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學案(通用2篇)
第1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學案 篇1
第1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學案
【考綱課標解讀】
考綱:20世紀50年代 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課標: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和教訓
【考點知識梳理】
一、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
1.國民經濟恢復:1952年底,工農業生產超過歷史最高水平,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2.“一五’’計劃實行
(1)時間:1953年。
(2)措施:優先發展 。
(3)成果: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 、第一汽車制造廠、 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
(4)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3.三大改造
(1)表現①農業:組織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 道路。
、谑止I:組織手工業者加入 生產合作社。
、圪Y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全行業 。
(2)結果: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基本建立。
二、探索與失 誤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 基本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
(2)內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 的要求,同落后 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谥饕蝿眨杭辛α堪盐覈M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評價:這次大會對當時中國社會 和 的分析 是正確的,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其路線未能堅持下來。
2.探索失誤
(1)背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 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2)內容①“大躍進’’:片面要求大辦 、大辦 。
②“人民公社化":一切財產由 統一核算,統一分配;大辦 。
(3)評價①兩者違背了經濟發展的 和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
②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 困難。
3.政策調整
(1)內容:在農村對國民經濟實行“ 、鞏固、 、提高"方針。
。2)成效:1962年,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三、國民經濟的劫難.
1.原因:“文革"動亂由思想文化領域、政 治領域擴展到 領域。
2.表現
(1)行之有效的政策、規章制度被廢除,大批工人、干部停產“鬧革命"。
(2)兩年里損失的工農業總產值超過一千億元。
3.恢復
(1)1971年, 主持中央工作。到1973年,國民經濟出現復蘇局面。
(2)1975年, 主持中央工作,明確提出 的思想,國民經濟迅速回升。
【重點難點突破】
。09遼寧文綜)(37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從一三年以來,我國市場上出現了若干種日用消費品供不應求的現象。一三年上半年,在小麥遭受凍災的地區,糧食的供求狀況很緊張,下半年,食油、肉類在許多地方也供不應求,不少城鎮中都要排隊購買。適應當時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三年十二月,對糧食實行了計劃收購(即統購)和計劃供應(即統銷);然后對食用植物油也實行了計劃收購和計劃 供應;從一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對棉花實行計劃收購,對棉布實行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 。對糧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無疑是一種重大的措施,它關系到全國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飯和穿衣的問題,也關系到我國城鄉經濟生活的許多方面。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對我們國家目前的情況來說,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這種辦法,才能保證我國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機活動,保證市場物價的穩定,才能使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得以順利地進行。
——陳云 :《關于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順物價,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價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過去,物價都由國家規定。例如糧食,還有各種副食品,收購價格長期定得很低,這些年提高了幾次,還是比較低,而城市銷售價格又不能高了,購銷價格倒掛,由國家補貼。這種違反價值規律的做法,一方面使農民生產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另一方面使國家背了一個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價補貼的開支達幾百億元。這樣,國家財政收入真正投入經濟建設的就不多了,用來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決物價問題就不能放下包袱,輕裝前進。最近我們決定放開肉、蛋、菜、糖四種副食品價格,先走一步。
——鄧小平:《理順物價、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縮小農副產品的統購范圍和降低征購指標,開放城鄉農副產品集貿市場。到1982年,全國農副產品中油料產量超過1100萬噸,比1978年增加659.9萬噸;肉類產量超過1300萬噸,比1978年增加494.5萬噸;農村集市從無到有,發展到41184個。1983年,國家正式取消實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陸續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規定,國家對糧食、棉花等農產品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農村糧食供給制隨之取消。1993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推動建立國家宏觀調控下的自由市場購銷體制,各地相繼取消了城鎮口糧定量供應制度。至此,長期以來實行的票證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摘編自董輔礽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制定“統購統銷”政策的歷 史背景。
。2)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78年后“統購統銷”變化的特點及原因。
。3)根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統購統銷”的歷史作用。
【考點強化訓練】
一、選擇題
1、(山東省德州市xx年高三質量檢測)1958年,《紅旗》雜志轉引毛澤東的話說:“我們的方針,應該有秩序地把工、農、學、商、兵組織成一個大公社,從而構成我國社會的基本單位!边@反映出當時黨和政府
a、要變革生產關系,盡快實現“一五”計劃的指標
b、要加強民族凝聚力,應對嚴峻的國際形勢
c、忽視客觀規律,片面追求經濟建設的高速度
d忽視生產力發展水平,片面改革生產關系
2、右圖是一本連環畫的封面,該書講述了孫家莊農民孫志剛的故事,圖中的“社”指的是
a、農業生產的合作組織 b、公私合營的生產組織
c、人民公社的生產組織 d、包產到組的生產組織
3、(福建龍巖一中xx年模塊考試)藝術創作反映了時代特征,右圖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題是
a、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建設 b、中國經濟建設歷程中的“左”傾思想
c、“文化大革命”的歷史 d、鄧小平全面整頓思想
4.(廣東省xx高三六校聯考)在電影《活著》中有一個場景:20世紀50年代,一小孩找出父親的鐵皮箱,交給街道干部用來煉鐵。當時人們這樣做
a、表達了渴望迅速建成社會主義強國的愿望 b、完全符合中國的國情
c、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體現 d、有利于盡快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5、(南通市xx屆高三第一次調研測試)葉永烈在《寫在爐邊的幾頁日記》中寫道:“路邊,土爐林立,爐火映紅半邊天。在一個煉鐵廠門口,寫著這樣一首詩:天上多少星,小孩數不清;全民蓋土爐,神仙數不清!蔽闹蟹从车默F象應該出現在下列哪一時期?
