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初中歷史教案 > 八年級歷史教案 > 鴉片戰爭的影響(通用9篇)

鴉片戰爭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2-11-06

鴉片戰爭的影響(通用9篇)

鴉片戰爭的影響 篇1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學習目標

  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學習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通過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重點分析:

  ①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開創了侵略者在中國獲得割地、賠款、開口通商的惡例,使中國的領土、關稅、司法等主權遭到破壞。

  ②是重點。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務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難點分析:

  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這些專有名詞學生平時接觸較少,在理解上會有一定困難。

  教材地位分析:

  鴉片戰爭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教材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和危害進行逐項分析,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為綜合考察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系。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推理的方法,從不同領域探究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劇變,得出"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quot;這一論斷,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時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教學建議】

  關于"《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的教學建議:

  為便于學生理解條約的內容和危害,在講授《天津條約》時,建議教師采取以下兩種方法:一是把《天津條約》與《南京條約》進行比較,教師提出下列問題:

  (1)有否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相似的內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內容?

  (3)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比分析,《天津條約》使列強得到或擴大了哪些侵略權益?然后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二是再按照教學參考書的提示分別分析這些增加的內容有什么危害。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比較和分析能力。此外,還應該強調戰爭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以激發學生對西方列強野蠻行徑的憎惡感。《北京條約》的講授同《天津條約》。關于"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簡單講完兩國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問:美法兩國從這兩個條約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權利呢?英國是否同時享有這些權利呢?為什么?從中促使學生學會比較的能力,也促使學生正確認識"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危害。

  關于"中英《南京條約》"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講完《南京條約》的簽訂后,指導學生看書,依次分析以下三個問題:《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所有內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然后利用擴展資料,給出相關專有名詞的定義。

  第二節

  重點:(1)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 (2)。

  難點:(1)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 (2)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課型設計:新授課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三、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提問學生鴉片戰爭的結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首先介紹條約簽定情況,然后學生看書,分析《南京條約》內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學生對前兩個問題能夠回答完整,但對后兩個問題回答不完整。根據情況加以補充如下: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香港島由一個荒涼的漁村變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貨物轉運站和海軍基地。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惡例。開口通商,損害了中國貿易主權,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協定關稅,表明關稅稅則中國不能自己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南京條約》是近代歷史上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教師首先介紹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這兩個《南京條約》的附件的內容,并加以簡單概括,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其危害。學生由于對《南京條約》的分析剛完成,所以對附件的分析較為簡單。教師稍微做出補充即可。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閱讀課本內容,分析下面的問題:美法兩國從這兩個條約中得到的新的權利呢有什么?英國是否同時享有這些權利呢?為什么?學生回答較為容易。

  教師強調,在中美《望廈條約》中不僅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對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等問題的規定比英國的條約更具體,更多的損害了中國主權。《望廈條約》成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的范本。以加深認識。

  三、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題: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第二,鴉片戰爭前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第三,鴉片戰爭后政治、經濟方面有何變化?由學生分析。題目較難,學生說不到之處,由教師視情況加以補充說明并簡單介紹"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這兩個名詞如下:

  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治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后,國家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成為領土和主權不完整的半獨立國家。第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中國的大門后,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奪取的侵略特權,瘋狂的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原有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說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其標志有兩個:其一,在外國大量傾銷商品的過程中,家庭手工業破產,造成耕與織的分離;其二,使中國的生產、貿易服從于世界市場的需要,逐漸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

  綜上所述,鴉片戰爭后的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這樣的社會還能說是封建社會嗎?下面介紹兩個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資本主義的發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

  從這個概念出發,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這個變化就是由鴉片戰爭開始的。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教師提出思考題:鴉片戰爭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 鴉片戰爭后的社會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學生回答較為容易,但對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難。教師應加補充。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題:人民的革命任務在鴉片戰爭前后有何變化?學生回答較為容易。

  最后教師小結。

鴉片戰爭的影響 篇2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學習目標

  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學習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通過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重點分析:

  ①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開創了侵略者在中國獲得割地、賠款、開口通商的惡例,使中國的領土、關稅、司法等主權遭到破壞。

  ②是重點。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務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難點分析:

  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這些專有名詞學生平時接觸較少,在理解上會有一定困難。

  教材地位分析:

  鴉片戰爭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教材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和危害進行逐項分析,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為綜合考察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系。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推理的方法,從不同領域探究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劇變,得出"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quot;這一論斷,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時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教學建議】

  關于"《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的教學建議:

  為便于學生理解條約的內容和危害,在講授《天津條約》時,建議教師采取以下兩種方法:一是把《天津條約》與《南京條約》進行比較,教師提出下列問題:

  (1)有否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相似的內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內容?

  (3)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比分析,《天津條約》使列強得到或擴大了哪些侵略權益?然后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二是再按照教學參考書的提示分別分析這些增加的內容有什么危害。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比較和分析能力。此外,還應該強調戰爭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以激發學生對西方列強野蠻行徑的憎惡感。《北京條約》的講授同《天津條約》。關于"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簡單講完兩國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問:美法兩國從這兩個條約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權利呢?英國是否同時享有這些權利呢?為什么?從中促使學生學會比較的能力,也促使學生正確認識"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危害。

  關于"中英《南京條約》"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講完《南京條約》的簽訂后,指導學生看書,依次分析以下三個問題:《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所有內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然后利用擴展資料,給出相關專有名詞的定義。

  第二節

  重點:(1)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 (2)。

  難點:(1)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 (2)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課型設計:新授課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三、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提問學生鴉片戰爭的結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首先介紹條約簽定情況,然后學生看書,分析《南京條約》內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學生對前兩個問題能夠回答完整,但對后兩個問題回答不完整。根據情況加以補充如下: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香港島由一個荒涼的漁村變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貨物轉運站和海軍基地。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惡例。開口通商,損害了中國貿易主權,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協定關稅,表明關稅稅則中國不能自己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南京條約》是近代歷史上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教師首先介紹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這兩個《南京條約》的附件的內容,并加以簡單概括,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其危害。學生由于對《南京條約》的分析剛完成,所以對附件的分析較為簡單。教師稍微做出補充即可。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閱讀課本內容,分析下面的問題:美法兩國從這兩個條約中得到的新的權利呢有什么?英國是否同時享有這些權利呢?為什么?學生回答較為容易。

  教師強調,在中美《望廈條約》中不僅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對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等問題的規定比英國的條約更具體,更多的損害了中國主權。《望廈條約》成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的范本。以加深認識。

  三、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題: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第二,鴉片戰爭前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第三,鴉片戰爭后政治、經濟方面有何變化?由學生分析。題目較難,學生說不到之處,由教師視情況加以補充說明并簡單介紹"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這兩個名詞如下:

  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治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后,國家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成為領土和主權不完整的半獨立國家。第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中國的大門后,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奪取的侵略特權,瘋狂的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原有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說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其標志有兩個:其一,在外國大量傾銷商品的過程中,家庭手工業破產,造成耕與織的分離;其二,使中國的生產、貿易服從于世界市場的需要,逐漸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

  綜上所述,鴉片戰爭后的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這樣的社會還能說是封建社會嗎?下面介紹兩個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資本主義的發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

  從這個概念出發,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這個變化就是由鴉片戰爭開始的。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教師提出思考題:鴉片戰爭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 鴉片戰爭后的社會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學生回答較為容易,但對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難。教師應加補充。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題:人民的革命任務在鴉片戰爭前后有何變化?學生回答較為容易。

