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 教案(通用6篇)
第二次鴉片戰爭 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英、法、美三國提出“修約”要求。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英軍炮擊廣州。英法聯軍攻陷廣州。英法聯軍進攻天津,《天津條約》的簽訂及其主要內容。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北京條約》的簽訂及其主要內容。沙俄侵占中國大片領土。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美等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鴉片戰爭中所得的侵略權益而進行的一場侵略戰爭。它實質上是鴉片戰爭的繼續。
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又一次體現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及反動本質。
3.沙俄不但伙同英、法、美三國共同侵略中國,而且乘機侵占了中國大片領土。
4.第二次鴉片戰爭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5.火燒圓明園不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華民族的國恥,它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奮發圖強,振興中華。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教師幫助學生思考“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說它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從而培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教師指導學生結合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社會的危害,從而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3.要求學生比較兩次鴉片戰爭中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及影響,鍛煉其對歷史知識的歸納,比較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其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
難點:這次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系,在此期間各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交錯關系,清政府對這次戰爭所持的態度。
教學用具:投影片、錄像片
板書提綱:
一、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
2.英法發動侵略戰爭的借口
3.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二、英法聯軍進攻天津
1.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天津
2.《天津條約》1858年
三、英法聯軍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戰
2.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和火燒圓明園
3.《北京條約》
四、沙俄侵占中國大片領土
五、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危害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教師先放一段編輯好的有關第一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的錄像,直觀地讓學生回憶起舊知識。然后教師指出:在鴉片戰爭中,英、法、美等國雖然攫取了許多侵略權益,但是它們并不滿足,決定利用中國爆發人民起義、清政府忙于鎮壓之機,擴大侵略權益,對中國發動了一次新的侵略戰爭。因為這次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二、講授新課
一、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繼續發展,擴大市場的要求更加迫切。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大門被打開了。英國資產階級為開辟了一個擁有四億人口的廣闊市場,興奮得發狂,以為能大量銷售產品,獲得高額利潤。英國資本家們曾夢想只要“中國人每人每年需要一頂棉織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蘭現有的工廠就已經供應不上了”。然而他們所想往的美景沒有出現。雖然外國棉紡織品和其他工業品大量涌進中國,但由于受到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抵制,外國商品一直銷路不暢。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1854年,英、法、美三國提出“修約”要求,企圖借機達到使中國全境開放;外國公使進駐北京;鴉片貿易合法化的目的,并且以幫助鎮壓太平天國作為交換條件。而清政府擔心外國勢力繼續深入,危及其統治利益,拒絕了“修約”要求。英法就陰謀發動戰爭來迫使清政府屈服。
2.英法發動侵略戰爭的借口
1856年,英、法兩國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由,尋釁挑起戰爭。
(請學生閱讀課文小字有關“馬神甫事件”和“亞羅號事件”的內容。)
教師指出:所謂“馬神甫事件”和“亞羅號事件”,是英法侵略者為發動侵略戰爭,蓄意制造的借口。
3.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856年10月下旬,英國派兵艦突然闖進珠江口,炮轟廣州,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年,法國也出兵參加侵略戰爭,俄國和美國則以“調停”為名,充當英、法的幫兇。
面臨英法聯軍的進攻,兩廣總督葉名琛不作戰守準備,在衙門里夢想請神仙下界的主意。臨戰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敵船入內”也“不可發炮還擊”,以至廣州很快失陷。葉名琛也作了俘虜,被解往印度。時人譏諷他為“六不”總督:“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如此疆臣,如此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
廣州陷落后,廣州附近人民自發組織起來打擊敵人,使侵略者驚恐萬狀。(布置學生閱讀小字部分。)
二、英法聯軍進攻天津
1.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天津
為了更快達到侵略目的,英法決定迅速北上,迫近清政府的統治中心,逼清政府就范,于是,英法聯軍除留一部分守廣州外,其余軍隊于1858年乘艦北上,至天津白河口。美俄公使隨聯軍同往,借“調停”之名,偽裝“中立”。5月20日,英法侵略軍突然向大沽炮臺攻擊。大沽炮臺陳舊落后,防務松弛,守將逃跑很快被聯軍攻占。接著侵略軍又攻陷天津,揚言進攻北京,本來就沒有抗敵決心的清政府慌作一團,咸豐帝慌忙派人與英法議和。6月初,談判開始,英法代表驕橫要挾。俄、美扮演“調停人”角色從中漁利。在俄美英法的威逼利誘下,清政府終于先后與四國列強簽訂了《天津條約》。
2.《天津條約》
請學生誦讀《天津條約》內容。教師提問:請同學們先回憶一下《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看看它們與《天津條約》有哪些相似與不同?(思考,暫不作答)
《天津條約》簽訂后,英法聯軍退出天津。清政府暫時得到“安寧”。英法資產階級雖已通過《天津條約》擴大了侵略權益,但欲壑難填,他們遠不滿足從中國攫取的利益,叫嚷:“條約中有關商務的條款不能令人滿意”,蓄意利用換約時機,向中國勒索更多特權。
三、英法聯軍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戰
(找學生朗讀課文有關大沽之戰的小字。)
大沽之戰英法慘敗的消息傳到英法國內,英法資產階級惱羞成怒,叫囂:“大不列顛應攻打中國沿海各地,占領京城,將皇帝逐出皇宮”,“應該教訓中國人重視英國人,英國人高出于中國人之上,應成為中國人的主人”。1860年春,英、法組織新的侵華遠征軍,出動艦船200余艘,軍隊25000多名,于7月底闖到大沽口外準備發動進攻。面對英法兩國擴大戰爭之勢,清政府的腐敗再次暴露出來,幻想與英法議和,不但未加強大沽防務,反而減弱防守,以示和談誠意。此時,俄國公使表面保持“中立”,暗中卻向英法提供了“北塘毫無戒備,盡可進攻”的情報。8月1日,聯軍在北塘登陸,攻占大沽、天津。9月初,聯軍向通州推進。清政府派人到通州求和,談判破裂。9月21日敵軍進攻通州八里橋。清軍“奮不顧身,齊聲大呼殺賊,進如山倒”。而主帥僧格林沁等撤隊逃跑,使全軍動搖,八里橋失守。22日,咸豐倉皇出奔熱河,留下他的異母弟恭親王奕訢向侵略者求和。10月5日侵略軍到達北京城下,6日進犯圓明園,13日控制了北京。
3.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和火燒圓明園
圓明園,位于北京西北郊。由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組成,占地面積約5200畝,周長近10公里,建筑面積達16萬平方米(相當于北京皇宮的建筑面積)。清朝從康熙至咸豐的六代帝王,歷時150多年,集中全國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把它營建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大型皇家宮苑。圓明園風景秀麗集中外園林藝術之大成。如:長春園最北邊有一組西式宮殿建筑西洋樓,是乾隆時期根據西方傳教土郎世寧的設計,由中國匠師精心建造的。西洋樓景區的“大水法”和“遠瀛觀”系由白石砌成,雖為歐式建筑,但揉合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特點,中西合壁,堪稱一絕。圓明園不僅是中國封建時代建筑藝術的結晶,而且是世界罕見的博物館和藝術館。清朝的皇家寶物主要不在紫禁城里的宮殿中,而是在圓明園。西方譽之為“萬園之園”是當之無愧的。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占領圓明園。聯軍司令部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搶劫三天。這群貪婪兇殘的強盜把園內的金銀珠寶洗劫一空。一個英國軍官,第一次搶到一個縷金花盆,盆中栽著一株高1英尺的黃金樹,樹上掛著以紅玉為核心的藍寶石果子。他將搶到的寶物,裝了七大筐,歸為己有。第二次,他又搶到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和大批寶物。在瘋狂搶劫之后,18日,英國公使額爾金童命令幾千名侵略軍在園內四處放火。大火接連三天不熄,黑色的云團籠罩在整個北京上空,煙灰一直飄到10多公里外的北京城內,圓明園竟成一片廢墟。
(放圓明園滄桑史有關錄像)
英法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不僅引起廣大中國民眾的強烈憤慨,而且也受到世界進步人士的譴責。
(請學生閱讀課文小字雨果的評論。)
在火燒圓明園的同時,英法聯軍控制了北京,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又一批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4.《北京條約》的簽訂
1860年10月24日和25日,奕訴在武力威脅下與英法代表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要學生閱讀歸納課本《北京條約》的內容)
(教師指導學生,比較《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思考:英法又獲得了哪些侵略權益?)
