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遷學案
(3)近代中國廣大農村仍處于落后、封閉的狀態。因此,傳統的風俗習慣依然在農村沿襲下來。
易忽略點提示“斷發易服”
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曾上書光緒帝,請求朝廷下令“斷發易服”。他把斷發易服提到強國程度。19xx年,清政府頒布了準許臣民自由剪發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斷發易服”不僅是移風易俗,還帶有反清革命的色彩。直到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才頒布剪辮易服等法令,許多地方成立了剪辮團,大力推行剪辮,結辮陋習至此革除。而人們也可以根據各自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和經濟能力,隨心所欲地選擇和設計自己喜愛的服飾。
【例1】下列不屬于鴉片戰爭后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習俗發生變遷原因的是 ( )l
a.西方列強舶來各種洋貨 b.租界里西方人把其生活方式移植過來
c.洋務派的倡導 d.清政府發展近代商業
【變式題1】下列對中國近代服飾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歷屆政府都反對進行服飾改革 b.中國近代服飾逐漸被完全西化
c.服飾改革的潮流首先從青年學子開始興起 d.民國期間服飾逐漸走向社會中下層民眾
知識二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曾被人們視為命根子的票證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代之以信用卡等各類消費卡,人們的消費方式、消費觀念有了重大轉變,是什么引起了這些變化?新中國的社會生活變化還表現在哪些方面?
1.改革開放前的新生活新風尚
(1)物質生活
①新中國成立后,農民分得土地、住房,城市解決勞動就業問題,社會福利也在不斷增加,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后來,國家對糧食等實行統購統銷政策,保障了人民基本物質生活需要,但多數人尤其是農民的溫飽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
(2)風俗習慣
從20世紀50一70年代,勤儉節約、無私奉獻是中國社會風尚的主流。
2.改革開放后的新生活新風尚
(1)背景: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把實現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隨著現代化建設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表現
①物質生活
吃:1987年,基本解決溫飽問題
政府實施“菜籃子工程”,進一步提高人們的飲食水平
城市人注意合理的膳食結構,粗糧和綠色食品受到喜愛
各地餐飲業也飛速發展
穿:衣服人均擁有量大幅度提高,色彩走向五彩繽紛,款式走向多樣化
城市年輕人服飾已融人國際潮流,服裝店也迅猛發展
住:農民紛紛興建新房;1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安居工程”,人們居住面積大大提高
不少人甚至追求設備先進、環境優美的舒適住宅
②風俗習慣
a.休閑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且方式多樣化,體現了生活質量的提高。
b.注意環保、講究衛生、賑濟災區的社會風尚也在逐步形成。
【例2】下列對不同時期人們的衣著描述錯誤的是 ( )
a.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服裝也發生變化,人們隨處可見穿著綠色軍服的青少年
b.“開國大典”時有不少穿著旗袍的婦女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