  最后教師小結。

鴉片戰爭的影響 篇3

  第一章第二節鴉片戰爭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或掌握中英《南京條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鴉片戰爭的影響。

  2.能力方面

  (1)通過對鴉片戰爭后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主要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依據史實推理得出結論的歷史思維能力。

  (2)通過對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的探討,正確認識它給中國社會帶來的一切劇變,從而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地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相關歷史材料的教學,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歷史材料,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并運用有效信息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3.思想認識方面

  (1)通過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主要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經過鴉片戰爭后喪失了大片領土和更多的主權,從而激發學生對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略行為的憎恨之情,進而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

  (2)通過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3)由香港島被割占所帶來的民族恥辱,進一步認識1997年我國收回香港主權的重大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鴉片戰爭的影響。

  難點:正確理解“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租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舊民主革命”的概念;正確理解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課前準備

  教師:電子計算機和實物投影儀;有關香港的影像資料;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學生:課前查閱相關的歷史資料,預習思考: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條約是怎樣出現的?2.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主要包括哪些條約?分別是何時簽訂的?主要內容和危害怎樣?3.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其中最主要的依據是什么?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說明】

  本節在教學方法上主要采用談話法和討論法。本節關于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變化的內容較為抽象。而且有“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租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舊民主革命”等一些專有名詞,盡管學生在初中接觸過這些概念,但仍缺乏感性和理性認識。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討論利于化解難點,突破重點,加深對概念性知識的理性認識。此外,談話法和討論法使師生處于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

  【復習導入】

  ●教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鴉片戰爭的有關內容,請大家回憶這場戰爭的結果和中國戰敗的原因。

  ○學生:(回憶作答。)

  ●教師:1840年到1842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由于中國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西方的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由于戰敗,中國被迫與英、美、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簽訂了一批不平等條約,它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板書第二節課題)

  【新課教學】

  一、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1.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1842年8月初,英國軍艦闖到南京下關長江江面。8月29日,在英國侵略軍“兵臨城下”的武力脅迫下,清政府的全權代表耆英等與英國代表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電腦出示中英《南京條約》簽字情景圖。)然后指導學生閱讀,逐條分析《南京條約》的內容。展示投影:《南京條約》的部分材料。

  材料一:“因英國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準將香港一島給予。”

  材料二:“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寧波、廈門、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

  材料三:“(通商口岸)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

  ○學生:(與教師以談話的方式逐條分析,認識其危害。)

  ●教師:(結合材料進行概括。)

  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香港島由一個荒涼的漁村變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貨物轉運站和海軍基地。發動鴉片戰爭的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大言不慚地說:“香港是插入中國領土的一個楔子。”

  (教師指圖講解,然后播放有關“香港問題的由來和回歸”的音像片。)

  香港是中華民族的香港。早在6000多年前,中國的先民已在那里繁衍生息。多年前,秦始皇設置番禺縣,香港囊括其中5xx年。東晉后的400多年時間改由保安縣管轄。以后保安縣更名東莞,香港由東莞縣轄制8xx年。明萬歷時從東莞劃出一個新區,取名新安。英國強占香港島以前,香港一直在新安縣的管轄范圍。千百年來,無論建制怎樣變化,香港始終是中國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在156年前(按:1997年香港回歸),英國強占了香港島,從中國奪取了第一片土地,137年前,通過中英《北京條約》割占中國九龍司地方一區,99年前通過《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形成了所謂的英屬香港地區。不過,經過百年的滄桑沉浮,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終于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物歸原主”是中國人的家常話,但是只有強大的中國,才會看到物歸原主的結局。

  賠款:不但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困難,加重了中國人民的經濟負擔,更為嚴重的是它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惡例。

  開口通商: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東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強的威逼下開放的,因此它損害了中國的貿易主權。

  協定關稅:協定關稅是稅則制度的一種。它是一國根據與他國締結的條約或貿易協定,對進出口商品所規定的稅本。有雙邊、多邊和片面協定關稅數種。前兩種一般是平等互利的,是為了相互發展經濟。片面協定關稅,則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大多有這種規定,它表明關稅稅則中國自己不能做主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同時,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以“利益均沾”為借口,紛紛效尤。這樣,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就落入到所有與中國通商的資本主義國家手中。《南京條約》是近代歷史上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教師:這是1843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投影有關材料,解釋“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租界”等專有名詞,引導學生分析危害。)

  材料一:《五口通商章程》規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國僑民犯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

  材料二:《虎門條約》規定:中國“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

  材料三:“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議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準英人租住……”

  ○學生:(閱讀材料,分析內容和危害。)

  ●教師:(結合歸納概括。)

  材料1中的規定即是所謂的“領事裁判權”。“領事裁判權”是指資本主義國家僑民,不受居留國法律管轄的特權,也稱“治外法權”。它說明中國的司法主權遭到破壞。

  材料2是一種片面的最惠國待遇。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國在通商、航海、稅收及公民的法律地位方面給予另一國享受現時或將來所給予的任何第三國同樣的一切優惠、特權等待遇。通常通過簽訂商務條約由締約國雙方相互給予,這是發展國際間正常貿易、消除貿易歧視的一種手段。但近代中國與外國所簽訂的條約,往往只片面規定該締約外國享有最惠國待遇,而中國并無對等的權利,故稱“片面最惠國待遇”。《南京條約》附件即是如此,它充分體現了條約的不平等性。此后別的國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體均沾”。

  材料3為侵略者在中國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租界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國家強迫半殖民地國家在其條約規定的口岸或城市劃出的作為外僑“居留或經商”的一定區域。租界創立初期,中國政府對租界內的行政、司法有干預權,并保留有租界內的領土權。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寫明:“租界內土地為永租而非賣絕。”但隨著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深,中國在租界內保留的權利逐漸被剝奪,以至削除。租界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進行各種侵略和罪惡活動的據點。租界是半殖民地社會的一種特殊象征。它與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劃分的“租借地”有一定的區別。

  通過《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簽訂,英國獲取了很多特權,而對中國來說,則是喪失國家獨立和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開始。看到英國獲得如此之多的好處,美國和法國也趁火打劫,先后與中國訂立類似的條約,以攫取在華特權。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教師:聽到中英《南京條約》簽字的消息,美國總統泰勒立即派了特使顧盛來到中國,他模仿英國的經驗,以炮艦的威脅作為提出要求的后盾(顧盛帶來四艘炮艦),1844年與清政府簽訂了《望廈條約》。這年冬天,法國特使也到了中國,在停泊于黃埔的一艘法國兵艦上簽訂了《黃埔條約》。同學們閱讀教材,總結出美法通過新的不平等條約還擴大了哪些其他侵略權益。

  ○學生:(列舉有關史實說明。)

  ●教師:顧盛與中國簽訂了《望廈條約》后,急忙向美國政府報告。請閱讀教材8頁的材料(顧盛報告引文),說說為什么英國和其他國家要感謝美國?并說明它的具體表現。

  ○學生:(討論發言,著重分析從哪些方面將門戶開放得更寬闊,得出共識。)

  ●教師:(概括總結)在中美《望廈條約》中規定:美國兵船可任意到中國各通商口岸“巡查貿易”,這就為美國的侵華活動大開了方便之門,美國的兵船可隨時進入中國東南海域,嚴重損害了中國的領海主權。《望廈條約》中還規定美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望廈條約》不僅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等問題的規定比英國的條約更具體,更多地損害了中國主權。根據《南京條約》附件“片面最惠國待遇”“利益均沾”的原則,美國、法國擴大的侵略權益英國同樣可以享有。《望廈條約》成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的范本。

