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初中歷史教案 > 八年級歷史教案 > 中英鴉片戰爭 教案(精選4篇)

中英鴉片戰爭 教案

發布時間:2023-01-07

中英鴉片戰爭 教案(精選4篇)

中英鴉片戰爭 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一、學生應掌握的基礎知識:

  1840年6月英國發動鴉片戰爭;1841年英軍侵占香港島;關天培虎門犧牲;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葛云飛定海犧牲;陳化成吳淞犧牲;1942年8月鴉片戰爭結束;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簽訂;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二、學生應從思想上認識:

  1.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蓄謀己久的侵略中國的非正義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抗英,顯示出中國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氣概和強烈的愛國精神。清政府要妥協屈服,喪權辱國,進一步暴露出封建統治者的腐敗。

  2.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英《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破壞了中國的主權,中國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三、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討論鴉片戰爭中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分析中英《南京條約》及其影響,培養學生揭示歷史現象的實質和理解中國歷史發生轉折性變化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爭的影響

  難點:鴉片戰爭的影響

  教學設備

  1.抄寫歷史材料三則:《安德魯·韓德森致拉本特函》摘錄、《義律致巴麥尊私人機密件》摘錄、中英《虎門條約》摘錄

  2.歷史地圖:《鴉片戰爭形勢圖》

  3.投影片:中英《南京條約》及附件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先后采取了哪些掠奪中國的手段?林則徐在廣州采取了哪些禁煙措施?

  〔導入  新課〕

  1839年8月,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倫敦的英國外交部。10月1日,英國內閣會議決定“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海去”。第二年就發生了中國近代史上清政府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較量——中英鴉片戰爭。

  〔講授新課〕

  第6課 中英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板書)

  (提問)這場戰爭為什么叫“鴉片戰爭”?(學生回答可能是“因為林則徐禁煙,英國想報復”,或“因為英國政府要保護鴉片走私”等。教師要明確指出)這場戰爭的爆發是與鴉片有關系,與中國禁煙有關系。英國政府發動侵華戰爭僅僅是為了保護罪惡的鴉片走私嗎?

  從這兩段史料中可以看出英國資產階級是多么珍惜這一“機會”。請同學們想一想,英國資產階級想“強迫中國接受”的“條件”或是說最根本的侵略要求到底是什么?“商務”是指什么?(提示學生結合第5課的內容回答)英國資產階級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借機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在中國開辟他們企盼已久的商品市場和掠奪原料的產地。當時如果沒有林則徐禁煙,英國侵略者也會尋找其它借口發動戰爭,侵略中國。

  一、英國發動侵華戰爭(板書)

  1.英國挑起戰爭(1840.6)(板書)

  (出示《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

  隨著英國資產階級的戰爭喧囂,英國政府擬定了侵略步驟、侵略具體要求,包括要占領哪些地方,迫使中國開放哪些口岸。1840年6月,載有4000多人的48艘英國軍艦出現在我國廣東海面,以侵略軍封鎖珠江口進行挑釁為標志,中英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英軍遠途而來,林則徐采取“以守為戰,以逸待勞”的戰略,組織漁民夜里順潮放火船,引燃敵船。廣東軍民合力,戒備森嚴。英軍無隙可乘,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進逼天津,威脅北京。

  本來就沒有足夠抗敵決心的道光帝此時一心“速和”,命令直隸總督琦善赴天津海口與英軍談判。琦善以道光帝的名義送給侵略者大批肉、蛋、糧食,并答復只要英軍退回廣東,清政府對林則徐一定“重治其罪”,替英國“代伸冤抑”。英軍撤兵南下。道光帝認為琦善退敵有功,把林則徐撤職查辦,改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州和英軍談判。

  2.英軍占領香港島(1841)(板書)

  當時在道光帝看來,只要不割地,英國的其它要求還是可以答應的。談判開始,侵略者突然襲擊虎門,向琦善施加軍事壓力。琦善屈服了。他表示英國可以在尖沙嘴和香港兩處,“擇一地寄寓泊船”,但要奏明道光帝批準。1841年初,英軍不待道光帝批準,派兵占領了香港,搶奪到侵華的重要基地。

  二、中國軍民奮起抗英

  1.虎門之戰 關天培(板書)

  琦善的妥協行徑,道光帝認為有損清政府的尊嚴,盛怒之下,發布詔書,決定對英作戰,派宗室奕山到廣州主持軍事。

  英軍獲悉清朝調兵遣將,決定先發制人,再次進攻虎門。因奕山未到,廣州軍事仍由琦善主持。虎門炮臺守軍力薄勢單,處境困難。琦善拒發援兵。負責鎮守虎門的清軍將領是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這位62歲的老人在18艘敵艦的進攻面前毫無懼色。他親自點燃巨炮,率領將士與敵人殊死搏斗。“士卒呼聲撼山,海水沸揚”,半日激戰,重創敵艦3艘。終因彈盡援絕,守兵死傷過半,英軍從后面登陸擁上炮臺。關天培抽出腰刀,猛砍敵人。他身上受傷數十處,鮮血濕透了衣甲,仍與敵人肉搏,直到犧牲在虎門炮臺上。關天培是鴉片戰爭中的民族英雄。(在板書“關天培”外面加畫長方框。讓學生看教材上“關天培”畫像。)

  虎門要塞陷落一個多月以后,奕山姍姍而至廣州,日夜飲酒作樂。英軍占領城北后山頂上的四方炮臺,居高臨下,轟擊城內。城中一萬多清軍慌亂無主。奕山“伏在一隅,半籌莫展”,只好豎起白旗,命廣州知府出城向敵人求和。

  2.三元里人民抗英(板書)

  在鴉片戰爭中,抵抗侵略的既有一部分清軍中的愛國官兵,還有刀斧犁鋤在手即成軍器的普通民眾,三元里人民聯合抗英是其中最光輝的一例。

  英軍占領廣州北部各炮臺以后,經常四處騷擾。(提示學生看教材“英國劫掠隊”漫畫)英軍暴行激起廣州地區人民的憤怒。1841年5月末,英軍闖到三元里一帶搶劫,三元里的農民、漁民、手工工人在丘陵起伏的牛欄岡與英軍激戰,打敗英軍。