a、抗美援朝時期 b、三大改造時期
c、“一五”計劃時期 d、大躍進時期
6、從圖中信息看,新中國建立后,旨在變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好” b、“把大躍進的戰鼓敲得更響”
c、農民申請加入合作社 d、農民領取承包合同書
7、下列兩幅反映同一歷史時期社會現象的圖片,其共同主題是陜西省關中產棉區婦女互助組在摘棉花慶祝公私合營
a、聯產承包激發生產積極性 b、人民慶祝實施股份制
c、三大改造取得階段性成果 d、城鄉居民掀起“大躍進
8、(廣東省中山一中xx屆高三第二次統測試題)根據下表分析,1953—1957年,我國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大致范圍 所有制 土地經營
1949年以前 地主土地所有制 租佃個體經營
1950——1952 農民土地所有制 自耕農個體經營
1953——1954 農民土地所有制 個體經營,集體互助
1953——1954 農民土地股份制 初級社,集體經營
1955——1957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 高級社,集體經營
a、土地改革 b、對農業進行改造
c、社會主義制度建立 d、發生嚴重自然災害
二、非選擇題
9、(廣東省中山一中xx屆高三第二次統測試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1933年,(蘇聯)宣布實行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岣吖I品的出售價格,壓低農產品的收購價格,……以加快(工業化的)資金積累。 1953年,中國實行以固定價格強制收購糧食 的制度,……為擬定的工業化規劃提供資源,……低價的收購制度提供了把物資部分無償轉出農業部門的手段。
——(摘編自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根據材料概括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和五十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相似特點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分析新中國存在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
【高考真題再現】
1、(09廣東文基)1960年底,毛澤東大力提倡調查研究,并于次年親自深入農村調查。其目的是
a.推動“雙百”方針的實行
b.了解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實際成就
c.決定是否在農村推行人民公社體制
d.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傾向
【答案】d
【解析】題眼:“1960年底”。1960年9月30日 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目的 是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傾向。
2、(09福建文綜)下列幾組詞匯,最能準確反映“過渡時期”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業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邊倒 人民公社 另起爐灶
c.大躍進 兩彈一星 和平共處
d、合作化 求同存異 三個面向
【答案】a
【解析】此題要理解“過渡時期”是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故a符合。b人民公社是1958年發動的;c大躍進也是1958年發動的,兩彈一星是六七十年代成就;d三個面向是八十年代提出的。
參考答案
【考點知識梳理】
一、重工業 長春 沈陽 集體化 手工業 公私合營 公有制 {
二、社會主義 工業國 農業國 主要矛盾 主要任務 多快好省 工業 農業 公社
公共食堂 客觀規律 經濟 調整 充實
三、經濟 周恩來 鄧小平 全面整頓
【重點難點突破】
。1)“一五”計劃,國家工業化建設;城市人口和就業人數劇增;部分地區遭受自然災害;糧棉等供求關系緊張,社會經濟生活受到影響。
。2)特點:從農副產品到糧棉,從農村到城市;范圍逐步縮小直至取消,呈現出階段性。 原因: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工農業產品極大豐富,消費品市場供求關系明顯改善;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市場經濟不斷發展。
。3)“統購統銷”具有歷史的必要性;保證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業投機活動,穩定了物價,保障了社會生活秩序;保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順利進行,為工業化積累了資金;引導農民走上合作化道路。從長遠來看,它忽視了客觀規律的調節作用,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客觀上制約了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
【解析】本題考查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和改革開發的相關內容。旨在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學生理解歷史史實,分析歷史結論的能力和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做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及對有效信息進行概括、歸納、準確解讀的能力。第(1)問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中所給的時間,結合所學知識即可正確概括歷史背景。第(2)問特點的概括要緊密結合材料,原因分析需結合所學知識。第(3)問要全面分析材料,注意從正反兩個角度回答問題。
【考點強化訓練】
一、1.d 2.a 3.b 4.a 5.d 6.c 7.c 8.b
二、非選擇題
9.特點:重工業發展迅速,輕工業發展相對緩慢,農業生產發展滯后。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或片面強調重工業,導致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以忽視農業為代價發展工業。 原因:新中國缺乏管理全國經濟的經驗;受蘇聯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
第1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學案 篇2
第1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學案
重點: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確決議;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錯誤與教訓
難點: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錯誤的分析和對其教訓的總結。
課前自主學習
1.“一五’’計劃明確我國的任務是集中力量優先發展 ,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同時有步驟地對 、 和 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2. 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重工業建設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 地區,代表企業有鞍鋼三大工廠、 和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