  三、鴉片戰爭的影響

  ●教師: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一場侵略戰爭。鴉片戰爭后,英、美、法三國強迫中國套上了這不平等條約的枷鎖,給中國帶來了災難和屈辱,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學們思考下列問題(教師用投影儀打出思考題):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第二,鴉片戰爭前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第三,鴉片戰爭后政治、經濟方面有何變化?(要求結合史實說明,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教師參加學生的小組討論。)

  ○學生:(小組選出代表,說明討論的結果。)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教師:(加以概括,著重分析鴉片戰爭前后的經濟變化狀況)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治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后,國家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成為領土和主權不完整的半獨立國家。第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中國的大門后,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奪取的侵略特權,瘋狂地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原有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我們說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其標志有兩個:其一,在外國大量傾銷商品的過程中,家庭手工業破產,造成耕與織的分離;其二,使中國的生產、貿易服從于世界市場的需要,逐漸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下面就請同學閱讀教材8頁小字的有關內容,找出能夠說明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材料信息和史實依據。(教師用投影儀打出材料)

  材料一:1846年,包世臣致《政前大司馬許太常書》中說:“木棉梭布,東南抒軸之利甲天下,松太錢漕不誤,全仗棉布。今則洋市盛行,價當按市而寬則三倍,是以布市銷減,蠶棉得豐歲而皆不償本。商賈不行,生計路絀。推原其由,皆由銀貴,銀責由于銀少,不二三年,恐當由少入無,則錢漕兩奏,勢必貽誤。”

  材料二:1845年,福州官員奏稱:洋貨“充積于廈口”。洋布、洋棉“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閩產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學生:(在教師輔導下學生閱讀材料,獲取信息,思考發言,有助于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方法的培養。)

  ●教師:(總結)綜上所述,鴉片戰爭后的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古老的社會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這樣的社會還能說是封建社會嗎?(引發思維。)

  ○學生:(思考作答。)

  ●教師:中國不再是封建社會,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么怎樣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含義呢?(提出問題,激活思維。)

  ○學生:(思考并討論,創造一個讓思維充分活動的氛圍。)

  ●教師:“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獨立自主權,也就是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殖民者控制,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就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在增長,從一定程度上看是歷史的進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變化就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在鴉片戰爭后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社會更多地體現出半殖民地的特征,到19xx年《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教師: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先回憶:鴉片戰爭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與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是否有區別?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出現了兩對矛盾:即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和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不同,“封建主義”不但包括地主階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還有經濟的、政治的、當權的各種封建半封建的反動勢力以及后來的官僚資產階級。“人民大眾”不但包括農民階級,還有近代新生的無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師:請同學們分析回答:革命任務在鴉片戰爭前后有何變化?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正是由于社會性質的改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由此革命任務也會有所改變。中國人民肩負起了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從此,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不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的79年,即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教師:鴉片戰爭后,中國在政治、經濟領域發生的重大變化是否會引發人們在思想方面的變化呢?(啟發學生思維。)

  ○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是的,在中國政治、經濟領域發生變化的同時,思想領域也發生了變化,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拋棄“夜郎自大”的腐朽觀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中國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本課小結】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通過鴉片戰爭,英、美、法三國先后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這些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僅引起了政治、經濟領域的變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觀念的轉化。因此我們得出這樣的認識: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課后思考題】

  ●教師:在學習了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巨大影響的內容后,我想到了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發展歷史,幾千年來,黃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隨征服的外來沖擊,但它始終沒有隕落。我們曾經很欣賞這種強大的文明同化力量。但19世紀上半期,一種新的文明,乘著西方軍艦,帶著廉價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觀念呼嘯而來的時候,古老的華夏文明卻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西方列強在把災難帶給中國人民的同時,也把資本主義文明帶給中國,正如馬克思指出的,西方國家對亞洲國家的侵略“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中國古代文明與近代作為西方侵略附屬品的西方文明呢?

  【布置作業】

  結合史實說明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并指出你的最主要依據。

  背景資料

  1.鴉片戰爭后外商操縱中國茶的出口

  中國所產,茶、絲為兩大宗。當茶出時,眾夷來買,商定而后答價,絲毫不能增。倘居奇不賣,欲昂其值以俟,則逾七日減十之一,再逾七日減十之二,又逾七日減十之三,俟逾久,是逾減,華商不齊一,遂為所挾,不得不賣。而夷人陰謀幻詐之心,尤為甚焉者。茶有頭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見頭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買之。人聞其利,遂爭往,及二春至諸多,則價驟降,如值銀一百兩,僅出銀五六十兩,非令大虧其本而去不休。如是至三春至者必少,則又就最后者五六人,數倍其利以欣之,以誘華商未死之心。庶明年人方踴躍來辦。總之,沾潤者不過數千兩數百兩,且其人有數,而折短者動輒數萬兩數千兩,且其人甚多。蓋彼心齊一,制華商盈縮之命,華商如鳥在籠中,閉放由人,不能自主。

  摘自歐陽顯《見聞瑣錄》

  2.租界是中國人的地獄侵略者的樂園

  租界是西方殖民者和冒險家的樂園。自五口通商租界設立以后,西方殖民者和冒險家,包括流氓、惡棍、逃犯,紛紛來到中國的租界地,干盡一切罪惡的勾當,不受中國法律的制裁。美國人丹特涅著的《美國人在東亞》一書中寫道:

  新口岸的開放,和對新貿易的無限的期待,招得世界各處的冒險家紛至沓來,這些人除去靠他們的“機智”(應當是詭計多端)為生外,別無任何行當或職業。……人人都深感不安,中國人更是心懷畏懼。在美國領事們的報告和委員們的公函中,像這類浪人的丑事、罪行和種種窮兇極惡勾當的記述,是不勝枚舉的。

  在租界里,中國人遭受百般壓迫、侮辱和虐待。上海租界的電車,頭等車廂供洋人乘坐,中國人只能坐三等車廂。在漢口租界,中國人力車夫必須穿上像犯人一樣的“號衣”。上海租界公園門口,豎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掛著“慈善”招牌的上海公濟醫院,為了讓一個頭上長滿癩痢的洋人“體面”,竟然到街上抓來一個中國人,強行揭去頭皮,給洋人移植。更有甚者,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國人當活靶子,練習射擊。

  摘自《屈辱的歲月•奮斗的歷程》61~62頁

鴉片戰爭的影響 篇4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學習目標

  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學習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通過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重點分析:

  ①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開創了侵略者在中國獲得割地、賠款、開口通商的惡例,使中國的領土、關稅、司法等主權遭到破壞。

  ②是重點。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務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難點分析:

  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這些專有名詞學生平時接觸較少,在理解上會有一定困難。

  教材地位分析:

  鴉片戰爭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教材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和危害進行逐項分析,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為綜合考察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系。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推理的方法,從不同領域探究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劇變,得出"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quot;這一論斷,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時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教學建議】

  關于"《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的教學建議:

  為便于學生理解條約的內容和危害,在講授《天津條約》時,建議教師采取以下兩種方法:一是把《天津條約》與《南京條約》進行比較,教師提出下列問題:

  (1)有否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相似的內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內容?