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第二次鴉片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結束。
(提問: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為什么會再次失敗?)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歸納)
①清政府一心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對外沒有堅決抵抗的決心,從又恨又怕到求和要協投降。如1858年《天津條約》的簽訂,1859年大沽之戰之后表現直至簽訂《北京條約》。
②清朝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如葉名琛與廣州之戰;僧格林泌指揮的八里橋保衛戰;咸豐帝1860年逃往熱河等。
③清政府寄希望于美、俄調停,而美俄兩國實際上是英法進攻的幫兇,通過英法的侵略從中漁利。
所以,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再次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同時也暴露了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
四、沙俄侵占中國大片領土
沙俄對中國領土的擴張的野心由來已久。
(引導學生回憶,清朝前期抗擊沙俄侵略的斗爭,終以《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兩國東段邊界。)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它一方面積極參與協助英法侵略中國,另一方面,乘人之危,加緊侵占中國領土。1858年,沙俄用武力威脅清廷黑龍江將軍奕訢簽訂了中俄《瑗琿條約》,割占中國領土60多萬平方公里。1860年又利用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之機,自稱調停第二次鴉片戰爭“有功”,并以幫助鎮壓太平軍為誘餌,向奕訢提交了一份新的中俄條約草案和俄國單方面繪制的東部邊界地圖,逼迫奕訢一字不能更易”,否則“兵端不難屢興”。11月奕訢被迫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通過這個條約沙俄割占中國4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此后又于1864年,1881年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和《中俄改訂條約》前后共割占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在中國近代史上,沙俄是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講述以上過程時可制成復合彩色投影片,一邊演示一邊講解,也可要求學生在課本地圖上涂上顏色增強直觀性,最后要學生看課本的歸納圖表。)
五、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危害
(前面講《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內容時,已讓同學思考回憶《南京條約》及附件有關知識,因此這里連續設問:中英鴉片戰爭對中國的主要危害是什么?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又遭受哪些更大的損害呢?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引出兩次鴉片戰爭結果的比較。)
①喪失領土、主權的增多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英國割占香港島,使中國領土完整遭到破壞,而且關稅、司法、領海等主權也遭到踐踏。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英國進而割占了九龍司地方一區,而沙俄則通過《瑗琿條約》、《北京條約》割占中國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使中國領土完整進一步喪失。至于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的規定,更為外國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政府準備了便利條件。
②外國侵略勢力的深入及擴展
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開放5個通商口岸,為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打開了國門,但其侵略勢力基本在東南沿海地區。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因《天津條約》、《北京條約》規定,中國又增開了天津在內的11處通商口岸,使列強侵略勢力從東南沿海擴展至整個沿海,從大陸漫延至島嶼,從沿海深入到沿江內地。另外有關外國人、外國船的特殊規定,使他們的侵略活動更加有恃無恐。
③中國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第一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則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課堂小結)放有關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剪輯錄像,回顧本課內容。
第二次鴉片戰爭 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近代史上外國資本主義發動的第二次侵略中國的戰爭。本課應重點把握幾個特點:第一、這次戰爭是外國資本主義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第二、這次戰爭武裝侵略中國的國家除英國外,法國也加人進侵略者的行列,俄國、美國以調停人自居,實際上充當了英、法的幫兇,是幾個資本主義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歷史。第三、英、法、俄、美等國家,在武裝侵略的基礎上,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第四、中華民族有著光榮的反抗侵略的傳統,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廣大人民群眾,愛國官兵奮起反抗,英勇斗爭,與清政府的妥協投降形成鮮明對照。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此外,本課的備課,一定要注意歷史的連續性,與本課內容有密切聯系的歷史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和“19世紀60年代清朝政局的變動”,備課時應注意這些內容的結合。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英、法、美企圖擴大侵略權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開始;英法聯軍攻占廣州、天津、北京;《天津條約》的簽訂;火燒圓明園;《北京條約》的簽訂;沙俄侵占我國大片領土。
2.思想教育:①通過講述外國資本主義的野蠻侵略和掠奪,使學生認識到這種野蠻的侵略和掠奪,是中國近代開始落伍的根本原因。②通過講述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的英勇斗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決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能力培養:①通過對第二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探索,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②通過對不平等條約內容的分析,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經過;《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沙俄侵占中國領土。
難點:英法為什么要再次發動戰爭?