  (請一學生讀課文中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小字內容,請學生看“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和旗幟和武器”圖)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敢于同侵略者斗爭的英雄氣概。一位廣東官吏承認,“逆夷自破虎門以來,未有如此之受創者”(廣東按察使王庭蘭語)。

  3.定海之戰 葛云飛(板書)

  清政府的妥協退讓并沒有換來侵略者的停戰息兵。為什么?(啟發學生回答英軍侵略中國的那些目的此時還沒有全部實現。)英軍決定擴大戰爭。他們從香港出發,再次北犯。1841年秋,英軍攻陷廈門,接著二次進攻定海。定海守軍在總兵葛云飛等率領下,浴血奮戰六晝夜。葛云飛中炮,壯烈犧牲。(在板書“葛云飛”外加畫長方框。)進攻定海的英軍都不得不佩服地說:“定海守軍表現得很英勇”。定海在裝備精良的敵人進攻下,再次失陷。接著,英軍又攻陷寧波,寧波一帶的農民組織黑水黨神出鬼沒、機智靈活地殺死不少駐守寧波的英軍士兵,攪得敵人日夜不安。

  4.吳淞之戰 陳化成(板書)

  1842年6月,英軍集中兵力進攻長江的門戶吳淞。吳淞守將、年近70的江南提督陳化成知道這將是一場惡戰,他對士兵說:“我今日極力用兵,欲以死報國恩”。在英軍的猛攻下,陳化成身受七處重傷,鮮血從上身一直流到小腿,仍揮旗督戰,“開炮”的指揮令聲漸漸從大到小……。這位老將終于戰死在吳淞炮臺,實現了他的誓言。(在板書“陳化成”外加畫長方框。)

  5.鎮江之戰

  英軍攻陷吳淞后,相繼攻下上海、寶山,然后沿江而上,在鎮江遇到頑強抵抗。鎮江軍民用抬槍、長矛抗擊英國的軍艦大炮。當敵人爬上城墻時,有的清軍士兵沖上去,抱住敵人從城墻上跳下去,和敵人同歸于盡。英軍傷亡慘重。恩格斯在一篇文章中熱情贊揚中國鎮江守,他說如果英國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但是,英國的炮艦終于直逼南京,停泊在南京下關江面。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道光帝派欽差大臣趕到南京,與英軍議和。1842年8月,清政府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較量以失敗而告終,英國資產階級終于得以“乘戰勝之余威”提出他們的條件,“強迫中國接受”。

  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板書)

  1.中英《南京條約》(1842.8)(板書)

  1842年8月29日,在中國長江江面停泊的英國“皋華麗”號戰艦上,英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的代表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有人把1842年8月29日稱為中國的“第一個國恥日”。通過《南京條約》,侵略者得到了什么?清政府出讓了什么?(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出示“中英《南京條約》及附件主要內容”投影片的下列四點。)

  ①割香港島

  ②賠款2100萬元

  ③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④協定關稅

  第一項內容是割香港島。(指導學生看教材“中英《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示意圖”,說明香港島與通常講的香港地區的地理概念。然后采用談話法進行教學。)英國是在1842年得到香港島的嗎?把割香港島寫入條約意味著什么?用國際條約的形式,從法律上規定中國割讓香港島,使英國對香港島的占領合法化。這樣,中國的領土發生了什么變化?進而使中國的主權發生什么變化?中國的領土主權遭到破壞。(副板書“領土主權”)英國為什么要處心積慮得到香港島?(提示學生從軍事、經濟、政治角度回答。)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說:“香港是插入中國領土的一個楔子。”

  第二項內容是中國賠款英國2100萬銀元。一枚銀元重0.72兩至0.73兩之間,請每位同學按0.72兩重計算一下,2100萬元合多少兩白銀?(副板書“1512萬兩”)這筆巨額賠款由誰承擔呢?清政府把賠款負擔轉嫁到廣大人民身上。2100萬元的賠款實質是對中華民族的掠奪,是對中國廣大人民的掠奪。

  第三項內容是開放五個通商口岸。(請學生在教材“鴉片戰爭示意圖”上標出五個通商口岸)為什么在150多年前的中國,開放通商口岸是英國獲得的一項侵略中國的權益呢?(注意引導學生從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方面回答。)英國政府發動鴉片戰爭是為了以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得到東方這一廣大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進行經濟掠奪。炮口下開放的通商口岸,是無互利可言的。英國資產階級通過通商口岸把英國商品轉銷中國各地,又從這里轉運走他們需要的資源。五個通商口岸成為西方資產階級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的中心、不等價交換的中心、牟取暴利的中心。那么,進出口中國海關的英貨稅款由誰確定呢?

  第四項內容是協定關稅。中國海關稅率,中國無權自行決定,必須同英國共同議定。只要英國不同意,中國就不能增加海關稅。而英國為了推銷英國商品、掠奪中國源科,憑借協定關稅,大大壓低了英國貨物的進出口稅。1843年的稅率降到5.56%,比原稅率減少73.19%,(同時副板書三個百分比)。中國海關失去了保護本國經濟的作用。成為便利外國資本主義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的工具。協定關稅標志著中國失去了關稅自主權。(副板書“關稅主權”)

  《南京條約》對于中國來說,完全是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道光帝認為有了條約就可永保太平了,外國侵略者則把它視為獲取侵略權益的開始。《南京條約》簽訂的第二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兩個條約,稱為《南京條約》附件。

  2.《南京條約》附件(板書)

  (出示“中英《南京條約》及附件主要內容”投影片的下列三點。)

  ①領事裁判權

  ②片面最惠國待遇

  ③建立租界

  (請學生閱讀教材注釋“領事裁判權”,思考“領事裁判權”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外國人在中國領土上對中國人民犯了罪,中國的法律卻不能制裁他,這表明中國的司法主權遭到嚴重破壞。(副板書“司法主權”)

  什么是片面最惠國待遇呢?請看附件規定。(出示史料)“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用示平允。”(中英《虎門條約》)這就是說只要中國給其他國家好處,英國就可以同享。正常的國際交往中,最惠國待遇應是雙方互惠。英國只要求中國給予英國最惠國待遇,卻未承諾英國給予中國同等待遇,這就成為簽約雙方不平等的“片面”最惠國待遇。繼英國之后,有15個國家先后從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國待遇。由此會出現什么局面?清政府只要給一國某種特權,就要給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國家同樣的特權,中國變為資本主義世界爭相宰割的對象。