3.在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失誤,突出表現在 、 、 。
課堂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
從1953年開始,我國為適應工業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會主義,政府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政府是如何進行三大改造的?有何意義?
1.背景
(1)新中國成立后,經過黨和政府的努力,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工農業生產就超過了歷史最高記錄,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2)新中國成立之初,現代工業不僅基礎薄弱,而且門類殘缺不全,許多重要的工業產品人均擁有量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
2.目的: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
3.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4.工業化建設
(1)概況:到1957年,“一五”計劃的經濟指標,一般都大幅度超額完成,工礦業的建設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近六百個重要項目。
(2)結果: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5.三大改造
(1)概況:從1953年開始,廣大農民積極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手工業者也紛紛參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在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影響下,資本主義工商業掀起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2)結果: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
【例1】下列對三大改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內容涉及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 b.從1953年開始,到1956年結束
c.使中國基本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d.使生產技術得以改進
【變式題1】我國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 ( )l
a.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b.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革命
c.廢除舊的剝削制度 d.引導農民走集體化道路
知識點二:探索與失誤
1956--1966年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特別是經濟建設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探索中的失誤。我國這一時期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何經驗教訓?
1.中共八大
(1)召開:1956年在北京召開。
(2)內容:①正確地分析了我國的主要矛盾:八大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②確定了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垡饬x:八大提出的許多方針和設想富有創造性,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1)概況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偮肪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诎舜蠖螘h以后,全國掀起“大躍進"的高潮,片面要求大辦工業、大辦農業,追求經濟建設的不切實際的高速度,不斷地大幅度提高生產計劃指標。
③在“大躍進”運動進入高潮的時候,中央政治局又通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認為這是指導農民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提前建成社會主義和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好的組織形式。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全國就基本上實現了人民公社化。
(2)影響:“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1959—1961年國家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未曾有過的嚴重經濟困難。
3.中共中央的調整
(1)面對嚴重的經濟困難,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逗,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2)從1962年起,經濟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領域里取得巨大成就。
說明 “左”傾錯誤是一種理論與實際相分離的主觀唯心主義。它指的是在思想、經濟、政治、組織的現實表現上,似乎與“革命”相似,實際是要超越這一階段,把將來才能辦的事情而現在辦的一種錯誤。它是社會主義建設中一大敵人,曾在歷史上給黨和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
【例2】中共八太關于國內主要矛盾的判斷是正確的,因為這一論斷 ( )
a.借鑒了蘇聯的經驗教訓
b.反映了剝削階級在我國已經基本消滅的客觀實際
c.明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d.強調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變式題2】(•山東泰安)“對發展經濟來講,中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和蘇俄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都是不成功的。”這是因為 ( )
a.沒有把經濟建設放在首位 b.嚴重超越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c.過分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d.嚴峻的國內外環境的制約
知識點三:國民經濟的劫難
1966—1976年,一場空前的政治經濟浩劫降臨。經濟建設中“左”傾錯誤惡性膨脹,嚴重干擾和破壞了國民經濟建設!拔幕蟾锩苯o經濟建設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應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1.原因:1966年中國爆發了“文化大革命”。1967、1968年,“文革”動亂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領域擴展到經濟領域。經濟工作機構陷入癱瘓,許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規章制度被廢除,大批工人、干部停產“鬧革命”。