教學方法 講述與課堂討論相結合,輔之以錄像手段。
教學過程
(導人)北京的西郊,曾有一處規模浩大,金壁輝煌的清代皇家園林,它就是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130多年前,一伙強盜闖入圓明園,他們大肆洗劫之后,為了掩蓋其罪行,一把火燒毀了這座名園。今天,當我們漫步在圓明園的廢墟上,沉思在斷壁殘垣的遺跡旁,心中總是忘不了那一把罪惡之火。這節課我們就來講點燃這把罪惡之火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板書)
1.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原因(板書)
(課堂討論一:英、法為什么要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為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可給學生介紹幾條材料)
材料1:1854年夏,英、法、美三國提出修改條約(《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主要要求有三點:中國全境開放通商,至少長江可自由航行;外國公使進駐北京;鴉片貿易合法化。1856年,美國公使再次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修約”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
材料2:清政府拒絕“修約”后,英國公使宣稱“除非有一個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強迫,是得不到條約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貿易情況的改善。”
材料3:1856年10月,廣東水師登上一艘曾在香港注冊,但已過期的中國船“亞羅號”,逮捕了船上兩名海盜和有走私嫌疑的船員。英國公使包令也承認,這艘船“法律上不能予以保護。”可英國政府卻指示他“決不讓步,決不放過一件小事。”
材料4: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致函兩廣總督葉名琛,捏造事實,提出釋放被捕人犯,向英方賠禮道歉的要求。葉名琛據實駁斥,但不久即妥協退讓,同意英方要求。可英方拒絕接受人犯,英艦悍然開進內河,點燃戰火。
(通過對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引導,使學生實現這樣的恩維軌跡:英國等提出“修約”,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第二、以“武力示威”來強迫修改條約,“改善”通商和貿易情況,是西方列強貫用的伎倆,其實質就是侵略。第三,既然實質是侵略,亞羅號事件就只不過是發動戰爭的借口。由此得出結論:外國侵略者妄圖擴大在中國的侵略權益,加緊對中國的掠奪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板書)
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年,英法聯合出兵,攻陷廣州。廣州附近幾萬人奮起自衛。
二、英法聯軍進攻天津(板書)
1.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和天津(板書)
英法聯軍為了更快迫使清政府就范,決定沿海北上,進攻大沽。大沽炮臺是海河的人海口,天津的門戶,大沽一失,天津就危急,并威脅北京。但這時,咸豐皇帝仍然把主要力量對付風起云涌的人民革命,而對英法侵略軍則采取“柔遠之方”,因此寄希望于俄美的“調停”,沒有認真備戰。5月,英法聯軍進攻大沽炮臺,守軍將士英勇還擊,但由于統兵將領的逃跑,大沽炮臺終于失陷。緊接著,聯軍攻占了天津,并揚言進攻北京。清政府慌忙派大臣赴天津談判求和。
2.《天津條約》的簽訂(板書)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可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英法兩國還得到巨額賠款。條約簽訂后,聯軍退出了天津。
三、進攻北京和火燒圓明園(板書)
1.大沽之戰(板書)
《天津條約》簽訂后,遠在歐洲的馬克思就預料到英法不會滿足既得利益,斷言:“這個條約不僅不能鞏固和平,反而使戰爭必然重起。”事實正是如此,聯軍退回海上后,清政府重修大沽炮臺,并派重兵把守。1859年,英法蓄意利用換約之機,重新挑起戰端,向中國進行更多的勒索。這年6月,聯軍不顧清政府規定的進京路線,派軍艦炸毀海河口攔河鐵鏈,再次襲擊大沽炮臺。守衛炮臺的愛國官兵,沉著應戰,奮起反擊,直隸提督史榮椿臨危不懼,指揮若定,后來中炮犧牲。炮臺附近的人民冒著槍林彈雨為戰士們送餅送面,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經過一晝夜激戰,敵艦沉四艘,傷六艘,侵略軍傷亡近500人,狼狽而逃。
大沽戰敗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資產階級政壇上一片喧囂,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1860年,英軍1萬8千人,法軍7千人,乘二百余艘艦船,于這年8月再次猛攻大沽,中國守軍奮力苦戰,但大沽炮臺最終失守。
2.火燒圓明園(板書)
大沽炮臺失守后,聯軍攻占天津,并于這年10月,攻入北京。咸豐皇帝留下他的弟弟恭親王奕訴與侵略者議和,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英法聯軍野蠻地洗劫了天津和北京,并闖入北京西郊的圓明園,他們大肆搶劫,每個軍官和士兵的口袋和背包都塞滿了金銀財寶。為了掩蓋罪行,侵略軍放火燒毀了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法國大作家雨果憤怒地譴責了這一震驚世界的暴行,宣稱這兩個叫法蘭西和英吉利的強盜,將來要交付歷史的審判。(放映“火燒圓明園”的錄像片斷,并指導學生閱讀雨果給布特勒的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3.《北京條約》的簽訂(板書)
1860年10月下旬,奕近在英法武力逼迫和沙俄挾制下,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增加大量的賠款等等。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了。
四、沙俄侵占中國大片領土(板書)
1.沙俄對我國的瘋狂侵略(板書)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俄國表面上充當調停人,實際上卻趁火打劫,充當幫兇。1858年,沙俄以武力相威脅,通過中俄《愛琿條約》,割占中國東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通過中俄《北京條約》,又割占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沙俄于1864年,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紀》,割占中國西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81年,又通過《中俄改訂條約》及以后的幾個勘界議定書,割占中國西部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樣,沙俄共割占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其面積相當于三個法國,六個英國。沙俄是歷史上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2.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板書)
(課堂討論二: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是什么?引導學生按照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分析方法,通過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和中國被侵略的史實進行蹤合分析,得出結論。最后教師明確指出)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長江中游;資本主義列強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使清朝政局發生了變化;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通過本課小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資本主義列強正是通過多次這樣的侵略和掠奪,使自己成為富國和強國;中國也正是多次遭到這樣的侵略,而延緩了文明、進步的發展進程。)
第二次鴉片戰爭 教案 篇3
(一)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英、法、美三國提出“修約”要求。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英軍炮擊廣州。英法聯軍攻陷廣州。英法聯軍進攻天津,《天津條約》的簽訂及其主要內容。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北京條約》的簽訂及其主要內容。沙俄侵占中國大片領土。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美等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鴉片戰爭中所得的侵略權益而進行的一場侵略戰爭。它實質上是鴉片戰爭的繼續。
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又一次體現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及反動本質。
3.沙俄不但伙同英、法、美三國共同侵略中國,而且乘機侵占了中國大片領土。
