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第1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課標要求】
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
1.概述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下列實踐活動:“一五”計劃建設、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十年“文革”等。
2.總結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
3.認同實事求是。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建國初期嚴峻經濟形勢;國民經濟的恢復;一五計劃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響;八大;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國民經濟的調整;文革期間國民經濟的慘重損失;周恩來、鄧小平對經濟的調整
2、理解:(1)建國初嚴峻經濟形勢的成因(2)社會主要矛盾(3)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錯誤所在:違背客觀經濟規律、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原理
3、運用:(1)能夠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原理,分析三大改造的作用和“三面紅旗”的錯誤。(2)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數據變化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 資料搜集與展示
2、 問題探究
3、 史料(數據)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從建國初期僅用三年即恢復國民經濟這一點來看,中共有能力領導人民進行經濟建設,有能力鞏固新生政權。
2、 要認識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復雜性,要充分依據具體國情,按經濟規律辦事。
3、 要正確分析和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重點難點】
重點: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確決議;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錯誤與教訓
難點: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錯誤的分析和對其教訓的總結。
【知識梳理】
一、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
1、國民經濟的恢復(¬¬¬¬1949-1952)
(1)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于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和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戰爭破壞,國民經濟全面崩潰;
(2)到1952年,我國工農業生產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2、“一五”計劃建設(1953-1957)
(1)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
(2)成就: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先后建成投產(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
(3)意義: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內容: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①農業: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的道路;
②手工業: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③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
(2)意義
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
二、探索和失誤
1、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①時間 1958年
②內容
a、主要矛盾
a、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
b、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b、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③意義
這次大會對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分析是正確的,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