  附件規定,準許英國人在五口租地建房,永遠居住。這是日后“租界”制度的開始。租界是資本主義國家強迫清政府在通商口岸或城市劃出的作為外僑“居留和經商”的一定區域。后來侵略者逐漸取得租界的管理權,租界成為他們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據點,成為“國中之國”。英國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個租界。

  《南京條約》附件使英國從炮艦轟開的中國大門里攫取到更多的侵略權益,接踵而至的是美國和法國。

  3.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板書)

  美國和法國是趁火打劫者。鴉片戰爭時,美國軍艦就趕到中國領海,為英軍助威。戰后,美法緊步英國后塵,派艦隊來華,以武力威脅驚魂未定的清政府。1844年,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中美簽訂《望廈條約》;在廣州黃埔的一艘法國軍艦上,中法簽訂了《黃埔條約》。美法兩國除享受英國在華取得的各種特權外,又擴大了侵略權益,如美國軍艦可以自由出入通商口岸等,中國的領海主權遭到破壞。

  后來,葡萄牙、比利時、瑞典、挪威等國也紛沓而至,要求簽約。清政府本著“一視同仁”的賣國原則,讓他們“利益均沾”。中國的門戶向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敞開了。中國社會開始發生歷史性的變化,變化的轉折點是鴉片戰爭。

  四、鴉片戰爭的影響(板書)

  1.社會性質變化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政治上是獨立的主權國家,經濟上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后的中國政治、經濟開始發生什么變化?結合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尋找變化的原因。(引導學主推理分析。)

  英國割占香港島,中國領土主權遭到破壞;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協定關稅,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遭到破壞;侵略者取得領事裁判權,中國的司法主權遭到破壞。當一個國家已經不能全部獨立地擁有領土主權、關稅主權、司法主權時,這個國家的主權完整就遭到破壞。中國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開始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

  五口通商后,鴉片走私更加猖獗,中國白銀繼續外流,戰爭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人民生活愈加貧困。西方列強向中國傾銷工業品,中國的家庭手工業遭到破壞,小農經濟逐漸破產。中國開始變為半封建社會。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以鴉片戰爭為開端,逐步變化的。社會性質的變化引起一系列變化。

  2.社會矛盾、革命任務、革命性質變化(板書)

  (可以從引導學生討論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入手,教師概括)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原有的主要矛盾,即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沒有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而消失,反而更加尖稅;戰后又增加了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在這兩對主要矛盾中,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兩對主要矛盾的存在,決定了中國人民必須開始擔負起雙重革命任務,要同時反對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者。中國歷史進入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課堂小結〕

  1840年—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告終,清政府被迫同西方侵略者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這場戰爭留給人們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盡管有關天培、葛云飛、陳化成率軍浴血奮戰,有三元里人民、寧波黑水黨自發抗英,清朝仍然失敗了,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該題難度大,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史實中概括結論,要視學生水平和課堂時間引導討論深度。第一種討論,可直接從琦善、奕山以及道光帝等人的昏庸、妥協、投降行為,深刻揭露清朝封建統治的腐敗,得出這是導致清政府失敗的主要原因的結論。第二種討論,可從琦善等人行徑、清軍裝備及作戰情況諸方面,概括出清朝的政治腐敗、經濟技術落后,軍隊戰斗力弱等;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是鴉片戰爭中出現的偶然現象嗎?結合第5課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情況,得出中國的封建統治已經走向衰落,盡管有局部地區愛國軍民奮起抵抗,但是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在戰爭中組織有效的、始終如一的抵抗。第三種討論,如果學生在分析時談到英國軍事裝備先進;又是蓄謀侵略,教師可從內因外因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統治的腐朽,因而無法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較量中取勝。)

  〔布置作業 〕

  本課教材后的練習題。

中英鴉片戰爭 教案 篇2

  教學重點: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鴉片戰爭的影響

  教學難點 :對一些專用名詞的理解和把握、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就部分問題進行探究。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本資源庫提供的網絡型課件,進行網絡教學。

  板書設計 :

  中英鴉片戰爭

  一、英國發動侵略戰爭

  1.英國挑起戰爭(1840.6)

  2.英軍侵占香港島和虎門之戰(1841.1關天培)

  3.奕山廣州降敵(1841.5)

  二、中國人民奮起抗英

  1.三元里 牛欄岡大捷

  2.定海之戰(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黑水黨

  3.吳淞之戰(陳化成)

  4.鎮江之戰(海齡)

  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1.中英《南京條約》(1842)及其附件(1843)

  2.中法《黃埔條約》(1844)和中美《望廈條約》(1844)

  四、鴉片戰爭的影響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首先,教師可以進行復習提問:清朝封建統治走向衰落時,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其目的是什么?開辟中國市場,推銷英國工業品,掠奪中國廉價的工業原料。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這就是英國侵略中國的根本原因。

  英國資產階級先后采取了哪些手段來掠奪中國?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如下步驟:

  商品→特殊商品(鴉片)→炮艦

  1839年8月,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倫敦的英國外交部。10月1日,英國內閣會議決定“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海去”。第二年就發生了中國近代史上清政府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較量——中英鴉片戰爭。

  一、英國發動侵略戰爭

  以這場戰爭為什么叫“鴉片戰爭”?展開討論,最后指出當時如果沒有林則徐禁煙,英國侵略者也會尋找其他借口發動戰爭。

  1.英國挑起戰爭(1840.6)

  提示學生注意鴉片戰爭開始的標志:以侵略軍封鎖珠江口挑釁為標志,中英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2.英軍侵占香港島和虎門之戰(1841.1關天培)

  教師應該強調當時道光帝的驚恐動搖;突出在談判桌上屈服的琦善和在虎門抗敵殉國的關天培正反兩個人物,給學生以強烈的對比沖擊。

  3.奕山廣州降敵(1841.5)

