的雙十協定,使我黨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主動。
“轉戰陜北”一目,包括兩個主要內容:1.全面內戰爆發。教師應強調1946年6月,蔣介石對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是全面內戰爆發的標志。這場戰爭的性質是美帝國主義出錢出槍,蔣介石出入的一場反共反人民的內戰。2.西北戰場戰況。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20多萬人,大舉進攻陜甘寧解放區。建議教師幫助學生分析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的原因并要求學生記憶撤出延安的時間。可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投影《毛澤東率領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轉戰陜北》圖,提出問題:圖上的事情發生在哪一年?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結果如何?由學生依圖回答問題,用圖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小字所描述的西北戰場戰況,指導學生閱讀。引導學生思考:西北人民解放軍為什么能粉碎敵人的進攻?通過學生討論得出是由于中共制定并執行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和作戰方法的結論。從而認識到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勝利的關鍵。
“挺進大別山”一目也是本課的重點。與前一目相銜接,可以提問:蔣介石何時發動的內戰?頭一年里,戰爭進行的地區和戰爭的結果如何?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頭一年,戰場主要在解放區內,戰略上敵人進攻,我方防御。但我軍在正確作戰方針的指導下,大量殲敵,粉碎了敵人的進攻。戰爭的形勢就發生了很大變化,人民解放軍轉向全國性戰略進攻的條件具備了。建議教師放映影片“挺進大別山”,理解我軍戰略進攻的主要目標選定大別山的原因。也可結合本目小字部分內容制作《解放軍突進中原》三維動畫演示圖,得出:奪取中原地區,攻其薄弱部分,將“尖刀插入敵人胸膛”,由守轉攻,開始外線作戰的結論。教師可選用生動的材料,描述人民解放軍強渡黃河的情景,或放映影片有關內容,以體現“挺進”和“開辟” 的艱辛。使學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同時樹立堅強的意志,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投影展示《劉鄧大軍勝利到達大別山》圖,或結合《解放軍突進中原》演示圖,引導學生理解“轉入戰略進攻”和開辟大別山根據地的“威脅”作用。按教材說明其他各戰場也轉入進攻,不必補充其他內容。
本課涉及抗戰勝利后,國共雙方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較量。這部分內容不易理解。教師的教法盡量靈活多樣,盡量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并積極運用計算機、投影、影片、錄像等進行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插圖的能力。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發掘本課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熏陶。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收集抗戰勝利后,美帝國主義與蔣介石政權相互勾結,陰謀發動反共反人民內戰的資料,要求學生盡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美帝國主義扶蔣反共和蔣介石積極準備內戰的做法。
2.引導學生認知《美國軍用飛機空運國民黨軍隊到內戰前線》《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毛澤東率領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轉戰陜北》《劉鄧大軍勝利到達大別山》四幅插圖,由學生識別圖畫的內容、事件發生的時間、發生的原因及結果等。使學生通過圖畫獲取知識、處理歷史信息,用圖畫的形式陳述歷史問題。
3.教師提出問題:“毛澤東為什么要冒風險去談判?”“毛澤東赴重慶談判能改變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既定方針嗎?為什么?” 由學生分組討論,每組圍繞一個問題進行探究,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使學生理解中共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認識國民黨獨裁內戰的反動本性。
4.指導學生閱讀西北戰場戰況。引導學生思考:西北人民解放軍為什么能粉碎敵人的進攻?通過學生討論得出是由于中共制定并執行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和作戰方法的結論。認識到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勝利的關鍵。
5.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開始?由學生展開討論。通過討論得出正確的結論。
6.指導學生用圖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戰爭轉折階段的戰略態勢。
7.指導學生做本課的大事年表。
四、問題與探究
動腦筋
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開始?想想看,他們誰說的對?
對話:男孩:因為威脅到了國民黨統治的中心,這個作用可真不!