4.第二次鴉片戰爭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5.火燒圓明園不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華民族的國恥,它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奮發圖強,振興中華。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教師幫助學生思考“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說它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從而培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教師指導學生結合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社會的危害,從而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3.要求學生比較兩次鴉片戰爭中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及影響,鍛煉其對歷史知識的歸納,比較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其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
難點:這次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系,在此期間各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交錯關系,清政府對這次戰爭所持的態度。
教學用具:投影片、錄像片
板書提綱:
一、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
2.英法發動侵略戰爭的借口
3.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二、英法聯軍進攻天津
1.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天津
2.《天津條約》1858年
三、英法聯軍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戰
2.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和火燒圓明園
3.《北京條約》
四、沙俄侵占中國大片領土
五、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危害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教師先放一段編輯好的有關第一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的錄像,直觀地讓學生回憶起舊知識。然后教師指出:在鴉片戰爭中,英、法、美等國雖然攫取了許多侵略權益,但是它們并不滿足,決定利用中國爆發人民起義、清政府忙于鎮壓之機,擴大侵略權益,對中國發動了一次新的侵略戰爭。因為這次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二、講授新課
一、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繼續發展,擴大市場的要求更加迫切。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大門被打開了。英國資產階級為開辟了一個擁有四億人口的廣闊市場,興奮得發狂,以為能大量銷售產品,獲得高額利潤。英國資本家們曾夢想只要“中國人每人每年需要一頂棉織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蘭現有的工廠就已經供應不上了”。然而他們所想往的美景沒有出現。雖然外國棉紡織品和其他工業品大量涌進中國,但由于受到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抵制,外國商品一直銷路不暢。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1854年,英、法、美三國提出“修約”要求,企圖借機達到使中國全境開放;外國公使進駐北京;鴉片貿易合法化的目的,并且以幫助鎮壓太平天國作為交換條件。而清政府擔心外國勢力繼續深入,危及其統治利益,拒絕了“修約”要求。英法就陰謀發動戰爭來迫使清政府屈服。
2.英法發動侵略戰爭的借口
1856年,英、法兩國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由,尋釁挑起戰爭。
(請學生閱讀課文小字有關“馬神甫事件”和“亞羅號事件”的內容。)
教師指出:所謂“馬神甫事件”和“亞羅號事件”,是英法侵略者為發動侵略戰爭,蓄意制造的借口。
3.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856年10月下旬,英國派兵艦突然闖進珠江口,炮轟廣州,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年,法國也出兵參加侵略戰爭,俄國和美國則以“調停”為名,充當英、法的幫兇。
面臨英法聯軍的進攻,兩廣總督葉名琛不作戰守準備,在衙門里夢想請神仙下界的主意。臨戰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敵船入內”也“不可發炮還擊”,以至廣州很快失陷。葉名琛也作了俘虜,被解往印度。時人譏諷他為“六不”總督:“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如此疆臣,如此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
廣州陷落后,廣州附近人民自發組織起來打擊敵人,使侵略者驚恐萬狀。(布置學生閱讀小字部分。)
二、英法聯軍進攻天津
1.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天津
為了更快達到侵略目的,英法決定迅速北上,迫近清政府的統治中心,逼清政府就范,于是,英法聯軍除留一部分守廣州外,其余軍隊于1858年乘艦北上,至天津白河口。美俄公使隨聯軍同往,借“調停”之名,偽裝“中立”。5月20日,英法侵略軍突然向大沽炮臺攻擊。大沽炮臺陳舊落后,防務松弛,守將逃跑很快被聯軍攻占。接著侵略軍又攻陷天津,揚言進攻北京,本來就沒有抗敵決心的清政府慌作一團,咸豐帝慌忙派人與英法議和。6月初,談判開始,英法代表驕橫要挾。俄、美扮演“調停人”角色從中漁利。在俄美英法的威逼利誘下,清政府終于先后與四國列強簽訂了《天津條約》。
2.《天津條約》
請學生誦讀《天津條約》內容。教師提問:請同學們先回憶一下《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看看它們與《天津條約》有哪些相似與不同?(思考,暫不作答)
《天津條約》簽訂后,英法聯軍退出天津。清政府暫時得到“安寧”。英法資產階級雖已通過《天津條約》擴大了侵略權益,但欲壑難填,他們遠不滿足從中國攫取的利益,叫嚷:“條約中有關商務的條款不能令人滿意”,蓄意利用換約時機,向中國勒索更多特權。
三、英法聯軍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戰
(找學生朗讀課文有關大沽之戰的小字。)
大沽之戰英法慘敗的消息傳到英法國內,英法資產階級惱羞成怒,叫囂:“大不列顛應攻打中國沿海各地,占領京城,將皇帝逐出皇宮”,“應該教訓中國人重視英國人,英國人高出于中國人之上,應成為中國人的主人”。1860年春,英、法組織新的侵華遠征軍,出動艦船200余艘,軍隊25000多名,于7月底闖到大沽口外準備發動進攻。面對英法兩國擴大戰爭之勢,清政府的腐敗再次暴露出來,幻想與英法議和,不但未加強大沽防務,反而減弱防守,以示和談誠意。此時,俄國公使表面保持“中立”,暗中卻向英法提供了“北塘毫無戒備,盡可進攻”的情報。8月1日,聯軍在北塘登陸,攻占大沽、天津。9月初,聯軍向通州推進。清政府派人到通州求和,談判破裂。9月21日敵軍進攻通州八里橋。清軍“奮不顧身,齊聲大呼殺賊,進如山倒”。而主帥僧格林沁等撤隊逃跑,使全軍動搖,八里橋失守。22日,咸豐倉皇出奔熱河,留下他的異母弟恭親王奕訢向侵略者求和。10月5日侵略軍到達北京城下,6日進犯圓明園,13日控制了北京。
3.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和火燒圓明園
圓明園,位于北京西北郊。由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組成,占地面積約5200畝,周長近10公里,建筑面積達16萬平方米(相當于北京皇宮的建筑面積)。清朝從康熙至咸豐的六代帝王,歷時150多年,集中全國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把它營建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大型皇家宮苑。圓明園風景秀麗集中外園林藝術之大成。如:長春園最北邊有一組西式宮殿建筑西洋樓,是乾隆時期根據西方傳教土郎世寧的設計,由中國匠師精心建造的。西洋樓景區的“大水法”和“遠瀛觀”系由白石砌成,雖為歐式建筑,但揉合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特點,中西合壁,堪稱一絕。圓明園不僅是中國封建時代建筑藝術的結晶,而且是世界罕見的博物館和藝術館。清朝的皇家寶物主要不在紫禁城里的宮殿中,而是在圓明園。西方譽之為“萬園之園”是當之無愧的。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占領圓明園。聯軍司令部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搶劫三天。這群貪婪兇殘的強盜把園內的金銀珠寶洗劫一空。一個英國軍官,第一次搶到一個縷金花盆,盆中栽著一株高1英尺的黃金樹,樹上掛著以紅玉為核心的藍寶石果子。他將搶到的寶物,裝了七大筐,歸為己有。第二次,他又搶到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和大批寶物。在瘋狂搶劫之后,18日,英國公使額爾金童命令幾千名侵略軍在園內四處放火。大火接連三天不熄,黑色的云團籠罩在整個北京上空,煙灰一直飄到10多公里外的北京城內,圓明園竟成一片廢墟。
(放圓明園滄桑史有關錄像)
英法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不僅引起廣大中國民眾的強烈憤慨,而且也受到世界進步人士的譴責。
(請學生閱讀課文小字雨果的評論。)
在火燒圓明園的同時,英法聯軍控制了北京,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又一批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4.《北京條約》的簽訂
1860年10月24日和25日,奕訴在武力威脅下與英法代表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要學生閱讀歸納課本《北京條約》的內容)
(教師指導學生,比較《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思考:英法又獲得了哪些侵略權益?)