  “清逆將軍”奕山秉承道光帝“進剿”以顯“國威”的使命,但這是一個污蔑“粵民皆漢奸”;提出廣東“患不在外而在內”,“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動主張的昏官。這樣做的惡果,摧殘了抗英力量,有利于英軍侵略。在妄圖僥幸一戰成功失敗后,奕山最終“伏在一隅,半籌莫展”,只好豎起白旗,命廣州知府出城乞和。

  二、中國人民奮起抗英

  1.三元里人民抗英 牛欄岡大捷

  可以請一名朗誦水平較高的學生讀課文中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小字內容,然后請學生看“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和旗幟武器”圖。“逆夷自破虎門以來,未有如此之受創者”。另外特別指出幫助英軍脫出重圍的人是奕山。對此時奕山的行徑,可以引用當時的愛國思想家魏源的詩作加以評價,“前時但說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縱夷”——魏源《寰海》。在中國近代史上確實可以看到“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官怕洋人”這樣一個三角關系的怪圈,盡管有的官員并沒有喪失攘夷之志。

  2.廈門、定海之戰(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和寧波黑水黨

  這是鴉片戰爭中英軍第二次進攻定海。教師應突出定海三總兵的英勇事跡和寧波一帶的農民組織黑水黨的抗敵斗爭。

  3.吳淞之戰(陳化成)

  吳淞守將年近七十的江南提督陳化成以死報國恩的事跡,與兩江總督牛鑒臨陣狼狽脫逃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師通過比較給學生以沖突。

  4.鎮江之戰(海齡)

  首先,贊揚鎮江守軍的英勇抗敵,可引用恩格斯的話:“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此外,還必須聲討英國殖民者犯下的戰爭罪行:攻陷鎮江后,大肆燒殺劫掠。鎮江出現“無市不空,無家不破”,“婦女尸體滿道上”的悲慘景象。

  恩格斯指出:“英軍作戰時自始至終采取了極端殘酷的手段,這種手段是和引起這次戰爭的走私貪欲完全相符的。”

  1842年8月,英國的炮艦終于直逼南京,停泊于南京下關江面。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道光帝派欽差大臣趕到南京,與英軍議和。清政府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較量以失敗而告終。

  此時可以思考:為什么愛國軍民的浴血奮戰,但最終中國仍然戰敗?請同學們來談談鴉片戰爭清政府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該題難度大,在組織討論中,一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史實中概括結論;二要視學生水平和課堂時間引導討論深度。第一種討論,可從琦善、奕山、牛鑒以及道光帝等人的昏庸、妥協、投降的行為,深刻揭露清朝封建統治的腐敗,得出這是導致清政府失敗的主要原因的結論。第二種討論,可從琦善等人行徑、清軍裝備及作戰情況諸方面,概括出清朝的政治腐敗、經濟技術落后,軍隊戰斗力弱等;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鴉片戰爭中出現的偶然現象嗎?結合第5課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情況,得出中國的封建統治已經走向衰落,盡管局部地區愛國軍民奮起抵抗,但是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在戰爭中組織有效的、始終如一的抵抗。第三種討論,如果學生在分析時談到英國軍事裝備先進;又是蓄謀侵略,教師可從內因外因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統治的腐敗,因而無法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有的較量中取勝。

  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1.中英《南京條約》(1842)及其附件(1843)

  1842年8月29日是中國的“第一個國恥日”。教師可以提問:英國侵略者通過條約獲得了哪些侵略權益?清政府是怎樣喪權辱國的呢?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南京條約》及《南京條約》附件的主要內容并一一分析其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注意結合外交知識分析其破壞中國主權的類型。

  2.中法《黃埔條約》(1844)和中美《望廈條約》(1844)

  探討為什么美國政府專使顧盛得意洋洋的說“美國及其他國家,必須感謝英國,因為它訂立了南京條約,開放了中國門戶。但現在,英國卻和其他國家,也須感謝美國,因為我們將這門戶開放得更寬闊了。”?

  四、鴉片戰爭的影響

  中國的門戶向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敞開了。中國社會開始發生歷史性的變化,變化的轉折點是鴉片戰爭,此后,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的民主主義革命。建議教師利用圖示,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推導出社會性質→主要矛盾→革命任務→革命時期的變化這一邏輯關系,得出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一結論。

中英鴉片戰爭 教案 篇3

  教學重點: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鴉片戰爭的影響

  教學難點 :對一些專用名詞的理解和把握、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就部分問題進行探究。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本資源庫提供的網絡型課件,進行網絡教學。

  板書設計 :

  中英鴉片戰爭

  一、英國發動侵略戰爭

  1.英國挑起戰爭(1840.6)

  2.英軍侵占香港島和虎門之戰(1841.1關天培)

  3.奕山廣州降敵(1841.5)

  二、中國人民奮起抗英

  1.三元里 牛欄岡大捷

  2.定海之戰(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黑水黨

  3.吳淞之戰(陳化成)

  4.鎮江之戰(海齡)

  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1.中英《南京條約》(1842)及其附件(1843)

  2.中法《黃埔條約》(1844)和中美《望廈條約》(1844)

  四、鴉片戰爭的影響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首先,教師可以進行復習提問:清朝封建統治走向衰落時,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其目的是什么?開辟中國市場,推銷英國工業品,掠奪中國廉價的工業原料。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這就是英國侵略中國的根本原因。

  英國資產階級先后采取了哪些手段來掠奪中國?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如下步驟:

  商品→特殊商品(鴉片)→炮艦

  1839年8月,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倫敦的英國外交部。10月1日,英國內閣會議決定“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海去”。第二年就發生了中國近代史上清政府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較量——中英鴉片戰爭。

  一、英國發動侵略戰爭

  以這場戰爭為什么叫“鴉片戰爭”?展開討論,最后指出當時如果沒有林則徐禁煙,英國侵略者也會尋找其他借口發動戰爭。

  1.英國挑起戰爭(1840.6)

  提示學生注意鴉片戰爭開始的標志:以侵略軍封鎖珠江口挑釁為標志,中英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2.英軍侵占香港島和虎門之戰(1841.1關天培)

  教師應該強調當時道光帝的驚恐動搖;突出在談判桌上屈服的琦善和在虎門抗敵殉國的關天培正反兩個人物,給學生以強烈的對比沖擊。

  3.奕山廣州降敵(1841.5)