  (3)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比分析,《天津條約》使列強得到或擴大了哪些侵略權益?然后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二是再按照教學參考書的提示分別分析這些增加的內容有什么危害。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比較和分析能力。此外,還應該強調戰爭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以激發學生對西方列強野蠻行徑的憎惡感。《北京條約》的講授同《天津條約》。關于"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簡單講完兩國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問:美法兩國從這兩個條約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權利呢?英國是否同時享有這些權利呢?為什么?從中促使學生學會比較的能力,也促使學生正確認識"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危害。

  關于"中英《南京條約》"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講完《南京條約》的簽訂后,指導學生看書,依次分析以下三個問題:《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所有內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然后利用擴展資料,給出相關專有名詞的定義。

  第二節

  重點:(1)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 (2)。

  難點:(1)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 (2)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課型設計:新授課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三、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提問學生鴉片戰爭的結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首先介紹條約簽定情況,然后學生看書,分析《南京條約》內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學生對前兩個問題能夠回答完整,但對后兩個問題回答不完整。根據情況加以補充如下: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香港島由一個荒涼的漁村變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貨物轉運站和海軍基地。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惡例。開口通商,損害了中國貿易主權,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協定關稅,表明關稅稅則中國不能自己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南京條約》是近代歷史上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教師首先介紹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這兩個《南京條約》的附件的內容,并加以簡單概括,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其危害。學生由于對《南京條約》的分析剛完成,所以對附件的分析較為簡單。教師稍微做出補充即可。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閱讀課本內容,分析下面的問題:美法兩國從這兩個條約中得到的新的權利呢有什么?英國是否同時享有這些權利呢?為什么?學生回答較為容易。

  教師強調,在中美《望廈條約》中不僅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對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等問題的規定比英國的條約更具體,更多的損害了中國主權。《望廈條約》成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的范本。以加深認識。

  三、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題: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第二,鴉片戰爭前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第三,鴉片戰爭后政治、經濟方面有何變化?由學生分析。題目較難,學生說不到之處,由教師視情況加以補充說明并簡單介紹"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這兩個名詞如下:

  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治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后,國家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成為領土和主權不完整的半獨立國家。第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中國的大門后,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奪取的侵略特權,瘋狂的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原有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說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其標志有兩個:其一,在外國大量傾銷商品的過程中,家庭手工業破產,造成耕與織的分離;其二,使中國的生產、貿易服從于世界市場的需要,逐漸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

  綜上所述,鴉片戰爭后的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這樣的社會還能說是封建社會嗎?下面介紹兩個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資本主義的發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

  從這個概念出發,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這個變化就是由鴉片戰爭開始的。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教師提出思考題:鴉片戰爭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 鴉片戰爭后的社會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學生回答較為容易,但對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難。教師應加補充。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題:人民的革命任務在鴉片戰爭前后有何變化?學生回答較為容易。

  最后教師小結。

鴉片戰爭的影響 篇5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學習目標

  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學習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通過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重點分析:

  ①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開創了侵略者在中國獲得割地、賠款、開口通商的惡例,使中國的領土、關稅、司法等主權遭到破壞。

  ②是重點。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務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難點分析:

  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這些專有名詞學生平時接觸較少,在理解上會有一定困難。

  教材地位分析:

  鴉片戰爭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教材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和危害進行逐項分析,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為綜合考察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系。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推理的方法,從不同領域探究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劇變,得出"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quot;這一論斷,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時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教學建議】

  關于"《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的教學建議:

  為便于學生理解條約的內容和危害,在講授《天津條約》時,建議教師采取以下兩種方法:一是把《天津條約》與《南京條約》進行比較,教師提出下列問題:

  (1)有否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相似的內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內容?

  (3)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比分析,《天津條約》使列強得到或擴大了哪些侵略權益?然后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二是再按照教學參考書的提示分別分析這些增加的內容有什么危害。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比較和分析能力。此外,還應該強調戰爭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以激發學生對西方列強野蠻行徑的憎惡感。《北京條約》的講授同《天津條約》。關于"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簡單講完兩國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問:美法兩國從這兩個條約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權利呢?英國是否同時享有這些權利呢?為什么?從中促使學生學會比較的能力,也促使學生正確認識"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危害。

  關于"中英《南京條約》"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講完《南京條約》的簽訂后,指導學生看書,依次分析以下三個問題:《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所有內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然后利用擴展資料,給出相關專有名詞的定義。

  第二節

  重點:(1)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 (2)。

  難點:(1)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 (2)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課型設計:新授課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三、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提問學生鴉片戰爭的結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首先介紹條約簽定情況,然后學生看書,分析《南京條約》內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學生對前兩個問題能夠回答完整,但對后兩個問題回答不完整。根據情況加以補充如下: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香港島由一個荒涼的漁村變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貨物轉運站和海軍基地。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惡例。開口通商,損害了中國貿易主權,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協定關稅,表明關稅稅則中國不能自己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南京條約》是近代歷史上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教師首先介紹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這兩個《南京條約》的附件的內容,并加以簡單概括,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其危害。學生由于對《南京條約》的分析剛完成,所以對附件的分析較為簡單。教師稍微做出補充即可。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閱讀課本內容,分析下面的問題:美法兩國從這兩個條約中得到的新的權利呢有什么?英國是否同時享有這些權利呢?為什么?學生回答較為容易。

  教師強調,在中美《望廈條約》中不僅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對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等問題的規定比英國的條約更具體,更多的損害了中國主權。《望廈條約》成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的范本。以加深認識。

  三、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題: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第二,鴉片戰爭前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第三,鴉片戰爭后政治、經濟方面有何變化?由學生分析。題目較難,學生說不到之處,由教師視情況加以補充說明并簡單介紹"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這兩個名詞如下:

  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治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后,國家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成為領土和主權不完整的半獨立國家。第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中國的大門后,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奪取的侵略特權,瘋狂的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原有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說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其標志有兩個:其一,在外國大量傾銷商品的過程中,家庭手工業破產,造成耕與織的分離;其二,使中國的生產、貿易服從于世界市場的需要,逐漸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

  綜上所述,鴉片戰爭后的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這樣的社會還能說是封建社會嗎?下面介紹兩個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資本主義的發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

  從這個概念出發,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這個變化就是由鴉片戰爭開始的。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教師提出思考題:鴉片戰爭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 鴉片戰爭后的社會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學生回答較為容易,但對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難。教師應加補充。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題:人民的革命任務在鴉片戰爭前后有何變化?學生回答較為容易。

  最后教師小結。

鴉片戰爭的影響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或掌握中英《南京條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鴉片戰爭的影響。

  2.能力方面:(1)通過對鴉片戰爭后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主要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依據史實推理得出結論的歷史思維能力。(2)通過對鴉片戰爭帶來中國社會的巨大影響的探討,正確認識它給中國社會帶來的一切劇變,從而培養學生運用具體史實形成正確的歷史要領的能力,并注重多角度、深層次分析歷史問題方法的滲透和訓練。

  3.態度、價值觀方面:(1)通過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主要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經過鴉片戰爭后喪失了大片領土和更多的主權,從而激發學生對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略行為的憎恨之情,進而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2)通過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3)通過對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及部分官員、將領腐敗無能表現的了解,進一步認識清政府的腐朽本質,說明清朝不可逆轉的衰敗趨勢,進而得出深刻的教訓: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思變、落后就必須奮起。

