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遷學案
c.20世紀50年代的機關干部穿著中山裝、人民裝
d.20世紀80、90年代隨處可見穿著西服、夾克衫的男子
【變式題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穿”來說,不正確的是 ( )
a.人均擁有量大幅度提高
b.從單一的款式走向多樣化
c.全國人民的服飾融入國際潮流
d.服裝店迅猛發展
鞏固測試
1.戊戌變法時,社會上流傳一首打油詩:“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裁作短衣裳。腳跟形式先融化,說道蓮鉤六寸長。”對該詩,下列說法 ( )
①詩中涉及服飾改革和不纏足兩種社會現象②當時不纏足運動推廣普及很快
a①②都正確 b.①②都不正確c.①正確,②不正確 d.①不正確,②正確
2.近代的農村和現代的農村在社會生活方面最大的不同是( )
a.飲食習慣 b.婚姻習俗 c.溫飽問題 d.住宅方面
3.下列生活情景符合歷史實際的是 ( )
a.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廣州、上海的買辦穿中山裝
b.辛亥革命之后,農村女子依舊纏足
c.戊戌變法期間,人民在慶祝元旦的到來
d.在國民臨時政府時期,廣大的農村不能發現使用洋火
4.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上出現了新生活和新風尚,其根本原因是 ( )
a.人民當家作主 b.國家比較穩定
c.農民的土地問題得以解決 d.社會的不斷進步
5.下列表述不符合實際的是 ( )
a.從20世紀50~70年代,勤儉節約、無私奉獻,是中國社會風尚的主流
b.中國人民已基本解決溫飽問題是在1987年
c.恩格爾系數下降說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下降
d.1995年,政府啟動了“安居工程”
6.從晚清的長袍馬褂至西裝革履,從六七十年代“祖國河山一片藍”到今天的五彩繽紛,服裝的變化反映了 ( )
①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 ④中國與世界聯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魯迅先生說:“中國社會上的狀態,簡直是將幾十世紀縮在一時:自油松片以至電燈,自獨輪車以至飛機,自鏢槍以至機關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著。”材料不能反映出中國近代( )
a.學習西方的漸進性 b.物質文化的多元性
c.社會生活的包容性 d.社會生活的多樣性
8.中國近代生活習俗變化最大的是上海,其原因主要是( )
a.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產生的區域之一
b.上海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最發達
c.上海是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d.買辦的作用
9.以下飲食現象近代以后才出現的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