2.表現: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兩年里損失的工農業總產值超過一千億元。
3.周恩來與鄧小平的整頓
(1)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到1973年,國民經濟出現復蘇的局面。
(2)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確提出了全面整頓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國民經濟呈現迅速回升的狀態。但不久,鄧小平再次被打倒,剛剛穩定的形勢又陷入混亂。
【例3】1967—1968年,“文化大革命”擴展到經濟領域,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其表現是 ( )
、俳洕ぷ鳈C構癱瘓,處于無計劃狀態
②許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規章制度被廢除
③大批工人、干部離開崗位“鬧革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變式題3】下列推論盛行于“文化大革命”時期
大前提:當前,我國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小前提:17年來,資本主義正在各個領域全面復辟。
結論:所以,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
這個推論 ( )
a.大、小前提正確,結論錯誤 b.大前提正確,小前提與結論錯誤
c.小前提正確,大前提與結論錯誤 d.大、小前提與結論都是錯誤的
鞏固測試
1.1953年,中共提出的“一五"計劃包括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兩大任務,完成這兩大任務 ( )
a.同時進行 b.先工業化,后改造
c.同時完成 d.先改造,后工業化
2.中國對農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是 ( )
a.建立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 b.實行公私合營
c.建立人民公社 d.暴力剝奪私有財產
3.過渡時期是指 ( )
a.從祖國大陸統一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b.從祖國大陸統一到三大運動勝利
c.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d.從新中國成立到國家財政經濟根本好轉
4.1956年底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 ( )
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 b.中共八大召開
c.第一個五年計劃基本完成 d.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
5.中共八大提出黨和全國人民面臨的主要任務是 ( )
a.實現國內主要矛盾的轉變 b.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c.全面調整國民經濟 d.實現三大改造的完成
6.1958年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下列對該路線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 )
a.在經濟遇到嚴重困難的情況下提出
b.反映廣大人民群眾要求改變落后面貌的愿望
c.是發動“大躍進”運動的理論依據
d.調動了廣大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7.下列對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評價,正確的是 ( )
、冱h對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探索 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會主義的愿望
、酆鲆暳丝陀^經濟規律 ④完全符合中國的國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在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基本精神的是 ( )
a.優先發展重工業,奠定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b.把與國計民生相關的輕工業放在首位
c.重點抓好農業,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以工商業為主,加快手工業的合作化進程.
9.毛澤東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毛澤東的本意是 ( )
a.指出了中國農業文明的特色 b.強調了中國輕工業發展的優勢
c.說明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必要 d.人民民主政權能否鞏固
10.舊中國是“一個連鐵釘都需要進口的國家”,為改變落后狀況,新中國決定進行 ( )
a.三大改造 b.工業化建設 c.大躍進 d.改革開放
11.1961年5、6月間,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工作會議,決定在三年時間內減萬城鎮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 )
a.緩解國家的經濟困難 b.加快城市化的進程
c.支援農村的經濟體制改變 d.推動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12.下列各項中,屬于主觀愿望超越了客觀經濟條件的是( )
a.農村土地改革運動 b.過渡時期總路線
c.和平贖買政策 d.“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可能高速發展我國的生產力,……也必須估計到當前經濟上、財政上和技術辦量上的客觀限制,估計到保持后備力量的必要,而不應當脫離發展的正常比例……要隨時防止和糾正右傾保守的或“左”傾冒險的傾向,積極而又穩妥地推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
材料二 1958年,中共中央號召全國人民為生產1070萬噸鋼而奮斗。各地迅速組織起生產鋼鐵的大軍,學校、工廠、機關、農村、軍隊……幾千萬人在鋼鐵生產戰線上舊夜苦戰。全國城鎮到處建小高爐,爐火日夜不息。為了提供煉鋼原料,許多人把家里的鍋砸了,把鐵鍬扭彎,連秤砣也不放過…… —一《中國現代史參考資料選輯》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內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2)概括材料一中中共“八大”的主要經濟主張。
(3)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國歷史上哪一重大歷史事件?這一活動對剛處于轉型時期的經濟建設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4)根據以上材料,試就探索過程中經濟政策的制定與經濟建設活動的開展,談談你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