女孩:不對!是因為解放軍開始向國民黨統治區大舉進攻了。
這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認識。在解放戰爭的頭一年里,戰場主要在解放區內,戰略上敵人進攻,我方防御。但我軍在正確作戰方針的指導下,大量殲敵,粉碎了敵人的進攻。戰爭的形勢就發生了很大變化,人民解放軍轉向全國性戰略進攻的條件具備了。劉鄧大軍挺進中原,戰場由解放區轉向國統區,我軍由守轉攻,開始了外線作戰,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作用相當大。同時,其他各戰場也轉入進攻。綜上所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人戰略進攻的開始。
練一練
B。
活動與探究
小討論:既然阻止不了內戰的爆發,毛澤東還應不應該赴重慶談判?談談你的看法。
應該。國民黨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的政權,為維護其階級利益,他們必然要反共反人民,堅持獨裁內戰,不可能改變既定方針。但經過八年抗日戰爭,付出了重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在日本投降以后,迫切要求重建和平的生活,堅決反對內戰;強烈的希望國共兩黨攜起手來,用和平的方法建立獨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一貫代表人民的愿望,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民主,揭露和孤立蔣介石,因此,毛澤東冒風險赴重慶談判,在談判桌上同國民黨*進行了有力的較量,最終達成了有利于人民的《雙十協定》,使我黨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主動。
八上冊17課《內戰烽火》-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全面內戰爆發前后的基本史實,包括抗日戰爭勝利后,美帝國主義支持國民黨陰謀發動內戰;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全面內戰的爆發;轉戰陜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通過思考“毛澤東為什么要去重慶談判?”培養學生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認知《美國軍用飛機空運國民黨軍隊到內戰前線》《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毛澤東率領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轉戰陜北》《劉鄧大軍勝利到達大別山》四幅插圖,培養學生識別圖畫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備通過圖畫獲取知識、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圖畫的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抗戰勝利后,美帝國主義和蔣介石政權相互勾結,陰謀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的資料,能夠認識到美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要在中國繼續實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獨裁統治的本質。通過閱讀“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去重慶商談和平的電報” 的內容,共同討論、探究蔣介石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的目的和毛澤東冒險去重慶談判的原因,學會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問題,認識國民黨反動派政治欺騙的手法和獨裁內戰的反動本性,理解中共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了解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史實,思考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和人民解放軍粉碎敵人進攻的原因,初步認識是由于中共執行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和方法,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取勝的法寶之一。了解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史實,探究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戰爭開始轉入戰略進攻的原因,從而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中共為爭取和平民主與國民黨反動派的專制獨裁進行斗爭的史實,使學生感知和平民主來之不易,增強學生維護和平民主的自覺性,并增強對黨的熱愛之情。
通過感知在中共領導下,人民解放軍為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歷盡艱辛、英勇作戰、不畏犧牲的精神,使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抗戰勝利后,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本課的主題在于使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 的情況有比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第一個子目“重慶談判”是內戰烽火燃起前,國共雙方在談判桌上的政治較量。首先在“重慶談判”這一子目中介紹了美蔣陰謀發動內戰、蔣介石為贏得備戰時間耍出的政治欺騙手段以及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為爭取和平民主冒風險赴重慶談判的概況;第二個子目“轉戰陜北”是內戰烽火燃起后的第一年,戰爭初期雙方的軍事斗爭。在“轉戰陜北”這個子目中介紹了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概況;第三個子目“挺進大別山”是內戰發生后第二年的戰況。在“挺進大別山”這個子目中介紹了人民解放軍由守轉攻,開始外線作戰的概況。
