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遷學案
a.端午節吃粽子 b.以紅薯、玉米為主食
c.釀制葡萄酒 d.喝咖啡
10.新中國成立后,社會政治運動經常開展,這也影響到了當時人們的取名,例如,趙衛紅、錢建國、孫躍進、李文革等。一般而言,以上四人中按年齡由大到小排在第二位的應該是( )
a.趙衛紅 b.錢建國 c.孫躍進 d.李文革
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鐵片擦之,即有火星射出,與紙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備之;光緒乙未、丙申之際。始改用火柴,俗稱“自來火”,為歐洲之輸入品。夜間取光,農家用篝(俗稱油盞),城鎮用陶制燈檠,家稍裕者,則用瓷制或銅錫制者。有婚喪事,則燃燭,光緒中葉后,多燃煤油燈,而燈檠遂歸淘汰。洗面擦身之布,舊時多用土布,有用高麗布者已為特殊,其布仿于高麗,質厚耐久。自毛巾盛行,即下至農家,亦皆用之。洗面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產之皂莢,自歐美肥皂行銷中國后,遂無有皂莢者。計時之器,僅有日晷儀,用者亦不多,購買外洋鐘表者尤為稀少;自輪船、火車通行,往來有一定時刻,鐘表始盛行。箱篋之類,鄉間盛行板箱,中上人家則用皮制者,嫁妝內所備多用殊漆,余則用廣漆;光宣之間,西式提箱仿造于滬地,于是旅客多購用之。
一一黃葦、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區方志經濟史料選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回答:
(1)根據材料概括,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2)從材料中分析人們生活習俗發生變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