  4.學法指導方面:(1)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學習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一批不平等要約的內容及危害,在比較中把握各自的特點和內容。(2)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鴉片戰爭前后社會的變化,使學生學會對比聯想的思維方法,從整體宏觀的角度把握時代特征。(3)引導學生對教材及有關的歷史資料進行閱讀理解,使學生學會從第一手材料中獲取信息與辯析歷史材料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政府被害同西方侵略者簽訂了《南京條約》及其附件,其中《南京條約》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開創了侵略者在中國獲得割地、賠款、開口通商的惡例,使中國的領土、關稅、司法等主權遭到破壞。通過對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和危害進行逐項分析,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一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為綜合考察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系。(2)鴉片戰爭的影響是重點。這是整節教材的關鍵內容,而且還是本章和近代史教學的重點。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務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要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推理的方法緊緊抓住變化二字,從不同領域探究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劇變,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得出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一論斷。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時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2.難點分析:(1)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對此要講清概念內涵,以有助于學生對一些條約內容和侵略特殊性權有準確的認識。(2)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即中國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是難點。盡管學生在初中接觸過這個概念,但仍缺乏感性和理性認識。在這里應首先講清半殖民地、半封建兩上概念: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總后勤部獨立自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資本主義的發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而后,幫助學生對比鴉片戰爭前后社會性質(政治上、經濟上)的明顯變化,從而使學生從認識到:鴉片戰爭后,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中國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突破這一難點,對認識由此社會性質變化而引起的其它變化就迎刃而解了。

  課堂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鴉片戰爭的有關內容,請大家回憶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和簡單經過。

  生:(結合已有知識回憶作答)

  師:1840年到1842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是東方古老刀矛與西方近代炮艦的拼殺,是東西方歷史長河交匯中掀起的駭浪,是自衛與劫掠的搏擊,它第一次戳破了天朝的威嚴門面,以西文的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為結局。由于戰敗,中國被迫與英、美、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簽訂了一批不平等條約,它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板書第二節課題)

  一、 中英《南京條約》

  1. 中英《南京條約》

  師:1842年8月初,英國軍艦闖到南京下關長江江面。8月29日,在英國侵略軍兵臨城下的武力脅迫下,清政府的全權代表耆英等與英國代表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引導學生看第8頁中英《南京條約》簽字情景圖;然后指導學生閱讀,逐條分析《南京條約》內容。用投影打出有關歷史材料)

  材料1:因英國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準將香港一島給予。

  材料2:通商口岸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

  生:(與教師以談話的方法逐條分析,認識其危害)

  師:(結合材料進行概括)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香港島由一個荒涼的漁村變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貨物轉運站和海軍基地。(教師指圖講解,然后聯系有關香港問題的由來和回歸作扼要說明)賠款,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惡例。開口通商,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協定關稅,表明關稅稅則中國不能自己作主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南京條約》是近代歷史上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師:這是1843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投影有關材料,解釋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租界專有名詞,引導學生分析危害)

  材料1:《五口通商章程》規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國僑民犯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

  材料2:《虎門條約》規定:中國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

  材料3: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議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準英人租任……

  生:(閱讀材料,分析內容和危害)

  師:(結合歸納概括)材料1說明司法主權遭破壞。材料2是一種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充分體現了條約的不平等性,此后別的國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體均沾。材料3為侵略者在中國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請參見教材第10頁小字和地圖)通過《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簽訂,英國獲取了很多特權,而對中國來說,則是喪失國家獨立和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開始。看到英國獲得如此之多的好處,美國和法國也趁火打劫,先后與中國訂立類似的條約,以攫取在華特權。

  二、 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師:聽到中英《南京條約》簽字的消息,美國總統泰勒立即派了特使顧盛來到中國,他模仿英國的經驗,以炮艦的威脅作為提出要求的后盾(與顧盛同來的有三艘炮艦),1844年與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這年冬天,法國特使也到了中國,在停泊于黃埔的一艘法國兵船上簽訂了《黃埔條約》。同學們閱讀教材,總結出他們還擴大了哪些其他侵略權益?

  生:(學生列舉有關史實說明)

  師:顧盛與中國簽訂了《望廈條約》后,急忙向美國政府報告。請閱讀投影材料(顧盛報告引文)說說為什么英國和其他國家要感謝美國?并說明它的具體表現。

  生:(討論發言,著重分析從哪些方面將門戶開放的更寬闊,得出共識)

  師:(概括總結)在中美《望廈條約》中不僅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還對協定關稅、領帶裁判權等問題的規定比英國的條約更具體,更多的損害了中國主權。《望廈條約》成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的范本。

  三、 鴉片戰爭的影響

  師: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一場侵略戰爭。經過鴉片戰爭,英、美、法三國強迫中國套上了這不平等條約的枷鎖,給中國帶來了災難和屈辱,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家思考下列問題: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第二,鴉片戰爭前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第三,鴉片戰爭后政治、經濟方面有何變化?(要求結合史實說明,分小組討論)

  生:(小組選出代表,說明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用畫表格形式作對比表述。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活動等)

  1. 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師:(加以概括,著重分析鴉片戰爭前后的經濟變化狀況)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治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后,國家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成為領土和主權不完整的半獨立國家。第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后,西文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中國的大門后,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奪取的侵略特權,瘋狂的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原有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請大家注重概念結論的理解)我們說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其標志有兩個:其一,在外國大量傾銷商品的過程中,家庭手工業破產,造成耕與織的分離;其二,使中國的生產、貿易服從于世界市場的需要,逐漸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下面就請同學閱讀教材大字和第13頁閱讀與思考中的有關資料(將書中本專業投影打出)找出能夠說明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材料信息和史實依據。

  材料1:1846年,包世臣致《政前大司馬許太常書》中說:木棉梭布,東南杼軸之利甲天下,松太錢漕不誤,全仗棉布。今則洋布盛行,價當梭布而寬則三倍,是以布市銷減,蠶棉得豐歲而皆不償本。商賈不行,生計路絀。推原其由,皆由銀貴,銀貴由于銀少,不二三年,恐當由少入無,則錢漕兩奏,勢必貽誤。

  材料2:1845年,福州官員奏稱:洋貨充積于廈口。洋布、洋棉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閩產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生:(在教師輔導下學生閱讀材料,獲取信息,思考發言,有助于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方法的培養)

  師:(總結)綜上所述,鴉片戰爭后的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古老的社會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這樣的社會還能說是封建社會嗎?(引發思維)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紹兩個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將兩個概念用投影打出)

  生:(閱讀并思考,創造一個讓思維充分活動的氛圍)

  師:(提出問題,激活思維)從這個概念出發,分析鴉片戰爭后的中國社會,能得出什么結論?或者由你來確定鴉片戰爭后的中國社會的性質。

  生:(共同參與評說,以小歷史學家的角色發言闡述觀點)

  師:可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這個變化就是由鴉片戰爭開始的。

  2.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師: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先回憶鴉片戰爭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師:鴉片戰爭后,出現了兩對矛盾:即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 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師:請分析回答革命任務在鴉片戰爭前后有何變化?

