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教學準備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識記:1.外交方針的主要內容;中蘇建交、《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
2.周恩來于1953年12月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
理解:結合中國近代歷史和建國初期的國際環境,理解我國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運用:1.探究新中國獨立自主外交與舊中國屈辱外交的根本區別。
2.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3.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起到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情景再現、歷史比較、閱讀材料、問題探究。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獨立自主是新中國外交的根本方針,它貫穿于新中國外交的各個領域。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3.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教學重點
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
教學難點
建國初復雜的國際環境對制定外交方針的影響。
教學方法
講述法、比較法、歷史資料分析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1949年10月我國有什么重大的歷史事件發生?
學生回答:新中國的成立。
教師提問:新中國的“新”新在何處?
教師提示學生從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中去找。
教師總結:實現了民族的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成了國家的主人;從發展方向上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
教師講述:今天,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新中國的“新”,那就是外交。
板書: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二、講授新課
教師提問:新與舊是相對而言的,那么舊中國的外交是什么樣的外交?
多媒體展示:
近代中國由于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蔣介石國民政府實行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據統計,中國近代同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1000多個,被迫開放的口岸有100多個,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處。賠償白銀13億兩、割地僅俄國一家竟達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難怪一位外國人說:“中國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
結合投影內容,學生回答,并用史實說明。得出結論:舊中國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可列舉的史實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如《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
教師過渡:那么,新中國的外交是什么樣子的呢?有人說外交是一種政治智慧,那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新中國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智慧吧!
板書: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教師提問: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其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對立和激烈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