  “清逆將軍”奕山秉承道光帝“進剿”以顯“國威”的使命,但這是一個污蔑“粵民皆漢奸”;提出廣東“患不在外而在內”,“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動主張的昏官。這樣做的惡果,摧殘了抗英力量,有利于英軍侵略。在妄圖僥幸一戰成功失敗后,奕山最終“伏在一隅,半籌莫展”,只好豎起白旗,命廣州知府出城乞和。

  二、中國人民奮起抗英

  1.三元里人民抗英 牛欄岡大捷

  可以請一名朗誦水平較高的學生讀課文中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小字內容,然后請學生看“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和旗幟武器”圖。“逆夷自破虎門以來,未有如此之受創者”。另外特別指出幫助英軍脫出重圍的人是奕山。對此時奕山的行徑,可以引用當時的愛國思想家魏源的詩作加以評價,“前時但說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縱夷”——魏源《寰海》。在中國近代史上確實可以看到“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官怕洋人”這樣一個三角關系的怪圈,盡管有的官員并沒有喪失攘夷之志。

  2.廈門、定海之戰(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和寧波黑水黨

  這是鴉片戰爭中英軍第二次進攻定海。教師應突出定海三總兵的英勇事跡和寧波一帶的農民組織黑水黨的抗敵斗爭。

  3.吳淞之戰(陳化成)

  吳淞守將年近七十的江南提督陳化成以死報國恩的事跡,與兩江總督牛鑒臨陣狼狽脫逃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師通過比較給學生以沖突。

  4.鎮江之戰(海齡)

  首先,贊揚鎮江守軍的英勇抗敵,可引用恩格斯的話:“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此外,還必須聲討英國殖民者犯下的戰爭罪行:攻陷鎮江后,大肆燒殺劫掠。鎮江出現“無市不空,無家不破”,“婦女尸體滿道上”的悲慘景象。

  恩格斯指出:“英軍作戰時自始至終采取了極端殘酷的手段,這種手段是和引起這次戰爭的走私貪欲完全相符的。”

  1842年8月,英國的炮艦終于直逼南京,停泊于南京下關江面。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道光帝派欽差大臣趕到南京,與英軍議和。清政府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較量以失敗而告終。

  此時可以思考:為什么愛國軍民的浴血奮戰,但最終中國仍然戰敗?請同學們來談談鴉片戰爭清政府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該題難度大,在組織討論中,一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史實中概括結論;二要視學生水平和課堂時間引導討論深度。第一種討論,可從琦善、奕山、牛鑒以及道光帝等人的昏庸、妥協、投降的行為,深刻揭露清朝封建統治的腐敗,得出這是導致清政府失敗的主要原因的結論。第二種討論,可從琦善等人行徑、清軍裝備及作戰情況諸方面,概括出清朝的政治腐敗、經濟技術落后,軍隊戰斗力弱等;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鴉片戰爭中出現的偶然現象嗎?結合第5課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情況,得出中國的封建統治已經走向衰落,盡管局部地區愛國軍民奮起抵抗,但是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在戰爭中組織有效的、始終如一的抵抗。第三種討論,如果學生在分析時談到英國軍事裝備先進;又是蓄謀侵略,教師可從內因外因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統治的腐敗,因而無法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有的較量中取勝。

  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1.中英《南京條約》(1842)及其附件(1843)

  1842年8月29日是中國的“第一個國恥日”。教師可以提問:英國侵略者通過條約獲得了哪些侵略權益?清政府是怎樣喪權辱國的呢?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南京條約》及《南京條約》附件的主要內容并一一分析其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注意結合外交知識分析其破壞中國主權的類型。

  2.中法《黃埔條約》(1844)和中美《望廈條約》(1844)

  探討為什么美國政府專使顧盛得意洋洋的說“美國及其他國家,必須感謝英國,因為它訂立了南京條約,開放了中國門戶。但現在,英國卻和其他國家,也須感謝美國,因為我們將這門戶開放得更寬闊了。”?

  四、鴉片戰爭的影響

  中國的門戶向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敞開了。中國社會開始發生歷史性的變化,變化的轉折點是鴉片戰爭,此后,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的民主主義革命。建議教師利用圖示,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推導出社會性質→主要矛盾→革命任務→革命時期的變化這一邏輯關系,得出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一結論。

中英鴉片戰爭 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一、學生應掌握的基礎知識:

  1840年6月英國發動鴉片戰爭;1841年英軍侵占香港島;關天培虎門犧牲;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葛云飛定海犧牲;陳化成吳淞犧牲;1942年8月鴉片戰爭結束;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簽訂;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二、學生應從思想上認識:

  1.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蓄謀己久的侵略中國的非正義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抗英,顯示出中國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氣概和強烈的愛國精神。清政府要妥協屈服,喪權辱國,進一步暴露出封建統治者的腐敗。

  2.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英《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破壞了中國的主權,中國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三、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討論鴉片戰爭中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分析中英《南京條約》及其影響,培養學生揭示歷史現象的實質和理解中國歷史發生轉折性變化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爭的影響

  難點:鴉片戰爭的影響

  教學設備

  1.抄寫歷史材料三則:《安德魯·韓德森致拉本特函》摘錄、《義律致巴麥尊私人機密件》摘錄、中英《虎門條約》摘錄

  2.歷史地圖:《鴉片戰爭形勢圖》

  3.投影片:中英《南京條約》及附件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先后采取了哪些掠奪中國的手段?林則徐在廣州采取了哪些禁煙措施?

  〔導入  新課〕

  1839年8月,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倫敦的英國外交部。10月1日,英國內閣會議決定“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海去”。第二年就發生了中國近代史上清政府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較量——中英鴉片戰爭。

  〔講授新課〕

  第6課 中英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板書)

  (提問)這場戰爭為什么叫“鴉片戰爭”?(學生回答可能是“因為林則徐禁煙,英國想報復”,或“因為英國政府要保護鴉片走私”等。教師要明確指出)這場戰爭的爆發是與鴉片有關系,與中國禁煙有關系。英國政府發動侵華戰爭僅僅是為了保護罪惡的鴉片走私嗎?