  生:(思考回答)

  師:正是由于社會性質的改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變化,由此革命任務也會有所改變。中國人肩負起了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從此,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師:(全課小結)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僅引起了政治、經濟領域的變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觀念的轉化。我們的共識是: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師:我們共同學習了本課內容,在思考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巨大影響這一問題時,我又想到了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發展歷史,有些思考想與同學們交流:歷史曾無數次地證明,文明衰敗的根源,一般說來,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擊,而在于內部機制的退化。幾千年來,黃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隨征服的外來沖擊,但它始終沒有隕落。我們曾經很欣賞這種強大的文明同化力量。但19世紀上半期,一種新的文明,乘著西方軍艦,帶著廉價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觀念呼嘯而來的時候,古老的華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中國近代歷史就成為一部錯綜復雜的歷史。我們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國門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須打開國門迎接科學民主之曙光。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簡評】該教案提出了鴉片戰爭的影響不僅是本節本章的重難點,也是整個中國近代史教學的重難點。執教人首先提供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社會經濟和社會政治狀況的有關材料,進而提出問題,設計了讓學生個人回答、分組討論、集體討論以及角色扮演等形式的教學活動。教師在引導和歸納學生的認識時,充分注意了尊重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本課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能力和思維教育等目標,更可貴之處在于讓學生體驗了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歷史。

鴉片戰爭的影響 篇7

  中國近代史(上) 第一章 第二節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或掌握中英《南京條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鴉片戰爭的影響。

  2.能力方面:(1)通過對鴉片戰爭后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主要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依據史實推理得出結論的歷史思維能力。(2)通過對鴉片戰爭帶來中國社會的巨大影響的探討,正確認識它給中國社會帶來的一切劇變,從而培養學生運用具體史實形成正確的歷史要領的能力,并注重多角度、深層次分析歷史問題方法的滲透和訓練。

  3.態度、價值觀方面:(1)通過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主要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經過鴉片戰爭后喪失了大片領土和更多的主權,從而激發學生對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略行為的憎恨之情,進而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2)通過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3)通過對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及部分官員、將領腐敗無能表現的了解,進一步認識清政府的腐朽本質,說明清朝不可逆轉的衰敗趨勢,進而得出深刻的教訓:“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思變”、“落后就必須奮起”。

  4.學法指導方面:(1)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學習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一批不平等要約的內容及危害,在比較中把握各自的特點和內容。(2)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鴉片戰爭前后社會的變化,使學生學會對比聯想的思維方法,從整體宏觀的角度把握時代特征。(3)引導學生對教材及有關的歷史資料進行閱讀理解,使學生學會從第一手材料中獲取信息與辯析歷史材料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政府被害同西方侵略者簽訂了《南京條約》及其附件,其中《南京條約》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開創了侵略者在中國獲得割地、賠款、開口通商的惡例,使中國的領土、關稅、司法等主權遭到破壞。通過對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和危害進行逐項分析,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一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為綜合考察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系。(2)鴉片戰爭的影響是重點。這是整節教材的關鍵內容,而且還是本章和近代史教學的重點。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務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要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推理的方法緊緊抓住“變化”二字,從不同領域探究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劇變,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得出“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一論斷。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時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2.難點分析:(1)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對此要講清概念內涵,以有助于學生對一些條約內容和侵略特殊性權有準確的認識。(2)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即中國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是難點。盡管學生在初中接觸過這個概念,但仍缺乏感性和理性認識。在這里應首先講清“半殖民地”、“半封建”兩上概念:“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總后勤部獨立自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資本主義的發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而后,幫助學生對比鴉片戰爭前后社會性質(政治上、經濟上)的明顯變化,從而使學生從認識到:鴉片戰爭后,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中國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突破這一難點,對認識由此社會性質變化而引起的其它變化就迎刃而解了。

  課堂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鴉片戰爭的有關內容,請大家回憶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和簡單經過。

  生:(結合已有知識回憶作答)

  師:1840年到1842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是東方古老刀矛與西方近代炮艦的拼殺,是東西方歷史長河交匯中掀起的駭浪,是自衛與劫掠的搏擊,它第一次戳破了“天朝”的威嚴門面,以西文的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為結局。由于戰敗,中國被迫與英、美、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簽訂了一批不平等條約,它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板書第二節課題)

  一、 中英《南京條約》

  1. 中英《南京條約》

  師:1842年8月初,英國軍艦闖到南京下關長江江面。8月29日,在英國侵略軍“兵臨城下”的武力脅迫下,清政府的全權代表耆英等與英國代表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引導學生看第8頁中英《南京條約》簽字情景圖;然后指導學生閱讀,逐條分析《南京條約》內容。用投影打出有關歷史材料)

  材料1:“因英國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準將香港一島給予。

  材料2:通商口岸“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

  生:(與教師以談話的方法逐條分析,認識其危害)

  師:(結合材料進行概括)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香港島由一個荒涼的漁村變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貨物轉運站和海軍基地。(教師指圖講解,然后聯系有關“香港問題的由來和回歸”作扼要說明)賠款,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惡例。開口通商,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協定關稅,表明關稅稅則中國不能自己作主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南京條約》是近代歷史上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師:這是1843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投影有關材料,解釋“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租界”專有名詞,引導學生分析危害)

  材料1:《五口通商章程》規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國僑民犯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

  材料2:《虎門條約》規定:中國“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

  材料3:“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議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準英人租任……”

  生:(閱讀材料,分析內容和危害)

  師:(結合歸納概括)材料1說明司法主權遭破壞。材料2是一種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充分體現了條約的不平等性,此后別的國家也援例得到“合法”的“一體均沾”。材料3為侵略者在中國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請參見教材第10頁小字和地圖)通過《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簽訂,英國獲取了很多特權,而對中國來說,則是喪失國家獨立和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開始。看到英國獲得如此之多的好處,美國和法國也趁火打劫,先后與中國訂立類似的條約,以攫取在華特權。

  二、 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師:聽到中英《南京條約》簽字的消息,美國總統泰勒立即派了特使顧盛來到中國,他模仿英國的經驗,以炮艦的威脅作為提出要求的后盾(與顧盛同來的有三艘炮艦),1844年與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這年冬天,法國特使也到了中國,在停泊于黃埔的一艘法國兵船上簽訂了《黃埔條約》。同學們閱讀教材,總結出他們還擴大了哪些其他侵略權益?

  生:(學生列舉有關史實說明)

  師:顧盛與中國簽訂了《望廈條約》后,急忙向美國政府報告。請閱讀投影材料(顧盛報告引文)說說為什么英國和其他國家要感謝美國?并說明它的具體表現。

  生:(討論發言,著重分析從哪些方面將門戶開放的更寬闊,得出共識)

  師:(概括總結)在中美《望廈條約》中不僅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還對協定關稅、領帶裁判權等問題的規定比英國的條約更具體,更多的損害了中國主權。《望廈條約》成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的范本。

  三、 鴉片戰爭的影響

  師: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一場侵略戰爭。經過鴉片戰爭,英、美、法三國強迫中國套上了這不平等條約的枷鎖,給中國帶來了災難和屈辱,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家思考下列問題: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第二,鴉片戰爭前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第三,鴉片戰爭后政治、經濟方面有何變化?(要求結合史實說明,分小組討論)

  生:(小組選出代表,說明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用畫表格形式作對比表述。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活動等)

  1. 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師:(加以概括,著重分析鴉片戰爭前后的經濟變化狀況)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治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后,國家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成為領土和主權不完整的半獨立國家。第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后,西文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中國的大門后,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奪取的侵略特權,瘋狂的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原有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請大家注重概念結論的理解)我們說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其標志有兩個:其一,在外國大量傾銷商品的過程中,家庭手工業破產,造成耕與織的分離;其二,使中國的生產、貿易服從于世界市場的需要,逐漸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下面就請同學閱讀教材大字和第13頁“閱讀與思考”中的有關資料(將書中本專業投影打出)找出能夠說明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材料信息和史實依據。

