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20世紀50年代哪一場運動?這場運動反映了人民什么愿望?
反映:大躍進運動
愿望:迫切要求改變中國經濟落后面貌。
(2)從材料中歸納當時這場運動所犯的錯誤。
錯誤:忽視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3)同一時期在農村還進行什么運動?有何失誤?
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失誤:過度公有化,超越歷史發展的階段。
(4)兩次運動的教訓是什么?
1、現代化建設必須要實事求是;
2、經濟建設中要遵循客觀規律;
3、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5)兩次運動發展結果如何?中共中央如何應對局面?
結果:1959-1961年我國出現經濟困難。
應對: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
探究四:文革爆發后在1971年和1973年分別出現經濟復蘇和回升狀態的原因是什么?
1971年:周恩來主持中央工作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
1973年:鄧小平全面整頓經濟。
【練習強化】
1.全國解放前夕,國統區經濟瀕于崩潰,原因有( c )
①多年戰爭的破壞 ②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
③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④物資奇缺,物價飛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新中國開始有計劃經濟建設的必要條件是( a )
a.國民經濟的恢復 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指定
c.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 d.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3.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精神的是( a )
a.優先發展重工業,奠定工業化的基礎
b.把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輕工業放在首位
c.重點抓好農業,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以工商業為主,加快手工業的合作化進程
4.1953年實行的三大改造,其實質是 ( d )
a.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 b.個體手工業者互相合作
c.對民族資產階級的剝削加以限制 d.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
5.中共八大關于國內主要矛盾的論斷是正確的,因為這一論斷( a )
a.反映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客觀實際
b.明確了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c.強調了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d.借鑒了蘇聯的經驗教訓
6.下列反映出“大躍進”本質特征的歷史現象是( b )
a.全行業公私合營 b.谷子畝產過萬斤 c.三大改造 d.抓革命,促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