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五 第一節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通史概要:
在學習本單元內容前,首先,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初中新課程所學的、以及平時所見所聞回顧有關新中國建立以來的歷史知識;其次,引導學生回憶本教材專題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的相關內容;再次,利用網絡、課件等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國際國內背景知識(如二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發展;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的全球化趨勢;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等等)最后,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本單元新課內容的探討。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電視文獻專題片《共和國外交風云》,或由學生舉辦新中國外交50年成就展等。
教材對本專題的內容即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對外關系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介紹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一邊倒”、“另起爐灶”)和成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在日內瓦會議和亞非會議上的作用等);第二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國的外交政策和重大突破(“一大片”、“一條線”,重返聯合國及中美、中日關系的改善);第三階段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獨立、自主、和平的多邊外交政策)和中國外交的輝煌(在國際舞臺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發揮更大作用)。本專題同初中教材重點講述新中國外交成就不同的是,重點分析各時期外交政策的成敗得失,即中國外交取得成績的原因和應當吸取的教訓。同時,本專題的內容和上一專題中的“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大業的重大進展有著內在聯系,便于學生發展地聯系地學習相關知識。
第一節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教案
課標要求:
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針的主要內容,并結合中國近代歷史和建國初期的國內國際形勢,簡要分析當時外交方針、政策制定的原因;了解建國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針政策指導下的重大外交活動,歸納這一時期的外交成就;識記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及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的有關知識,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以及周恩來在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的作用;探究新中國獨立自主外交與舊中國屈辱外交的根本區別。
(2)、過程與方法:利用影視、圖片、文字等材料,創設情景,閱讀材料,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對信息作分析思考;對一些問題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學生的團結協作體驗知識的獲取和思維的拓展,學會運用比較法思考歷史問題;由學生多方面收集有關新中國外交歷程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圖書館、網絡、社區資源庫等等),并對材料進行判斷、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國成立后各個時期的外交政策的成敗得失、思考現實問題,使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學習歷史與認識現實相結合,提高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引導學生以適當的形式(小論文,圖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現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建國以來,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和影響不斷加強,為世界和平、正義與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認識獨立自主是新中國外交的根本方針,它貫穿于新中國外交的各個領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體會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外交風范,感受他們在外交活動中展現出來的人格魅力。