  從這兩段史料中可以看出英國資產階級是多么珍惜這一“機會”。請同學們想一想,英國資產階級想“強迫中國接受”的“條件”或是說最根本的侵略要求到底是什么?“商務”是指什么?(提示學生結合第5課的內容回答)英國資產階級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借機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在中國開辟他們企盼已久的商品市場和掠奪原料的產地。當時如果沒有林則徐禁煙,英國侵略者也會尋找其它借口發動戰爭,侵略中國。

  一、英國發動侵華戰爭(板書)

  1.英國挑起戰爭(1840.6)(板書)

  (出示《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

  隨著英國資產階級的戰爭喧囂,英國政府擬定了侵略步驟、侵略具體要求,包括要占領哪些地方,迫使中國開放哪些口岸。1840年6月,載有4000多人的48艘英國軍艦出現在我國廣東海面,以侵略軍封鎖珠江口進行挑釁為標志,中英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英軍遠途而來,林則徐采取“以守為戰,以逸待勞”的戰略,組織漁民夜里順潮放火船,引燃敵船。廣東軍民合力,戒備森嚴。英軍無隙可乘,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進逼天津,威脅北京。

  本來就沒有足夠抗敵決心的道光帝此時一心“速和”,命令直隸總督琦善赴天津海口與英軍談判。琦善以道光帝的名義送給侵略者大批肉、蛋、糧食,并答復只要英軍退回廣東,清政府對林則徐一定“重治其罪”,替英國“代伸冤抑”。英軍撤兵南下。道光帝認為琦善退敵有功,把林則徐撤職查辦,改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州和英軍談判。

  2.英軍占領香港島(1841)(板書)

  當時在道光帝看來,只要不割地,英國的其它要求還是可以答應的。談判開始,侵略者突然襲擊虎門,向琦善施加軍事壓力。琦善屈服了。他表示英國可以在尖沙嘴和香港兩處,“擇一地寄寓泊船”,但要奏明道光帝批準。1841年初,英軍不待道光帝批準,派兵占領了香港,搶奪到侵華的重要基地。

  二、中國軍民奮起抗英

  1.虎門之戰 關天培(板書)

  琦善的妥協行徑,道光帝認為有損清政府的尊嚴,盛怒之下,發布詔書,決定對英作戰,派宗室奕山到廣州主持軍事。

  英軍獲悉清朝調兵遣將,決定先發制人,再次進攻虎門。因奕山未到,廣州軍事仍由琦善主持。虎門炮臺守軍力薄勢單,處境困難。琦善拒發援兵。負責鎮守虎門的清軍將領是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這位62歲的老人在18艘敵艦的進攻面前毫無懼色。他親自點燃巨炮,率領將士與敵人殊死搏斗。“士卒呼聲撼山,海水沸揚”,半日激戰,重創敵艦3艘。終因彈盡援絕,守兵死傷過半,英軍從后面登陸擁上炮臺。關天培抽出腰刀,猛砍敵人。他身上受傷數十處,鮮血濕透了衣甲,仍與敵人肉搏,直到犧牲在虎門炮臺上。關天培是鴉片戰爭中的民族英雄。(在板書“關天培”外面加畫長方框。讓學生看教材上“關天培”畫像。)

  虎門要塞陷落一個多月以后,奕山姍姍而至廣州,日夜飲酒作樂。英軍占領城北后山頂上的四方炮臺,居高臨下,轟擊城內。城中一萬多清軍慌亂無主。奕山“伏在一隅,半籌莫展”,只好豎起白旗,命廣州知府出城向敵人求和。

  2.三元里人民抗英(板書)

  在鴉片戰爭中,抵抗侵略的既有一部分清軍中的愛國官兵,還有刀斧犁鋤在手即成軍器的普通民眾,三元里人民聯合抗英是其中最光輝的一例。

  英軍占領廣州北部各炮臺以后,經常四處騷擾。(提示學生看教材“英國劫掠隊”漫畫)英軍暴行激起廣州地區人民的憤怒。1841年5月末,英軍闖到三元里一帶搶劫,三元里的農民、漁民、手工工人在丘陵起伏的牛欄岡與英軍激戰,打敗英軍。

  (請一學生讀課文中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小字內容,請學生看“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和旗幟和武器”圖)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敢于同侵略者斗爭的英雄氣概。一位廣東官吏承認,“逆夷自破虎門以來,未有如此之受創者”(廣東按察使王庭蘭語)。

  3.定海之戰 葛云飛(板書)

  清政府的妥協退讓并沒有換來侵略者的停戰息兵。為什么?(啟發學生回答英軍侵略中國的那些目的此時還沒有全部實現。)英軍決定擴大戰爭。他們從香港出發,再次北犯。1841年秋,英軍攻陷廈門,接著二次進攻定海。定海守軍在總兵葛云飛等率領下,浴血奮戰六晝夜。葛云飛中炮,壯烈犧牲。(在板書“葛云飛”外加畫長方框。)進攻定海的英軍都不得不佩服地說:“定海守軍表現得很英勇”。定海在裝備精良的敵人進攻下,再次失陷。接著,英軍又攻陷寧波,寧波一帶的農民組織黑水黨神出鬼沒、機智靈活地殺死不少駐守寧波的英軍士兵,攪得敵人日夜不安。

  4.吳淞之戰 陳化成(板書)

  1842年6月,英軍集中兵力進攻長江的門戶吳淞。吳淞守將、年近70的江南提督陳化成知道這將是一場惡戰,他對士兵說:“我今日極力用兵,欲以死報國恩”。在英軍的猛攻下,陳化成身受七處重傷,鮮血從上身一直流到小腿,仍揮旗督戰,“開炮”的指揮令聲漸漸從大到小……。這位老將終于戰死在吳淞炮臺,實現了他的誓言。(在板書“陳化成”外加畫長方框。)

  5.鎮江之戰

  英軍攻陷吳淞后,相繼攻下上海、寶山,然后沿江而上,在鎮江遇到頑強抵抗。鎮江軍民用抬槍、長矛抗擊英國的軍艦大炮。當敵人爬上城墻時,有的清軍士兵沖上去,抱住敵人從城墻上跳下去,和敵人同歸于盡。英軍傷亡慘重。恩格斯在一篇文章中熱情贊揚中國鎮江守,他說如果英國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但是,英國的炮艦終于直逼南京,停泊在南京下關江面。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道光帝派欽差大臣趕到南京,與英軍議和。1842年8月,清政府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較量以失敗而告終,英國資產階級終于得以“乘戰勝之余威”提出他們的條件,“強迫中國接受”。

