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復習教案
一、教學目標目標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外交方針的主要內容;中蘇建交、《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結合中國近代歷史和建國初期的國際環境,理解我國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探究新中國獨立自主外交與舊中國屈辱外交的根本區別。情境再現,歷史比較。獨立自主是新中國外交的根本方針,它貫穿于新中國外交的各個領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周恩來于1953 年12月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是什么?問題探究。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步入世界外交舞臺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閱讀材料、問題探究。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重點: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
難點:建國初復雜的國際環境對制定外交方針的影響。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節教材分三目,敘述了建國初新中國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導之下,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積極謀求建立新的國際關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先后派代表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步入世界外交舞臺,發揮積極作用。
本課導言部分提出本課的探究內容和需要重點理解的三個概念。
第一目“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主要寫了四個問題:
① 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然后從四個方面分析了戰后世界形勢的深刻變化,字里行間滲透了這一時期國際關系的最突出的特點,即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和斗爭。
② 毛澤東主席在新中國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則,是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確表示。
③ 建國初我國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針所包含的主要內容,也是這一目的核心問題。課本逐條解釋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含義。“另起爐灶”的方針,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外交關系;“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解決的是和外國(主要是指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時機和條件問題;“一邊倒”,但絕不是盲目的順從蘇聯,而是指在兩極格局中,新中國要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一邊,并聯合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同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作堅決斗爭。這三條方針都是為廢除舊中國屈辱的外交、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恢復國家的獨立和主權而提出的。這些方針把舊中國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外交。
④ 新中國沖破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孤立政策,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交。其中最突出的成就──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赴蘇訪問,并同蘇聯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取代舊中國同蘇聯簽訂的、有損中國權益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有利于加強中蘇兩國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對付可能的外來侵略,有利于我國進行國內的經濟建設。與此同時,我國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也獲得全面發展,從而大大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對維護遠東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建議在教學時展示有關圖片和文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