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三合一”特色教案】
第11課 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一、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
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于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和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戰爭破壞,國民經濟全面崩潰。那時,除東北三省外,全國主要鐵路干線幾乎沒有一條可以全線通車,公路、海運嚴重堵塞。通貨膨脹極其嚴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閱讀資料回答問題:1949年工農業產量同歷史最高水平的對比:
名稱 產量 與歷史最高水平對比
鋼 15.8萬噸 減少80%
煤 3243萬噸 減少48%
糧食 11318萬噸 減少25%
棉花 44.4萬噸 減少48%
材料反映我國國民經濟什么狀況?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狀況:縱向看,大幅度下降,全面崩潰;橫向看,與周邊國家差距較大。原因:帝國主義長期掠奪,國民政府和官僚資本家大肆搜刮;長期戰爭破壞。
閱讀材料:1949-1952年工農業總產值(億元):
產量 1952年產量 比1949年增加 比歷史最高水平增加
糧 1.639億噸 49% 9.3%
棉 130.4萬噸 193% 53%
本材料反映了我國國民經濟的什么狀況?
建國初三年,工農業生產增長較快,超過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完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到1952年,僅用三年時間,工農業生產就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過渡:“一五”計劃要解決的兩大基本任務是什么?閱讀下段,回答。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在國內既不能制造汽車、飛機,也沒有冶金設備、礦山設備和大型發電設備等制造業。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第一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在其實行期間,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先后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答: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建立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問:一五計劃的顯著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為什么這要做?
答:歷史原因重工業基礎薄弱;現實原因帝國主義包圍中,發展重工業有助于增強綜合國力尤其是國防力量。外部經驗是蘇聯較短時間內優先發展重工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從國民經濟聯系看,有助于推動農業和輕工業發展。
問:從地區分布看,重工業分布區域集中在哪里?為什么?
答:東北地區。原因:臨近蘇聯,有利于接受蘇聯經濟技術等方面的援助;有較豐富的煤鐵等資源;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在此建立一些近代化工業企業,所以工業基礎較好。
根據第一個五年計劃,在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廣大農民組織起來,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手工業者也紛紛加入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在農業、手工業合作化影響下,資本主義工商業掀起全行業公私合營高潮。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
問:工業化建設的同時,進行三大改造。其實質是什么?答:生產關系的變革,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從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建立起來,促使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