  材料1:1846年,包世臣致《政前大司馬許太常書》中說:“木棉梭布,東南杼軸之利甲天下,松太錢漕不誤,全仗棉布。今則洋布盛行,價當梭布而寬則三倍,是以布市銷減,蠶棉得豐歲而皆不償本。商賈不行,生計路絀。推原其由,皆由銀貴,銀貴由于銀少,不二三年,恐當由少入無,則錢漕兩奏,勢必貽誤。”

  材料2:1845年,福州官員奏稱:洋貨“充積于廈口”。洋布、洋棉“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閩產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生:(在教師輔導下學生閱讀材料,獲取信息,思考發言,有助于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方法的培養)

  師:(總結)綜上所述,鴉片戰爭后的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古老的社會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這樣的社會還能說是封建社會嗎?(引發思維)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紹兩個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將兩個概念用投影打出)

  生:(閱讀并思考,創造一個讓思維充分活動的氛圍)

  師:(提出問題,激活思維)從這個概念出發,分析鴉片戰爭后的中國社會,能得出什么結論?或者由你來確定鴉片戰爭后的中國社會的性質。

  生:(共同參與評說,以小歷史學家的角色發言闡述觀點)

  師:可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這個變化就是由鴉片戰爭開始的。

  2.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師:隨著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先回憶鴉片戰爭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師:鴉片戰爭后,出現了兩對矛盾:即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 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師:請分析回答革命任務在鴉片戰爭前后有何變化?

  生:(思考回答)

  師:正是由于社會性質的改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變化,由此革命任務也會有所改變。中國人肩負起了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從此,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師:(全課小結)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僅引起了政治、經濟領域的變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觀念的轉化。我們的共識是: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師:我們共同學習了本課內容,在思考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巨大影響這一問題時,我又想到了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發展歷史,有些思考想與同學們交流:歷史曾無數次地證明,文明衰敗的根源,一般說來,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擊,而在于內部機制的退化。幾千年來,黃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隨征服的外來沖擊,但它始終沒有隕落。我們曾經很欣賞這種強大的文明同化力量。但19世紀上半期,一種新的文明,乘著西方軍艦,帶著廉價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觀念呼嘯而來的時候,古老的華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中國近代歷史就成為一部錯綜復雜的歷史。我們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國門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須打開國門迎接科學民主之曙光。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簡評】該教案提出了鴉片戰爭的影響不僅是本節本章的重難點,也是整個中國近代史教學的重難點。執教人首先提供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社會經濟和社會政治狀況的有關材料,進而提出問題,設計了讓學生個人回答、分組討論、集體討論以及角色扮演等形式的教學活動。教師在引導和歸納學生的認識時,充分注意了尊重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本課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能力和思維教育等目標,更可貴之處在于讓學生體驗了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歷史。

鴉片戰爭的影響 篇8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學習目標

  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鴉片戰爭的影響。

  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學習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通過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重點分析:

  ①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開創了侵略者在中國獲得割地、賠款、開口通商的惡例,使中國的領土、關稅、司法等主權遭到破壞。

  ②鴉片戰爭的影響是重點。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務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難點分析:

  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這些專有名詞學生平時接觸較少,在理解上會有一定困難。

  教材地位分析:

  鴉片戰爭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教材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和危害進行逐項分析,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為綜合考察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系。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推理的方法,從不同領域探究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劇變,得出"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quot;這一論斷,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時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教學建議】

  關于"《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的教學建議:

  為便于學生理解條約的內容和危害,在講授《天津條約》時,建議教師采取以下兩種方法:一是把《天津條約》與《南京條約》進行比較,教師提出下列問題:

  (1)有否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相似的內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內容?

  (3)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比分析,《天津條約》使列強得到或擴大了哪些侵略權益?然后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二是再按照教學參考書的提示分別分析這些增加的內容有什么危害。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比較和分析能力。此外,還應該強調戰爭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以激發學生對西方列強野蠻行徑的憎惡感。《北京條約》的講授同《天津條約》。關于"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簡單講完兩國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問:美法兩國從這兩個條約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權利呢?英國是否同時享有這些權利呢?為什么?從中促使學生學會比較的能力,也促使學生正確認識"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危害。

  關于"中英《南京條約》"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講完《南京條約》的簽訂后,指導學生看書,依次分析以下三個問題:《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所有內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然后利用擴展資料,給出相關專有名詞的定義。

  第二節 鴉片戰爭的影響

  重點:(1)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 (2)鴉片戰爭的影響。

  難點:(1)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 (2)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課型設計:新授課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鴉片戰爭的影響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三、鴉片戰爭的影響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提問學生鴉片戰爭的結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首先介紹條約簽定情況,然后學生看書,分析《南京條約》內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學生對前兩個問題能夠回答完整,但對后兩個問題回答不完整。根據情況加以補充如下: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香港島由一個荒涼的漁村變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貨物轉運站和海軍基地。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惡例。開口通商,損害了中國貿易主權,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協定關稅,表明關稅稅則中國不能自己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南京條約》是近代歷史上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教師首先介紹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這兩個《南京條約》的附件的內容,并加以簡單概括,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其危害。學生由于對《南京條約》的分析剛完成,所以對附件的分析較為簡單。教師稍微做出補充即可。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閱讀課本內容,分析下面的問題:美法兩國從這兩個條約中得到的新的權利呢有什么?英國是否同時享有這些權利呢?為什么?學生回答較為容易。

  教師強調,在中美《望廈條約》中不僅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對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等問題的規定比英國的條約更具體,更多的損害了中國主權。《望廈條約》成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的范本。以加深認識。

  三、鴉片戰爭的影響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題: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第二,鴉片戰爭前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第三,鴉片戰爭后政治、經濟方面有何變化?由學生分析。題目較難,學生說不到之處,由教師視情況加以補充說明并簡單介紹"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這兩個名詞如下:

  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治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后,國家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成為領土和主權不完整的半獨立國家。第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中國的大門后,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奪取的侵略特權,瘋狂的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原有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說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其標志有兩個:其一,在外國大量傾銷商品的過程中,家庭手工業破產,造成耕與織的分離;其二,使中國的生產、貿易服從于世界市場的需要,逐漸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

  綜上所述,鴉片戰爭后的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這樣的社會還能說是封建社會嗎?下面介紹兩個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資本主義的發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

  從這個概念出發,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這個變化就是由鴉片戰爭開始的。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教師提出思考題:鴉片戰爭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 鴉片戰爭后的社會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學生回答較為容易,但對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難。教師應加補充。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題:人民的革命任務在鴉片戰爭前后有何變化?學生回答較為容易。

  最后教師小結。

鴉片戰爭的影響 篇9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學習目標

  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鴉片戰爭的影響。

  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學習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通過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重點分析:

  ①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開創了侵略者在中國獲得割地、賠款、開口通商的惡例,使中國的領土、關稅、司法等主權遭到破壞。

  ②鴉片戰爭的影響是重點。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務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難點分析:

  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這些專有名詞學生平時接觸較少,在理解上會有一定困難。

  教材地位分析:

  鴉片戰爭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教材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和危害進行逐項分析,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為綜合考察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系。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推理的方法,從不同領域探究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劇變,得出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quot;這一論斷,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時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教學建議】

  關于《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的教學建議:

  為便于學生理解條約的內容和危害,在講授《天津條約》時,建議教師采取以下兩種方法:一是把《天津條約》與《南京條約》進行比較,教師提出下列問題:

  (1)有否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相似的內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內容?

