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遷學案
第14課 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遷學案
重點: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
難點: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局面出現的原因。
課前自主學習:
1.受西方影響,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在發生變化。維新派主張“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提倡_______________,深受新派人士的歡迎。
2.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把_______________作為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__________年.中國人民已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并提高了飲食水平。政府發動了 “______________工程”,城市人更講究營養。
3.改革開放以來,衣服的人均擁有量大幅度提高。中國人的著裝,也從顏色的灰藍單調走向______________,從單一的款式走向______________化。
4.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住房狀況得到空前改善。在經濟發達的______________地區,樓房比比皆是。1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了“______________”.
課堂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動蕩中變化的近代社會生活
近代中國的發展經歷了中兩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思想變化的同時,社會物質生活和習俗也發生了轉變,轉變的表現有哪些?
1.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
(1)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侵略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文明和生活方式。
①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在眾多的中國通商口岸建立工廠,開設商店、銀行,還舶來各種洋貨。
②租界里的西方人在那里建起西式洋樓,開西式餐館,乘西式轎車,把西方生活方式移植過來。
(2)清政府為杜絕列強覬覦,也在濟南、武昌等人口眾多、交通便利、經濟比較繁榮的地區開辦商埠,發展近代工商業。
(3)隨著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礎設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興起,人們的生活習俗也隨之發生變化。
2.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表現
(1)鴉片戰爭前,我國物質文化生活與社會習俗多沿襲傳統。
①從當朝皇帝到達官貴人,穿長袍馬褂,吃滿漢美食,住深宅大院。
②平民百姓則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
(2)鴉片戰爭后中國服裝、飲食、建筑、社會風俗等的變化。
①服裝的變化:鴉片戰爭后,“洋布”“洋裝”漸漸進人中國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出現了中山裝。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服裝五花八門,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還有人穿旗袍,學生裝在青年人中成為文化教養的象征。仿照歐洲風格的裙子流行于大城市中。
②飲食的變化: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慣,南方人喜吃米飯、海鮮;北方人喜歡面食、肉類。鴉片戰爭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中城市開始出現西餐館,還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為有錢人的一種時尚。
③建筑的變化:鴉片戰爭后,在中國沿海和內地的大城市,設立了外國人的使領館區,一些官員和商人也建起了歐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婚喪風俗的變化:戊戌變法時期的維新派,主張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在大城市里,婚喪儀式由繁瑣愚昧改為簡約文明。
⑤禮儀的變化:辛亥革命后,中國的社交禮儀逐漸采用了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級分明的跪拜禮;在稱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爺”、“大人"等稱謂。
⑥歷法節日的變化:辛亥革命后,在全國采用國際通行的公歷以代替中國傳統歷法,并增添了國慶、元旦等新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