  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板書)

  1.中英《南京條約》(1842.8)(板書)

  1842年8月29日,在中國長江江面停泊的英國“皋華麗”號戰艦上,英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的代表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有人把1842年8月29日稱為中國的“第一個國恥日”。通過《南京條約》,侵略者得到了什么?清政府出讓了什么?(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出示“中英《南京條約》及附件主要內容”投影片的下列四點。)

  ①割香港島

  ②賠款2100萬元

  ③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④協定關稅

  第一項內容是割香港島。(指導學生看教材“中英《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示意圖”,說明香港島與通常講的香港地區的地理概念。然后采用談話法進行教學。)英國是在1842年得到香港島的嗎?把割香港島寫入條約意味著什么?用國際條約的形式,從法律上規定中國割讓香港島,使英國對香港島的占領合法化。這樣,中國的領土發生了什么變化?進而使中國的主權發生什么變化?中國的領土主權遭到破壞。(副板書“領土主權”)英國為什么要處心積慮得到香港島?(提示學生從軍事、經濟、政治角度回答。)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說:“香港是插入中國領土的一個楔子。”

  第二項內容是中國賠款英國2100萬銀元。一枚銀元重0.72兩至0.73兩之間,請每位同學按0.72兩重計算一下,2100萬元合多少兩白銀?(副板書“1512萬兩”)這筆巨額賠款由誰承擔呢?清政府把賠款負擔轉嫁到廣大人民身上。2100萬元的賠款實質是對中華民族的掠奪,是對中國廣大人民的掠奪。

  第三項內容是開放五個通商口岸。(請學生在教材“鴉片戰爭示意圖”上標出五個通商口岸)為什么在150多年前的中國,開放通商口岸是英國獲得的一項侵略中國的權益呢?(注意引導學生從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方面回答。)英國政府發動鴉片戰爭是為了以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得到東方這一廣大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進行經濟掠奪。炮口下開放的通商口岸,是無互利可言的。英國資產階級通過通商口岸把英國商品轉銷中國各地,又從這里轉運走他們需要的資源。五個通商口岸成為西方資產階級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的中心、不等價交換的中心、牟取暴利的中心。那么,進出口中國海關的英貨稅款由誰確定呢?

  第四項內容是協定關稅。中國海關稅率,中國無權自行決定,必須同英國共同議定。只要英國不同意,中國就不能增加海關稅。而英國為了推銷英國商品、掠奪中國源科,憑借協定關稅,大大壓低了英國貨物的進出口稅。1843年的稅率降到5.56%,比原稅率減少73.19%,(同時副板書三個百分比)。中國海關失去了保護本國經濟的作用。成為便利外國資本主義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的工具。協定關稅標志著中國失去了關稅自主權。(副板書“關稅主權”)

  《南京條約》對于中國來說,完全是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道光帝認為有了條約就可永保太平了,外國侵略者則把它視為獲取侵略權益的開始。《南京條約》簽訂的第二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兩個條約,稱為《南京條約》附件。

  2.《南京條約》附件(板書)

  (出示“中英《南京條約》及附件主要內容”投影片的下列三點。)

  ①領事裁判權

  ②片面最惠國待遇

  ③建立租界

  (請學生閱讀教材注釋“領事裁判權”,思考“領事裁判權”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外國人在中國領土上對中國人民犯了罪,中國的法律卻不能制裁他,這表明中國的司法主權遭到嚴重破壞。(副板書“司法主權”)

  什么是片面最惠國待遇呢?請看附件規定。(出示史料)“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用示平允。”(中英《虎門條約》)這就是說只要中國給其他國家好處,英國就可以同享。正常的國際交往中,最惠國待遇應是雙方互惠。英國只要求中國給予英國最惠國待遇,卻未承諾英國給予中國同等待遇,這就成為簽約雙方不平等的“片面”最惠國待遇。繼英國之后,有15個國家先后從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國待遇。由此會出現什么局面?清政府只要給一國某種特權,就要給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國家同樣的特權,中國變為資本主義世界爭相宰割的對象。

  附件規定,準許英國人在五口租地建房,永遠居住。這是日后“租界”制度的開始。租界是資本主義國家強迫清政府在通商口岸或城市劃出的作為外僑“居留和經商”的一定區域。后來侵略者逐漸取得租界的管理權,租界成為他們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據點,成為“國中之國”。英國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個租界。

  《南京條約》附件使英國從炮艦轟開的中國大門里攫取到更多的侵略權益,接踵而至的是美國和法國。

  3.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板書)

  美國和法國是趁火打劫者。鴉片戰爭時,美國軍艦就趕到中國領海,為英軍助威。戰后,美法緊步英國后塵,派艦隊來華,以武力威脅驚魂未定的清政府。1844年,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中美簽訂《望廈條約》;在廣州黃埔的一艘法國軍艦上,中法簽訂了《黃埔條約》。美法兩國除享受英國在華取得的各種特權外,又擴大了侵略權益,如美國軍艦可以自由出入通商口岸等,中國的領海主權遭到破壞。

  后來,葡萄牙、比利時、瑞典、挪威等國也紛沓而至,要求簽約。清政府本著“一視同仁”的賣國原則,讓他們“利益均沾”。中國的門戶向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敞開了。中國社會開始發生歷史性的變化,變化的轉折點是鴉片戰爭。

  四、鴉片戰爭的影響(板書)

  1.社會性質變化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政治上是獨立的主權國家,經濟上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后的中國政治、經濟開始發生什么變化?結合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尋找變化的原因。(引導學主推理分析。)

  英國割占香港島,中國領土主權遭到破壞;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協定關稅,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遭到破壞;侵略者取得領事裁判權,中國的司法主權遭到破壞。當一個國家已經不能全部獨立地擁有領土主權、關稅主權、司法主權時,這個國家的主權完整就遭到破壞。中國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開始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