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第二次鴉片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結束。
(提問: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為什么會再次失敗?)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歸納)
①清政府一心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對外沒有堅決抵抗的決心,從又恨又怕到求和要協投降。如1858年《天津條約》的簽訂,1859年大沽之戰之后表現直至簽訂《北京條約》。
②清朝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如葉名琛與廣州之戰;僧格林泌指揮的八里橋保衛戰;咸豐帝1860年逃往熱河等。
③清政府寄希望于美、俄調停,而美俄兩國實際上是英法進攻的幫兇,通過英法的侵略從中漁利。
所以,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再次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同時也暴露了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的野心。
四、沙俄侵占中國大片領土
沙俄對中國領土的擴張的野心由來已久。
(引導學生回憶,清朝前期抗擊沙俄侵略的斗爭,終以《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兩國東段邊界。)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它一方面積極參與協助英法侵略中國,另一方面,乘人之危,加緊侵占中國領土。1858年,沙俄用武力威脅清廷黑龍江將軍奕訢簽訂了中俄《瑗琿條約》,割占中國領土60多萬平方公里。1860年又利用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之機,自稱調停第二次鴉片戰爭“有功”,并以幫助鎮壓太平軍為誘餌,向奕訢提交了一份新的中俄條約草案和俄國單方面繪制的東部邊界地圖,逼迫奕訢一字不能更易”,否則“兵端不難屢興”。11月奕訢被迫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通過這個條約沙俄割占中國4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此后又于1864年,1881年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和《中俄改訂條約》前后共割占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在中國近代史上,沙俄是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講述以上過程時可制成復合彩色投影片,一邊演示一邊講解,也可要求學生在課本地圖上涂上顏色增強直觀性,最后要學生看課本的歸納圖表。)
五、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危害
(前面講《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內容時,已讓同學思考回憶《南京條約》及附件有關知識,因此這里連續設問:中英鴉片戰爭對中國的主要危害是什么?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又遭受哪些更大的損害呢?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引出兩次鴉片戰爭結果的比較。)
①喪失領土、主權的增多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英國割占香港島,使中國領土完整遭到破壞,而且關稅、司法、領海等主權也遭到踐踏。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英國進而割占了九龍司地方一區,而沙俄則通過《瑗琿條約》、《北京條約》割占中國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使中國領土完整進一步喪失。至于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的規定,更為外國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政府準備了便利條件。
②外國侵略勢力的深入及擴展
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開放5個通商口岸,為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打開了國門,但其侵略勢力基本在東南沿海地區。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因《天津條約》、《北京條約》規定,中國又增開了天津在內的11處通商口岸,使列強侵略勢力從東南沿海擴展至整個沿海,從大陸漫延至島嶼,從沿海深入到沿江內地。另外有關外國人、外國船的特殊規定,使他們的侵略活動更加有恃無恐。
③中國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第一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則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課堂小結)放有關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剪輯錄像,回顧本課內容。
第二次鴉片戰爭 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近代史上外國資本主義發動的第二次侵略中國的戰爭。本課應重點把握幾個特點:第一、這次戰爭是外國資本主義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第二、這次戰爭武裝侵略中國的國家除英國外,法國也加人進侵略者的行列,俄國、美國以調停人自居,實際上充當了英、法的幫兇,是幾個資本主義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歷史。第三、英、法、俄、美等國家,在武裝侵略的基礎上,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第四、中華民族有著光榮的反抗侵略的傳統,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廣大人民群眾,愛國官兵奮起反抗,英勇斗爭,與清政府的妥協投降形成鮮明對照。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此外,本課的備課,一定要注意歷史的連續性,與本課內容有密切聯系的歷史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和“19世紀60年代清朝政局的變動”,備課時應注意這些內容的結合。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英、法、美企圖擴大侵略權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開始;英法聯軍攻占廣州、天津、北京;《天津條約》的簽訂;火燒圓明園;《北京條約》的簽訂;沙俄侵占我國大片領土。
2.思想教育:①通過講述外國資本主義的野蠻侵略和掠奪,使學生認識到這種野蠻的侵略和掠奪,是中國近代開始落伍的根本原因。②通過講述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的英勇斗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決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能力培養:①通過對第二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探索,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②通過對不平等條約內容的分析,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經過;《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沙俄侵占中國領土。
難點:英法為什么要再次發動戰爭?
教學方法 講述與課堂討論相結合,輔之以錄像手段。
教學過程
(導人)北京的西郊,曾有一處規模浩大,金壁輝煌的清代皇家園林,它就是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130多年前,一伙強盜闖入圓明園,他們大肆洗劫之后,為了掩蓋其罪行,一把火燒毀了這座名園。今天,當我們漫步在圓明園的廢墟上,沉思在斷壁殘垣的遺跡旁,心中總是忘不了那一把罪惡之火。這節課我們就來講點燃這把罪惡之火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板書)
1.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原因(板書)
(課堂討論一:英、法為什么要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為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可給學生介紹幾條材料)
材料1:1854年夏,英、法、美三國提出修改條約(《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主要要求有三點:中國全境開放通商,至少長江可自由航行;外國公使進駐北京;鴉片貿易合法化。1856年,美國公使再次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修約”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
材料2:清政府拒絕“修約”后,英國公使宣稱“除非有一個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強迫,是得不到條約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貿易情況的改善。”
材料3:1856年10月,廣東水師登上一艘曾在香港注冊,但已過期的中國船“亞羅號”,逮捕了船上兩名海盜和有走私嫌疑的船員。英國公使包令也承認,這艘船“法律上不能予以保護。”可英國政府卻指示他“決不讓步,決不放過一件小事。”
材料4: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致函兩廣總督葉名琛,捏造事實,提出釋放被捕人犯,向英方賠禮道歉的要求。葉名琛據實駁斥,但不久即妥協退讓,同意英方要求。可英方拒絕接受人犯,英艦悍然開進內河,點燃戰火。
(通過對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引導,使學生實現這樣的恩維軌跡:英國等提出“修約”,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第二、以“武力示威”來強迫修改條約,“改善”通商和貿易情況,是西方列強貫用的伎倆,其實質就是侵略。第三,既然實質是侵略,亞羅號事件就只不過是發動戰爭的借口。由此得出結論:外國侵略者妄圖擴大在中國的侵略權益,加緊對中國的掠奪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2.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板書)
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年,英法聯合出兵,攻陷廣州。廣州附近幾萬人奮起自衛。
二、英法聯軍進攻天津(板書)
1.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和天津(板書)