  (3)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比分析,《天津條約》使列強得到或擴大了哪些侵略權益?然后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二是再按照教學參考書的提示分別分析這些增加的內容有什么危害。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比較和分析能力。此外,還應該強調戰爭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以激發學生對西方列強野蠻行徑的憎惡感。《北京條約》的講授同《天津條約》。關于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簡單講完兩國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問:美法兩國從這兩個條約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權利呢?英國是否同時享有這些權利呢?為什么?從中促使學生學會比較的能力,也促使學生正確認識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危害。

  關于中英《南京條約》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講完《南京條約》的簽訂后,指導學生看書,依次分析以下三個問題:《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所有內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然后利用擴展資料,給出相關專有名詞的定義。

  第二節 鴉片戰爭的影響

  重點:(1)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 (2)鴉片戰爭的影響。

  難點:(1)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 (2)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課型設計:新授課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板書設計 :

  第二節 鴉片戰爭的影響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三、鴉片戰爭的影響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提問學生鴉片戰爭的結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首先介紹條約簽定情況,然后學生看書,分析《南京條約》內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學生對前兩個問題能夠回答完整,但對后兩個問題回答不完整。根據情況加以補充如下: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香港島由一個荒涼的漁村變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貨物轉運站和海軍基地。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惡例。開口通商,損害了中國貿易主權,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協定關稅,表明關稅稅則中國不能自己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南京條約》是近代歷史上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教師首先介紹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這兩個《南京條約》的附件的內容,并加以簡單概括,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其危害。學生由于對《南京條約》的分析剛完成,所以對附件的分析較為簡單。教師稍微做出補充即可。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閱讀課本內容,分析下面的問題:美法兩國從這兩個條約中得到的新的權利呢有什么?英國是否同時享有這些權利呢?為什么?學生回答較為容易。

  教師強調,在中美《望廈條約》中不僅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對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等問題的規定比英國的條約更具體,更多的損害了中國主權。《望廈條約》成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的范本。以加深認識。

  三、鴉片戰爭的影響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題: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第二,鴉片戰爭前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第三,鴉片戰爭后政治、經濟方面有何變化?由學生分析。題目較難,學生說不到之處,由教師視情況加以補充說明并簡單介紹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這兩個名詞如下:

  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治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后,國家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成為領土和主權不完整的半獨立國家。第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中國的大門后,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奪取的侵略特權,瘋狂的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原有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說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其標志有兩個:其一,在外國大量傾銷商品的過程中,家庭手工業破產,造成耕與織的分離;其二,使中國的生產、貿易服從于世界市場的需要,逐漸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

  綜上所述,鴉片戰爭后的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這樣的社會還能說是封建社會嗎?下面介紹兩個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資本主義的發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

  從這個概念出發,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這個變化就是由鴉片戰爭開始的。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教師提出思考題:鴉片戰爭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 鴉片戰爭后的社會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學生回答較為容易,但對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難。教師應加補充。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題:人民的革命任務在鴉片戰爭前后有何變化?學生回答較為容易。

  最后教師小結。

鴉片戰爭的影響(通用9篇) 相關內容:
  • 鴉片戰爭的影響

    教學目標基礎知識學習目標 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 鴉片戰爭,(精選16篇)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章 第一節 鴉片戰爭教學目標:1. 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奮勇抵...

  • 鴉片戰爭(精選15篇)

    第一節 教學目標:1. 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奮勇抵抗;的結束。...

  • 鴉片戰爭 教學設計(精選3篇)

    鴉片戰爭 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思路本教學設計綜合多種教學手法。1.歸納法。像鴉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條約》的影響等內容,都需用到此法。2.講述法。對鴉片戰爭的過程等內容,可以用講述法來解決。3.分析法。...

  • 鴉片戰爭學案(精選2篇)

    第10課 鴉片戰爭【三維目標】1、 知識與能力:識記虎門銷煙、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理解本單元包括這課沿著兩條線索展開:既是西方列強侵略奴役中國人民的歷史,又是中國人民反抗壓...

  • 第1課 鴉片戰爭教案(精選3篇)

    △課標要求:列舉兩次鴉片戰爭期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事跡, 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一、鴉片戰爭開拓 海外市場 和掠奪 生產資料 ——根本原因虎門銷煙——借口工業革命后, 英國需要開拓 海外市場...

  • 1.1-1.2 鴉片戰爭(通用17篇)

    第一章第一節《鴉片戰爭》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中國近代史的起止時間、分期及社會性質2.鴉片戰爭前夕的世界形勢及清朝統治的危機3.鴉片走私和禁煙運動4.鴉片戰爭的過程5.識記知識點:虎門銷煙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二、德育目標...

  • 中英鴉片戰爭 教案(精選4篇)

    教學目的一、學生應掌握的基礎知識:1840年6月英國發動鴉片戰爭;1841年英軍侵占香港島;關天培虎門犧牲;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葛云飛定海犧牲;陳化成吳淞犧牲;1942年8月鴉片戰爭結束;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中美《望廈...

  • 中英鴉片戰爭(通用10篇)

    教學目標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的英勇抗爭;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簽訂;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危害;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 第1課 鴉片戰爭(精選8篇)

    △課標要求:列舉兩次鴉片戰爭期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一、鴉片戰爭開拓和掠奪——根本原因虎門銷煙——借口工業革命后,英國需要開拓和掠奪→中國占統治地位并實行政策...

  • 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通用13篇)

    人教課標版歷史 八年級上學期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惡行徑,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使中國舉世聞名的皇家宮苑付之一炬,主權進一步喪失,土地...

  • 鴉片戰爭,(精選14篇)

    課程標準:列舉1840年至19xx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復習重點:1、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分析。...

  • 鴉片戰爭(通用14篇)

    教學目標基礎知識學習目標掌握前的中國和世界;禁煙運動;的原因、經過及結果。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通過了解前夕中外狀況,使學生掌握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

  • 《鴉片戰爭》(精選17篇)

    第一章 第一節 鴉片戰爭教學目標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奮勇抵抗;鴉片戰爭的結束...

  • 第一課 《鴉片戰爭》 學案(精選11篇)

    第一課 《鴉片戰爭》 學案教學目標: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掌握虎門銷煙的壯舉;理解《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讓學生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增強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教學重點:虎門銷煙 《南京條約》一:課前預...

  • 八年級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 | 久草一区二区 | 午夜男女XX00视频福利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 美女高潮网| 免费在线观看的av | 日韩在线精品一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丝袜 | 亚洲欧美一区二 | 国语对白做爰xxxⅹ性69视频 | 久久久无码a片观看免费 | 免费不卡欧美自拍视频 | 91亚洲精品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嫩草 | 毛片基地免费观看 | www.九九久久| 老熟女激烈的高潮 | 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 | AV无码中文字幕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丰满护士巨好爽好大乳小说 | 91久久久精品视频 | 欧美在线免费观看一区 | 色九九九 |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久久 | 国内av一区二区 | 天海翼一区二区 | 久草网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区中文字幕 |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 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全部免费的a毛片在线看 | 97大神超碰在线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高清av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馆v视影院 | 国产99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三级吃奶头添泬播放 | 91porny九色打屁股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不 | 亚洲免费看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