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閱讀:歷史縱橫 好不容易農民得到了土地,可是現在農民會支持嗎?
新中國成立前后,在全國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千千萬萬的農民獲得了土地。不過,當時農業以個體生產為主。隨后,人民政府領導農民組織互助組、試辦初級杜。1951年上半年,全國約有300個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大改造開始后,農業生產合作社迅速發展。到1956年底,在全國共建立75.6萬個合作社,入社農戶達96.3%,農業合作化在全國基本實現,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也基本完成。
答:一是支持。農民仍是土地的主人,走農業合作化道路有利于發揚農民互助精神,解決個體農民不能解決的問題,如大規模興修水利;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黨的政策宣傳。二是不支持,小農經濟下農民的思想覺悟不高。
小結:過渡時期(建國初到1956年底),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公私合營經濟--個體經濟--資本主義經濟。說明過渡時期我國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性質。)依據是生產資料公有程度。此時期我國公有制有主,多種所有制并存。
二、探索與失誤
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根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在我國建立起來的新形勢•,大會提出,當前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矛盾的實質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解決的辦法是發展生產力。據此判斷八大是否是成功的探索?
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次大會對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分析是正確的,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確定的路線并未能堅持下來。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會后,全國掀起“大躍進”的高潮。
如何認識此口號?
“大躍進”片面要求大辦工業、大辦農業。工業生產各部門制定出在幾年內產量趕超英國和美國的高指標;農業上,對糧食產量的估計也越來越高,出現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等主觀臆斷的口號。這些情況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在“大躍進”運動進入高潮時,中央政治局又通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財產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許多地方的公社大辦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是什么?
大躍進特點是大辦工業,大辦農業,盲目追求社會主義建設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是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分配中的平均主義。
學思之窗
1958年,中共中央號召全國人民為生產1 070萬噸鋼而奮斗。各地迅速組織起大煉鋼鐵的大軍,幾千萬人在鋼鐵生產戰線上奮戰。全國城鎮到處建起小高爐,爐火日夜不熄。為了煉鋼,人們毀掉山林,砍伐木材,把家里的鍋砸了,把鐵鍬扭彎,連秤砣也不放過……
思考
◎分析當時人們是以怎樣的精神面貌來進行建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