英法聯軍為了更快迫使清政府就范,決定沿海北上,進攻大沽。大沽炮臺是海河的人海口,天津的門戶,大沽一失,天津就危急,并威脅北京。但這時,咸豐皇帝仍然把主要力量對付風起云涌的人民革命,而對英法侵略軍則采取“柔遠之方”,因此寄希望于俄美的“調停”,沒有認真備戰。5月,英法聯軍進攻大沽炮臺,守軍將士英勇還擊,但由于統兵將領的逃跑,大沽炮臺終于失陷。緊接著,聯軍攻占了天津,并揚言進攻北京。清政府慌忙派大臣赴天津談判求和。
2.《天津條約》的簽訂(板書)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條約規定了外國公使可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英法兩國還得到巨額賠款。條約簽訂后,聯軍退出了天津。
三、進攻北京和火燒圓明園(板書)
1.大沽之戰(板書)
《天津條約》簽訂后,遠在歐洲的馬克思就預料到英法不會滿足既得利益,斷言:“這個條約不僅不能鞏固和平,反而使戰爭必然重起。”事實正是如此,聯軍退回海上后,清政府重修大沽炮臺,并派重兵把守。1859年,英法蓄意利用換約之機,重新挑起戰端,向中國進行更多的勒索。這年6月,聯軍不顧清政府規定的進京路線,派軍艦炸毀海河口攔河鐵鏈,再次襲擊大沽炮臺。守衛炮臺的愛國官兵,沉著應戰,奮起反擊,直隸提督史榮椿臨危不懼,指揮若定,后來中炮犧牲。炮臺附近的人民冒著槍林彈雨為戰士們送餅送面,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經過一晝夜激戰,敵艦沉四艘,傷六艘,侵略軍傷亡近500人,狼狽而逃。
大沽戰敗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資產階級政壇上一片喧囂,叫嚷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1860年,英軍1萬8千人,法軍7千人,乘二百余艘艦船,于這年8月再次猛攻大沽,中國守軍奮力苦戰,但大沽炮臺最終失守。
2.火燒圓明園(板書)
大沽炮臺失守后,聯軍攻占天津,并于這年10月,攻入北京。咸豐皇帝留下他的弟弟恭親王奕訴與侵略者議和,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英法聯軍野蠻地洗劫了天津和北京,并闖入北京西郊的圓明園,他們大肆搶劫,每個軍官和士兵的口袋和背包都塞滿了金銀財寶。為了掩蓋罪行,侵略軍放火燒毀了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法國大作家雨果憤怒地譴責了這一震驚世界的暴行,宣稱這兩個叫法蘭西和英吉利的強盜,將來要交付歷史的審判。(放映“火燒圓明園”的錄像片斷,并指導學生閱讀雨果給布特勒的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3.《北京條約》的簽訂(板書)
1860年10月下旬,奕近在英法武力逼迫和沙俄挾制下,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增加大量的賠款等等。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了。
四、沙俄侵占中國大片領土(板書)
1.沙俄對我國的瘋狂侵略(板書)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俄國表面上充當調停人,實際上卻趁火打劫,充當幫兇。1858年,沙俄以武力相威脅,通過中俄《愛琿條約》,割占中國東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通過中俄《北京條約》,又割占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沙俄于1864年,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紀》,割占中國西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81年,又通過《中俄改訂條約》及以后的幾個勘界議定書,割占中國西部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樣,沙俄共割占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其面積相當于三個法國,六個英國。沙俄是歷史上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2.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板書)
(課堂討論二: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是什么?引導學生按照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分析方法,通過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和中國被侵略的史實進行蹤合分析,得出結論。最后教師明確指出)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長江中游;資本主義列強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使清朝政局發生了變化;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通過本課小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資本主義列強正是通過多次這樣的侵略和掠奪,使自己成為富國和強國;中國也正是多次遭到這樣的侵略,而延緩了文明、進步的發展進程。)
第二次鴉片戰爭 教案 篇5
第二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教案
一 內容與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第二次鴉片戰爭,指的是火燒圓明園,太平軍痛打洋槍隊,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其核心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以及列強侵華的罪行, 理解它關鍵就是要弄清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原因、經過、結果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學生已經學過鴉片戰爭,本節課的內容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的,由于它還與政治、地理有一定的聯系 ,所以在本學科有重要 的地位,教學的重點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列強侵華的罪行。解決重點的關鍵是要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利用教材中的歷史圖片和歷史地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出問題讓學生去分析解決。
二目標與分析
1.目標: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及農民起義軍的反抗斗爭等史實。掌握圓明園被燒毀,主權進一步喪失,領土被大量割占的恥辱。
2、分析:理解列強肆無忌憚侵略我國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國運動將清政府作為自己斗爭首要目標的原因。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行,記住圓明園被燒毀,主權進一步喪失,領土被大量割占的恥辱。就是指第二鴉片戰爭后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及危害。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系,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學生對這些史實掌握的比較少,分析問題的能力差。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教師先講清它們之間的關系,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設計
復習提問:
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定,給中國帶來什么后果?列強是否滿足已經得到的利益?
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滿足
過渡:《南京條約》使侵略者攫取了許多利益、中國遭受到了沉重的災難,列強并沒有滿足貪婪的欲望,想要通過修訂條約來擴大權益。遭到清政府拒絕后,他們便找借口發動戰爭,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這場戰爭是上一次戰爭的繼續,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鴉片戰爭。
問題一:火燒圓明園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
師生活動: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和課文中的圖片,教師適當補充一些有關的歷史內容,學生回答問題。
問題1: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經過和結果怎樣?
時間: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
侵略國:
主兇──英法聯軍
幫兇──美、俄
暴行:洗劫 割地 鎮壓
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
影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過渡: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燒殺搶劫,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中,最可惡的是把“萬園之園”──圓明園給燒了。
問題2:火燒圓明園過程如何?
時間:1860年
侵略者:英法聯軍
罪行:搶劫、火燒
問題3:看到今天圓明園的斷壁殘垣,你有什么感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大恥辱,我們要努力學習,正視歷史、不忘歷史,將侵略者的殘暴和丑惡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將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它表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國家富強了,我們才能挺直腰桿。
例題一: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國家是 ( b )
a.英美 b.英法 c.英俄 d.美俄
變式練習: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燒毀的皇家園林是 ( c )
a.頤和園 b.長春園 c.圓明園 d紫禁城
問題二: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設計意圖:通過此題使學生記住以史為鑒,勿忘國恥!
師生活動:學生認真看沙俄割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和沙俄通過不平等條約侵占中國的領土表,然后回答問題。
問題1:俄國共割占了我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差不多有今天的新疆那么大。那么,這些領土是怎樣被割去的?通過哪些條約割去的?
