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鴉片戰爭
第一節 鴉片戰爭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鴉片戰爭前夕清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軍民奮勇抵抗;清政府屈服,鴉片戰爭結束。
二、思想教育目標
1.通過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和世界形勢的講解,使學生認識:19世紀上半期歐美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階段,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為了開辟海外市場和殖民地,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這個腐朽沒落的東方大國。從而使學生認識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2.通過英國走私鴉片和中國禁煙運動的講述,使學生認識:英國為保護鴉片走私、打開侵略中國的大門而發動戰爭是可恥的。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符合中華民族利益,虎門銷煙是中國禁煙運動的正義舉動,林則徐是永垂青史的民族英雄。
3.介紹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三、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對鴉片戰爭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講解與分析,引導學生把歷史事件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以培養學生初步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閱讀本節教材中引述的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史料,獲取有效信息,并運用它分析道光帝接受林則徐禁煙主張的原因,以培養學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重點難點
本節的重點是:鴉片戰爭的原因及性質;中國戰敗的原因。
本節的難點是:如何正確認識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的辯證關系、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系。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先介紹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和世界的形勢,揭示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再闡述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以說明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和導火線。第二、簡略地敘述了鴉片戰爭的經過。
一、“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一目,教材主要寫了以下幾個問題:
1.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1644年建立的清王朝,在其前期曾出現過繁榮一時的“康乾盛世”,但從乾隆后期開始盛極而衰。1796年,即嘉慶元年,更爆發了湖北、四川、陜西等省的白蓮教領導的農民大起義。這場歷時9年的大起義,沉重打擊了清朝的封建統治。此后,清王朝的統治江河日下。鴉片戰爭前夕,統治中國近2xx年的清王朝已經腐朽沒落,中國古老的封建社會也快要走到盡頭,處在風雨飄搖中了。
教材簡明扼要地勾劃了清朝封建統治下的中國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從宏觀上剖析其經濟、政治的基本狀況。經濟方面,一是封建的自然經濟仍然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二是土地高度集中。教材小字引用的歷史材料典型地反映了土地高度集中的歷史現象,皇室直接占有的田地竟然比占全國人口80%的農民占有的耕地還要多,這是多么鮮明的對比。政治方面,總的特點是日益腐敗,其表現是官場腐敗、軍備廢弛、財政困難、階級矛盾尖銳。教材引用的原始材料反映出官場賄賂成風,官吏們以搜括百姓為己任的可恥嘴臉。這就是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基本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