  五口通商后,鴉片走私更加猖獗,中國白銀繼續外流,戰爭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人民生活愈加貧困。西方列強向中國傾銷工業品,中國的家庭手工業遭到破壞,小農經濟逐漸破產。中國開始變為半封建社會。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以鴉片戰爭為開端,逐步變化的。社會性質的變化引起一系列變化。

  2.社會矛盾、革命任務、革命性質變化(板書)

  (可以從引導學生討論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入手,教師概括)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原有的主要矛盾,即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沒有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而消失,反而更加尖稅;戰后又增加了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在這兩對主要矛盾中,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兩對主要矛盾的存在,決定了中國人民必須開始擔負起雙重革命任務,要同時反對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者。中國歷史進入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課堂小結〕

  1840年—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告終,清政府被迫同西方侵略者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這場戰爭留給人們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盡管有關天培、葛云飛、陳化成率軍浴血奮戰,有三元里人民、寧波黑水黨自發抗英,清朝仍然失敗了,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該題難度大,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史實中概括結論,要視學生水平和課堂時間引導討論深度。第一種討論,可直接從琦善、奕山以及道光帝等人的昏庸、妥協、投降行為,深刻揭露清朝封建統治的腐敗,得出這是導致清政府失敗的主要原因的結論。第二種討論,可從琦善等人行徑、清軍裝備及作戰情況諸方面,概括出清朝的政治腐敗、經濟技術落后,軍隊戰斗力弱等;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是鴉片戰爭中出現的偶然現象嗎?結合第5課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情況,得出中國的封建統治已經走向衰落,盡管有局部地區愛國軍民奮起抵抗,但是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在戰爭中組織有效的、始終如一的抵抗。第三種討論,如果學生在分析時談到英國軍事裝備先進;又是蓄謀侵略,教師可從內因外因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統治的腐朽,因而無法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較量中取勝。)

  〔布置作業 〕

  本課教材后的練習題。

中英鴉片戰爭 教案(精選4篇) 相關內容:
  • 鴉片戰爭 教學設計(精選3篇)

    鴉片戰爭 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思路本教學設計綜合多種教學手法。1.歸納法。像鴉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條約》的影響等內容,都需用到此法。2.講述法。對鴉片戰爭的過程等內容,可以用講述法來解決。3.分析法。...

  • 鴉片戰爭學案(精選2篇)

    第10課 鴉片戰爭【三維目標】1、 知識與能力:識記虎門銷煙、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理解本單元包括這課沿著兩條線索展開:既是西方列強侵略奴役中國人民的歷史,又是中國人民反抗壓...

  • 第1課 鴉片戰爭教案(精選3篇)

    △課標要求:列舉兩次鴉片戰爭期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事跡, 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一、鴉片戰爭開拓 海外市場 和掠奪 生產資料 ——根本原因虎門銷煙——借口工業革命后, 英國需要開拓 海外市場...

  • 1.1-1.2 鴉片戰爭(通用17篇)

    第一章第一節《鴉片戰爭》教學設計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中國近代史的起止時間、分期及社會性質2.鴉片戰爭前夕的世界形勢及清朝統治的危機3.鴉片走私和禁煙運動4.鴉片戰爭的過程5.識記知識點:虎門銷煙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二、德育目標...

  • 中英鴉片戰爭(通用10篇)

    教學目標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的英勇抗爭;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簽訂;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危害;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 第1課 鴉片戰爭(精選8篇)

    △課標要求:列舉兩次鴉片戰爭期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一、鴉片戰爭開拓和掠奪——根本原因虎門銷煙——借口工業革命后,英國需要開拓和掠奪→中國占統治地位并實行政策...

  • 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通用13篇)

    人教課標版歷史 八年級上學期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惡行徑,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使中國舉世聞名的皇家宮苑付之一炬,主權進一步喪失,土地...

  • 鴉片戰爭,(精選14篇)

    課程標準:列舉1840年至19xx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復習重點:1、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分析。...

  • 鴉片戰爭(通用14篇)

    教學目標基礎知識學習目標掌握前的中國和世界;禁煙運動;的原因、經過及結果。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通過了解前夕中外狀況,使學生掌握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

  • 《鴉片戰爭》(精選17篇)

    第一章 第一節 鴉片戰爭教學目標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奮勇抵抗;鴉片戰爭的結束...

  • 第一課 《鴉片戰爭》 學案(精選11篇)

    第一課 《鴉片戰爭》 學案教學目標: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掌握虎門銷煙的壯舉;理解《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讓學生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增強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教學重點:虎門銷煙 《南京條約》一:課前預...

  • 1.1-1.2 鴉片戰爭(精選17篇)

    1.1-1.2 鴉片戰爭教學目標1. 知識要求:了解或掌握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奮勇抵抗;鴉片戰爭的結束;中英《南京條約》;中英《五口通...

  • 鴉片戰爭的影響(通用9篇)

    教學目標基礎知識學習目標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 第四單元第12課  鴉片戰爭教案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第12課 鴉片戰爭教案教學目標1、基礎知識:(1)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國戰敗的原因。...

  • 第1課 鴉片戰爭教案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第1課 鴉片戰爭教學目標基礎知識了 解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并由此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掌 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

  • 八年級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最近中文文幕天免费 | 中国大陆黄色片 | 国产高潮呻吟久久渣男片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男男系列 | 92看片淫黄大片一级 | 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a级肉欲大片xxx | 少妇厨房愉情理伦片免费 | 国产一区二区精彩视频 | 91刘玥在线观看未删减 | 色吊丝永久性观看网站 | 午夜激情视频网站 | 日韩a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熟妇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黄色影片导航在线观看 | 日韩一二三区不卡在线视频 | 久青草影院 | www操 | 精品1区2区3区4区产品乱码9 |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成在人线 | 免费看片A级毛片免费看 | 久久婷婷国产91天堂综合精品 | 丰满护士巨好爽好大乳小说 | 曰本人做爰大片免费观看一老师 | 黄色一级毛片免费看 | 曰本女人牲交视频免费 |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麻豆 | 免费大全|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 穆斯林少妇xxxxx潮喷 | 毛片内射-百度 | 8x8x精品国产一区 | 毛片女人毛片一级毛片毛片 |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色戒 | 亚洲精品口国自一产A片 | 小雪好紧好滑好湿好爽视频 |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照片 | 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 狠狠狠狠狠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