同學們看《沙俄侵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然后試著敘述沙俄侵占我國北方領土的情況。
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得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問題2:看書并結合圖表,總結出沙俄侵占我國大片領土的有哪些特點?
1.趁火打劫
2.武力相逼,調停為誘
3.一紙定奪,強割強占
4.步步蠶食
問題3:那么,為什么中國會遭到如此的劫難,主觀原因是什么?
先后兩次鴉片戰爭反映了清政府腐敗無能,它一再妥協退讓,造成中國局勢急轉直下。人民做出什么反應?
過渡: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次。太平天國運動是近代的一場農民運動,它擔負著反對清朝統治和反對外來侵略的雙重任務。它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過程中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問題三:太平軍痛擊洋槍隊
設計意圖:通過此題使學生分析歷史事件間的聯系,在自主探究、交流中感受歷史。
師生活動:學生看書,教師適當補充相關的內容,提出問題學生回答。
問題1:農民政權主要領袖是誰?定都在哪里?
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爆發,定都:天京。
:問題2:打擊的目標是什么?
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
:問題3:取得了哪些成果?
(1)1853年占領南京,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2)北伐西征,占半壁江山;
(3)1860年,青浦之戰大敗洋槍隊
(4)1862年,慈溪戰斗擊斃華爾,嚴懲洋槍隊
問題4:結果怎么樣?
1864年由于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下去。
例題三: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人物是: ( a )
a.洪秀全 b.楊秀清 c.石達開 d.洪仁軒
變式練習: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天京”是現今的: ( c )
a.北京 b.天津 c.南京 d.上海
五課堂小結:
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為進一步擴大侵略權益,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割占我國大片領土等罪惡行徑,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列強之所以肆無忌憚,如此囂張放肆,是因為當時社會制度的落后及清政府的腐朽統治。這警醒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作為青年學生更應該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發憤學習,努力奮斗,不讓歷史悲劇重演。面對外敵侵略,中國人民始終沒有放棄過反抗斗爭,才避免了中國淪為殖民地的命運。這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
板書設計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1月)
原因:英不滿足即得利益,擴大侵略利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第二次鴉片戰爭 侵略者:英國、法國
罪惡:火燒圓園明
1858年《璦琿條約》:60萬多
1860年《北京條約》:40萬多
俄國侵占的領土 1864年戡分西北界約記:44萬多
1881年中俄改訂條約等:7萬多
建立:1851年洪秀全廣西桂平金田村起義,
1853年定都天京,與清朝對峙。
太平軍痛擊洋槍隊: 上海青浦
浙江慈溪(華爾)
第二次鴉片戰爭 教案 篇6
(冀人版八年級上冊)
【課標要求】
簡述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講述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英勇事跡。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記住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和結束的時間及標志;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知道外國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了解沙俄侵占中國大片領土的情況;講述英法聯軍搶劫并火燒圓明園的暴行;列舉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主要事跡。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根本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編演歷史短劇,讓學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運用歷史材料和創新思維的方法和能力、與他人合作做事的能力;通過學習“沙俄侵占中國大片領土”一目,培養學生從歷史表格和地圖中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寫作以“勿忘國恥”為主題的歷史小論文,培養學生吸取歷史教訓,進行自我教育,不斷完善自我的能力和用文章表達自己歷史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幫助學生認識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的丑惡面目;通過揭露英法聯軍搶劫并火燒圓明園的罪行,教育學生勿忘國恥,努力學習,振興中華,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通過學習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英雄事跡,繼承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光榮傳統。
【重點難點】
一、重點: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罪行;沙俄侵占中國大片領土。
二、難點: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說明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授課類型】 新課。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課前指導學生通過書籍、網絡等查閱有關資料,教師研讀課標、教材,撰寫教案,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啟發式談話法、討論法。
【教具(媒體)】 課文中的圖文資料、師生收集的資料等;自制多媒體課件。
【板書設計】
一、第二次鴉片戰爭概況
1.爆發根因 2.起訖時間 3.發動者
4.重大事件 5.結果
二、戰爭期間列強的罪行
1.火燒圓明園
①時間和縱火者 ②侵略者的暴行 ③影響
2.沙俄侵占中國領土
①時間 ②主要條約 ③范圍面積 ④影響
三、戰爭引發的抗爭
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①背景 ②英雄事跡 ③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老師旁白)1840年,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屈辱戰爭——鴉片戰爭的炮火,打破了清王朝的“天朝上國”夢,也驚醒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當清政府驚 魂未定時,要推翻清政府統治的由洪秀全領導的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場抗爭——太平天國運動于1851年發生,使清政府處于內憂外患的困境。真是禍不單行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不,幾個惡禽猛獸又撲來蹂躪中國。
(學生游戲)由四個學生分別戴著標有英、法、美、俄文字的虎、蛙、鷹、熊動物面具,英、法與美、俄分別結伴走到教室前面,先是美向英、法打招呼:“你好,好久沒見面了!十二年真是個很長的時間呀!我們現在正 站在這里,中國,一個如黃金般的國度。我們相信將會賺很多很多錢的。”(注:在教學過程中,學 生改用英語對話。“hellow ,how are you(are you fine)? twelve years is really a long time,isn’t it? we are standing here, china , it’s a golden place. we believe in that we will make much money .”)然后英、法、美、俄進行關于修改條約、擴大侵略權益的對話游戲。另一個學生扮演清政府的皇帝,坐在講臺上。講臺當著清政府。
虎:“條約簽訂十幾年了,但商品在中國總是不能暢銷,看來是中國的口岸太少了,應該多開些口岸。我們應該把公使駐到北京去,催促清政府滿足我們的要求。”
鷹:“嗯,但是看局勢,太平天國發展那么快,清政府會不會被推翻?如果太平天國統治全國了,那就麻煩了。我去試探過,太平天國對外的態度是不卑不亢的,只允許做正當生意,不準走私鴉片,不準干涉內政,不準占領土地,不承認以前簽訂的條約。”
虎:“先生們,既然是這樣,那我們還是以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為交換條件,要求開更多的口岸,增加更多的特權。現在我們不必擔心太多,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讓清政府答應我們的要求。”
旁白:當四國公使向清政府提出無理要求時,清政府害怕危及其統治而拒絕。四國公使惱羞成怒。[來源:第一范文網]
虎:“清政府與我們不友好,敬酒不吃,吃罰酒!” 蛙: “那好!我們用武力打敗它,然后提出要求。”熊、鷹對虎、蛙說:“你們實力強,出面攻打清政府,我們實力弱,進行外交調停幫助。” 虎、蛙說:“行!”(學生改用“ok!”) 熊、鷹、虎、蛙相互說:“再見!”(學生改用“good_bye!” )
旁白:虎、蛙、熊、鷹四國結成聯合陣線共同 侵略中國。英法發動侵華戰爭,俄美充當幫兇。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了。(課件顯示標題)第二次鴉片戰爭(藝術字)。
學習新課:
一、第二次鴉片戰爭概況
(本目由教師提出學習要求,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1.學生將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動者、爆發時間等基礎知識勾畫在教科書上 ;
2.引導思考英、法為什么發動此次侵華戰爭? 又為什么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3.列舉戰爭期間發生的大事和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4.思考戰爭結果如何?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師生活動后教師小結并用課件顯示)