“重慶談判”是本課的重點。在抗日戰爭勝利還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蔣介石連發三電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其目的是在政治上蒙騙輿論并贏得準備內戰時間,掩蓋他陰謀發動內戰的真相。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是為了在政治上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重慶談判是國共雙方在談判桌上的政治較量。除應注意講清上述雙方的目的,還應強調我黨在談判中,在不損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則下,做出了一定的讓步。經過43天的談判斗爭,終于迫使蔣介石在10月10日簽訂了國共雙方“會談紀要” 即“雙十協定”。蔣介石被迫承認了和平團結的方針,使我黨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主動。充分體現了:我黨在談判中所表現出的堅定的原則性和策略上的靈活性。
正確理解“挺進大別山”是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向全國性戰略進攻的開始,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教師應強調在解放戰爭的頭一年,戰場主要在解放區,戰略上敵人進攻,我方防御。但我軍在正確的作戰方針(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指導下,英勇善戰,粉碎了敵人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進攻。這樣,戰爭的形勢就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此,人民解放軍具備了轉向全國性進攻的條件。毛澤東做出了英明的決策:“奪取中原,將尖刀插入敵人胸膛”,由守轉攻,開始外線作戰。劉鄧大軍挺進中原,開辟大別山根據地,直接威脅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顯然是在進攻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中共中央英明決策的結果,戰場轉向外線——國統區。與此同時,其他戰場的人民解放軍也轉入進攻,全國性的戰略進攻開始了。
二、教法建議
教師首先說明本課和下一課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使學生在整體上認識這段歷史的地位。然后引導學生回憶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毛澤東在中共“七大” 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所指出的“目前擺在中國人民面前有兩個前途”、“我們要努力爭取實現光明的前途” 等內容,使學生感知,抗戰勝利后,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刹捎糜嬎銠C投影或播放錄像中共“七大”有關內容,使學生了解抗戰勝利時的國內局勢。
“重慶談判”一目:使學生弄清三個問題: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中共去談判的原因;談判的結果。1.美蔣陰謀發動內戰。建議教師通過直觀手段,如計算機投影,向學生展示《美國軍用飛機空運國民黨軍隊到內戰前線》圖,或觀看課本插圖,向學生提出問題:(1)這幅圖中的內容發生在什么時間?美國的做法是什么?(2)你想想美國為什么要這么做?在啟發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可提供其他有關資料,使學生了解:抗戰勝利后,在蔣介石的要求下,美國幫助國民黨運兵,準備進攻解放區。從而認識到美國的目的是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發動內戰是蔣介石的既定方針。2.蔣介石耍出政治欺騙手法邀請毛澤東去重慶談判;3.中共采取政治反擊赴重慶談判。教師可采用計算機投影展示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去重慶商談和平的電報資料,教師在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后,提出問題:(1)從字面上看,蔣介石急于邀請毛澤東去重慶談判。他這樣做,是否為了“國家大計”“以國家利益為重”?其真實意圖是什么?(2)毛澤東是否應邀到重慶談判?(3)他為什么要冒風險去談判?(4)毛澤東赴重慶談判能改變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既定方針嗎?為什么?(5)既然阻止不了內戰的爆發,毛澤東還應不應該赴重慶談判?談談你的看法。建議分組討論,每組圍繞一個問題進行探究,教師結合《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圖和《雙十協定》的內容引導學生歸納。使學生認識到:反動派堅持內戰方針,要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政權,不可能改變既定方針;但中共為了爭取和平民主,揭露蔣介石假和談的陰謀,在政治上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較量,最終達成了有利于人民的雙十協定,使我黨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主動。
“轉戰陜北”一目,包括兩個主要內容:1.全面內戰爆發。教師應強調1946年6月,蔣介石對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是全面內戰爆發的標志。這場戰爭的性質是美帝國主義出錢出槍,蔣介石出入的一場反共反人民的內戰。2.西北戰場戰況。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20多萬人,大舉進攻陜甘寧解放區。建議教師幫助學生分析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的原因并要求學生記憶撤出延安的時間。可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投影《毛澤東率領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轉戰陜北》圖,提出問題:圖上的事情發生在哪一年?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結果如何?由學生依圖回答問題,用圖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小字所描述的西北戰場戰況,指導學生閱讀。引導學生思考:西北人民解放軍為什么能粉碎敵人的進攻?通過學生討論得出是由于中共制定并執行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和作戰方法的結論。從而認識到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勝利的關鍵。
