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教學設計
第23課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一、課標要求: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二、教材分析:
本課敘述了建國初期新中國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確定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同蘇聯等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同時積極謀求建立新的國際關系,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并先后派代表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步入世界外交舞臺,發揮積極作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
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
(2)理解:
結合中國近代歷史和建國初期的國際環境,理解我國外交政策的制定。
(3)運用:
探究新中國獨立自主外交與舊中國屈辱外交的根本區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所起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情境再現,歷史比較、問題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徑,培養學生收集有效歷史信息、語言表達、團結協作的能力。
(2)采用討論式,啟發式教學開展師生雙向交流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新中國初期開展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與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有著本質的區別。
(2)新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在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上,我國提出正確的建議,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
2、難點:建國初期制定外交方針的依據。
五、 教學設計
1、教學思路設計
本節課以三個主題探究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前預習、課中質疑答疑等形式,實現師生教與學的有機互動,培養學生的分析、思考及實踐能力。同時注重史料的運用,幫助學生形成論從史出,以史為證的歷史思維能力。
2、教學方法設計
靈活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創設歷史學習情境與啟發式教學相結合,討論法與講述法相結合,探究式學習與接受式學習相結合。創設課堂思維情境、學生合作探究、教師點撥引導學生掌握新中國初期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3、教學情境設計
通過多媒體來演示圖片、錄像等基本的歷史素材,創設歷史思維情境,形成探究核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形成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刻理解,增強教學效果。
4、學生評價設計
(1)通過鞏固練習、測試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
(2)通過課堂提問、討論、辯論和撰寫歷史小論文等來考查學生收集處理歷史資料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六、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課前預習,掌握基本史實。
(2)按照教師布置的問題,自主搜集資料,與本組成員共同探究問題,準備課堂上交流。
2、教師準備:
(1)布置學習任務。
(2)整合制作多媒體課件。
(3)檢查學生準備的發言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見。
七、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 確定目標]
師: 通過 上一個單元學習,我們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不斷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和促進祖國統一,于此同時新中國還積極開展對外交往。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首先我們一起來看一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