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2)八字方針(1961年)
①內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②意義
a、從1962年起,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b、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領域取得重大成就;
2、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的失誤
(1)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總路線:
a.時間:1958年
b.內容: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
①“大躍進”
a、 內容:
a、片面要求大辦工業、大辦農業;
b、片面強調經濟發展的高速度;
b、影響:
a、造成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大煉鋼鐵)
b、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②人民公社化運動
a、內容
a、人民公社一切財產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
b、大辦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
b、影響
a、超越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b、嚴重損害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③后果:
a、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
b、1959~1961年,我國出現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三、國民經濟的劫難(1966-1976)
1. 原因:“文革”動亂擴展到經濟領域;
2.表現
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兩年里損失的工農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
3.調整
(1)1971年,周恩來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到1973年,國民經濟出現復蘇局面;
(2)1975年,鄧小平明確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國民經濟呈現迅速回升狀態;
【知識鞏固】
1、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的經濟狀況如何?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經濟局面的?
經濟狀況:國民經濟全面崩潰;
原因: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和多年戰爭破壞。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制定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是什么?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探究一:閱讀課文及下列圖片思考一五計劃相關問題: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1)一五計劃實施的背景是什么?
1949-1952年三年國民經濟恢復,為一五計劃創造了條件。
(2)圖一、圖二反映當時一五計劃哪方面內容?產生什么影響?
內容:優先發展重工業;
影響: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
(3)圖三、圖四反映一五計劃哪方面的內容?其實質是什么?產生了什么影響?
內容:三大改造(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
實質: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公有制;
影響: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建立。
探究二:中共八大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1、分析當時的主要矛盾:
(1)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
(2)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2、確定當時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探究三:1958年,中共中央號召全國人民為生產1 070萬噸鋼而奮斗。各地迅速組織起大煉鋼鐵的大軍,幾千萬人在鋼鐵生產戰線上奮戰。全國城鎮到處建起小高爐,爐火日夜不熄。為了煉鋼,人們毀掉山林,砍伐木材,把家里的鍋砸了,把鐵鍬扭彎,連秤砣也不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