“挺進大別山”一目也是本課的重點。與前一目相銜接,可以提問:蔣介石何時發動的內戰?頭一年里,戰爭進行的地區和戰爭的結果如何?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頭一年,戰場主要在解放區內,戰略上敵人進攻,我方防御。但我軍在正確作戰方針的指導下,大量殲敵,粉碎了敵人的進攻。戰爭的形勢就發生了很大變化,人民解放軍轉向全國性戰略進攻的條件具備了。建議教師放映影片“挺進大別山”,理解我軍戰略進攻的主要目標選定大別山的原因。也可結合本目小字部分內容制作《解放軍突進中原》三維動畫演示圖,得出:奪取中原地區,攻其薄弱部分,將“尖刀插入敵人胸膛”,由守轉攻,開始外線作戰的結論。教師可選用生動的材料,描述人民解放軍強渡黃河的情景,或放映影片有關內容,以體現“挺進”和“開辟” 的艱辛。使學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同時樹立堅強的意志,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投影展示《劉鄧大軍勝利到達大別山》圖,或結合《解放軍突進中原》演示圖,引導學生理解“轉入戰略進攻”和開辟大別山根據地的“威脅”作用。按教材說明其他各戰場也轉入進攻,不必補充其他內容。
本課涉及抗戰勝利后,國共雙方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較量。這部分內容不易理解。教師的教法盡量靈活多樣,盡量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并積極運用計算機、投影、影片、錄像等進行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插圖的能力。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發掘本課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熏陶。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收集抗戰勝利后,美帝國主義與蔣介石政權相互勾結,陰謀發動反共反人民內戰的資料,要求學生盡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美帝國主義扶蔣反共和蔣介石積極準備內戰的做法。
2.引導學生認知《美國軍用飛機空運國民黨軍隊到內戰前線》《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毛澤東率領黨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轉戰陜北》《劉鄧大軍勝利到達大別山》四幅插圖,由學生識別圖畫的內容、事件發生的時間、發生的原因及結果等。使學生通過圖畫獲取知識、處理歷史信息,用圖畫的形式陳述歷史問題。
3.教師提出問題:“毛澤東為什么要冒風險去談判?”“毛澤東赴重慶談判能改變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既定方針嗎?為什么?” 由學生分組討論,每組圍繞一個問題進行探究,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使學生理解中共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認識國民黨獨裁內戰的反動本性。
4.指導學生閱讀西北戰場戰況。引導學生思考:西北人民解放軍為什么能粉碎敵人的進攻?通過學生討論得出是由于中共制定并執行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和作戰方法的結論。認識到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勝利的關鍵。
5.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開始?由學生展開討論。通過討論得出正確的結論。
6.指導學生用圖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戰爭轉折階段的戰略態勢。
7.指導學生做本課的大事年表。
四、問題與探究
動腦筋
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開始?想想看,他們誰說的對?
對話:男孩:因為威脅到了國民黨統治的中心,這個作用可真不小!
女孩:不對!是因為解放軍開始向國民黨統治區大舉進攻了。
這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認識。在解放戰爭的頭一年里,戰場主要在解放區內,戰略上敵人進攻,我方防御。但我軍在正確作戰方針的指導下,大量殲敵,粉碎了敵人的進攻。戰爭的形勢就發生了很大變化,人民解放軍轉向全國性戰略進攻的條件具備了。劉鄧大軍挺進中原,戰場由解放區轉向國統區,我軍由守轉攻,開始了外線作戰,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作用相當大。同時,其他各戰場也轉入進攻。綜上所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人戰略進攻的開始。
練一練
b。
活動與探究
小討論:既然阻止不了內戰的爆發,毛澤東還應不應該赴重慶談判?談談你的看法。
應該。國民黨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的政權,為維護其階級利益,他們必然要反共反人民,堅持獨裁內戰,不可能改變既定方針。但經過八年抗日戰爭,付出了重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在日本投降以后,迫切要求重建和平的生活,堅決反對內戰;強烈的希望國共兩黨攜起手來,用和平的方法建立獨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一貫代表人民的愿望,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民主,揭露和孤立蔣介石,因此,毛澤東冒風險赴重慶談判,在談判桌上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有力的較量,最終達成了有利于人民的《雙十協定》,使我黨在政治上獲得了極大的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