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起訖時間: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發 動者:英國、法國
重大事件:1856年 ,英軍炮轟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
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
18 60年,火燒圓明園。
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結果影響: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多個不平等條約,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
二、戰爭期間列強的罪行
(本目為重點內容,主要圍繞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沙俄侵占中國大片領土展開)
1.火燒圓明園
⑴由學生介紹有關圓明園的建筑特點、布局構成、珍貴文物等,教師做補充;
⑵展示圓明園重要景點《諧奇趣》《大水法》《遠瀛觀》等圖片,讓學生認識到圓明園是東方博物館和 藝術館,在世界園林中的地位價值很高。圓明園本身就是世界的優秀文化遺產。
⑶播放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視頻剪輯,揭露侵略者搶劫并火燒圓明園的暴行,配以解說,激起學生的仇恨和惋惜。
⑷課件展示法國大作家雨果關于譴責英法聯軍暴行的一段話。由學生列舉英法聯軍搶劫并火燒圓明園的暴行,并分組討論“清政府為什么不阻止英法聯軍搶劫火燒圓明園?圓明園被燒對中國有什么影響?”。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英法侵略者燒毀圓明園是野蠻的行為,是對全人類的一次犯罪。同時,也說明了清朝統治腐敗衰弱,沒有能力繼續統治了。圓明園的燒毀使中國優秀文化遺產損失殆盡,是中華民族的恥辱;它使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暴露無遺,侵略者的侵略氣焰更加囂張,它永遠警示著中國人民,落后就要挨打,從而激勵我們勿忘國恥,努力學習,振興中華。
(學生活動后,老師給予簡評,小結本目知識要點,并用課件展示)
時間:1860年。 中國優秀文化遺產損失殆盡,
縱火者:英法聯軍。 影響 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暴露無遺,
侵略者的暴行:燒殺搶砸,無惡不作。 侵略者的侵略氣焰更加囂張。
(教師設問,引導過渡)當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燒殺搶劫的時,俄美充當了什么角色?他們在中國有那些侵略活動?學生答后,老師指出:俄美在戰爭中充當了幫兇的角色,取得了與英法差不多的侵略權益。俄國還乘機侵占了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2.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教師用課件展示《沙俄侵占中國領土簡表》和《沙俄侵占中國領土形勢圖》,師生共同學習)
⑴結合圖表的內容,說明沙俄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及以后,通過哪些不平等條約割走了中國哪些領土,并在圖上找出來。學生答時,老師分別用綠色、黃色顯示《中俄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所割占的領土。用泥土色顯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割占的領土。之后用兩頭熊分別踏在東北西北沙俄所占領土上。
⑵在圖上找出《中俄尼布楚條約》劃給中國的領土,并說明這些領土與《中俄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所割走的領土有什么關系?然后,以前后左右的同學為組討論“為什么康熙皇 帝在位時,沙俄與中國簽訂平等條約,比較合理地劃定了中俄東端的邊界,而咸豐皇帝在位時,沙俄卻 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蠻橫強占中國 領土?”(前者強,后者弱)
⑶由學生按提示歸納沙俄割占中國領土的知識要點,并思考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學生答后,老師小結,并用課件展示“沙俄侵占中國領土情況”。
時 間:十九世紀中后期
主要條約:《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范圍面積:在中國東北和西北占領150多萬平方千米。
影 響 俄國割占中國領土最多,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主權;沙俄成為地跨歐亞的帝國。中國東北西北邊境安全受威脅。
⑷教師總結指出,沙俄在中國近代史上所割占領土的面積,相當于歐洲德法兩國面積的總和,外加一條與多瑙河一樣長的黑龍江。他是占領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來源:學#科#網]
⑸教師設問總結: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有哪些國家割占了哪些領土(俄占中國東北西北、英占九龍半島)?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簽訂了哪些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哪些主權,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影響?學生答后,老師歸納,導入下一問。
3.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和影響:中國戰敗,戰爭期間被迫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條約內容歸納起來有割地、賠款、開埠、外艦江行、外使駐京等幾方面。它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造成了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和生存危機。戰后,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英勇抗擊中外反動勢力。
三、戰爭引發的抗爭——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本目由學生看書分析認識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背景、英雄事跡、歷史意義)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1851—1864年、洪秀全、天京)
背 景: 太平天國反清反侵略;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進攻太平天國;太平軍英勇抗擊中外反動勢力。
英雄事跡:青浦戰役:1860年,大敗華爾的洋槍隊。
慈溪戰役:1862年,大敗洋槍隊,打死華爾。
金壇戰役:1864年,大敗洋槍隊,擊傷戈登。
歷史意義: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的堅強意志,打擊了西方列強的侵略氣焰。
(教師引導討論)從太平軍身上你學到了什么?(自由答)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英雄事跡,繼承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光榮傳統。
【鞏固小結】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賠款,清政府把賠款轉嫁到人民頭上,激化了階級矛盾,引起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在這種背景下太平天國運動爆發。1856年 ,太平天國軍事上達到全盛,外交上堅持獨立自主反對侵略;清朝統治岌岌可危。西方列強為維護既得利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決定先武力迫清投降,然后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于是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戰后,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英勇抗擊中外反動勢力。
【達標訓練】
一、課堂練習
1、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
a、外國侵略者要維護其在華利益。 b、太平天國運動危及侵略者的在華利益。
c、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d、要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和標志是
a、1840年英軍封鎖珠江口——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
b、1856年英軍炮轟廣州——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
c、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
d、1856年英軍炮轟廣州——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
3、搶劫并火燒圓明園的時間和侵略者是
a、1856年 英法 b、1858年 俄美
c、1860年 英法 d、1860年 英法俄美
4、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割占領土最多的國家是
a、英 b、法 c、俄 d、美
5、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俄國割占中國領土的面積是
a、60多萬平方千米 b、40萬平方千米
c、100多萬平方千米 d、150多萬平方千米
6、俄國割走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的條約是
a、《天津條約》 b、《中俄璦琿條約》
c、《北京條約》 d、《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7、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不包括
a、《天津條約》 b、《中俄璦琿條約》
c、《北京條約》 d、《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8、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主要戰役有
a、青浦戰役 b、慈溪戰役 c、金壇戰役 d、上海戰役
9、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影響是什么,為什么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二、課后作業:以“勿忘國恥”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